摄 影:凯歌<div>制 作:凯歌</div><div>背景音乐:嵩山少林歌</div><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div> 在中原大地的嵩山脚下,有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古刹 —— 嵩山少林寺,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之中。<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div>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 年),是北魏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而建,因其坐落于少室山茂密的丛林之中,故得名 “少林寺”。<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div> 北魏孝昌三年(527 年),南天竺高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面壁九年,传法慧可,开创了禅宗,少林寺也因此成为禅宗祖庭,禅宗思想从此在这里生根发芽,传承不息。<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div> 唐初,秦王李世民在消灭王世充割据势力时,得到了少林武僧的援助,少林武僧由此名闻遐迩,少林寺也迎来了辉煌的发展时期,受到了皇室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扶持。<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div> 元、明、清等朝代,少林寺虽历经兴衰,但始终保持着其在佛教界和武术界的重要地位,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圣地。<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b>少林寺塔林 </b>如森林般的墓塔群,便是闻名遐迩的少林寺塔林。230 余座古塔高低错落,形态各异,从唐代到当代,跨越千年时光。每一座塔都是一位高僧大德的安息之所,塔身上的雕刻与铭文,记录着他们生前的功德与成就。漫步其中,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感受到少林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塔林是少林寺历代住持以及有突出成就、重大贡献的僧人的墓群。在佛教规制里,唯有名僧、高僧圆寂后,才有资格设宫建塔,刻石纪志,以此彰显他们的功德。 ▼塔的形制层级、高低大小,除了受不同历史时期风尚和具体情况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它体现着逝者生前在佛教界的地位、修行成就和威望。 ▼塔的层次一般在一至七级,最高的可达 15 米。塔的造型极为丰富,有单层单檐的,有窣堵波式的,还有喇嘛式的;平面形状多样,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甚至圆形。而且,大多数塔都刻有塔铭和精美的图案花纹 。 ▼塔林的这些塔,形式多姿多彩,铭文内容丰富,雕刻图案精美,它们不仅仅是僧人安息之所,更是研究佛教史、少林寺史极其珍贵的资料,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砖石建筑、书法、雕刻的艺术宝库。 ▼在这里,每一座塔都诉说着一段历史,每一块塔铭都记录着一位高僧的传奇人生,每一处雕刻都展现着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艺 。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静静欣赏这独特的塔林景观,感受历史与文化在这里沉淀的厚重气息 。 ▼<b>大乘胜地</b>牌匾 大乘佛教强调普度众生、自利利他,禅宗的思想与大乘佛教教义相契合。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首创大乘禅宗,该牌匾表明少林寺是传承和弘扬大乘佛教禅宗的重要场所,承载着禅宗的法脉传承,见证了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和兴盛。 ▼画面中这座古朴巍峨的建筑,便是嵩山少林寺的<b>山门</b>。清康熙帝御笔亲题的 “少林寺” 匾额高悬,遒劲的字体彰显着皇家气派。朱红大门与灰瓦青砖相映,檐角飞翘如振翅欲飞,仿佛在诉说着千年来无数香客、武僧与文人墨客在此进进出出的故事。穿过山门,便是踏入了这片禅武交融的神秘天地。 ▼穿过山门,迎面而来的便是<b>天王殿</b>,它是少林寺常住院的第二进建筑,也是守护寺院的 “第一重威严”。天王殿初建于元代,原本是少林寺的山门,明、清多次整修。清雍正十三年(1735 年)少林寺大修时,在此殿前另建一山门,原门改称天王殿。 ▼“<b>天下第一祖庭</b>” 牌匾挂在天王殿正上方,该牌匾为乾隆御笔,原匾已不存,如今悬挂的是从故宫拓印复制而来的牌匾。 ▼天王殿是一座三间重檐歇山顶殿堂。殿内则是四大天王像,个个威武雄壮,守护着寺院的安宁。 ▼<b>大雄宝殿</b>是少林寺的核心建筑之一,气势恢宏,雕梁画栋,飞檐上精美的走兽栩栩如生,殿内佛像庄严肃穆,香炉中青烟袅袅升腾。千百年间,这里举行过无数次庄严的佛事活动,僧人们的诵经声曾在此回荡,为这座古殿增添了无尽的神圣气息。 ▼<b>藏经阁</b>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殿前甬道有明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铁钟一口,重约 650 公斤。藏经阁内珍藏着大量的佛教经典和武术秘籍,是少林寺文化传承的重要宝库。 ▼<b>立雪亭</b>原名初祖殿,又称达摩亭 ,在方丈室后,是一座单檐庑殿式建筑。立雪亭内,铜铸达摩坐像神态安详,上方 “雪印心珠” 的匾额熠熠生辉。图片定格的瞬间,让人想起二祖慧可立雪断臂求法的动人故事。这份对佛法的执着与赤诚,成就了禅宗传承的佳话,也让立雪亭成为了少林精神的象征。 ▼<b>西方圣人殿</b>主要指的是殿内供奉的毗卢遮那佛,是少林寺常住院内最北边的一座殿宇,也是寺中最大的殿阁建筑。因殿内绘有大型壁画五百罗汉,又名千佛殿。因殿内供毗卢佛,故又称毗卢阁。 ▼<b>少林寺鼓楼</b>位于大雄宝殿西南侧,与钟楼对称,是少林寺重要的建筑之一。在佛教寺院中,鼓楼的 “暮鼓” 与钟楼的 “晨钟” 相互呼应,是寺僧起居和进行佛事活动的一种信号。每天傍晚,鼓楼的鼓声响起,意味着一天的佛事活动即将结束,寺僧们会根据鼓声进行相应的宗教仪式和活动安排。 ▼嵩山少林景区门口,是一座四柱三门的<b>石牌坊</b>。正面上额是启功题写的 “嵩山少林” 四个字;字体刚劲有力又不失飘逸灵动,与少林寺的庄严氛围相得益彰。内联:为 “百代衣钵赓承一花五叶,千秋山河襟带四水三城”;外联:为 “胜地有缘听法语,少林无处不雄风”。 ▼背面横额是欧阳中石所题的 “嵩山少林”四个。左右两侧横额分别是 “大乘胜地” 和 “跋陀开创”,中间两柱上的对联是 “一苇渡长江修持九载,两山藏古寺参拜十方”,两边柱上的对联是 “香火千秋兴宝刹,关河万里拱神山”。 ▼“九年面壁开禅祖”,讲述的是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的传奇故事。 “五百僧兵留五凤”,则是少林寺的一段英勇传奇,成为了少林寺历史中一段闪耀着光芒的英勇传奇,激励着后世无数人。 ▼嵩山少林,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千年古刹,其石碑宛如一部部无言却生动的史书,静静伫立,向世人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些石碑分布在常住院、初祖庵、二祖庵等各处,数量繁多,是少林文化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宝藏 。 ▼宗教文化:众多石碑围绕佛教教义、禅宗传承、高僧事迹展开。许多碑刻上镌刻着佛经,如一些经幢上的佛家记事,它们是佛教文化在少林寺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的体现。 ▼武术文化:少林武术名扬天下,石碑中也有相关记载。部分碑刻讲述了少林武僧参与战事、保卫寺院等事迹。 ▼书法艺术:少林寺石碑是一座书法艺术宝库,篆、隶、真、行、楷、草等各种书体皆备。唐代裴漼书写的《皇唐嵩岳少林寺碑》,楷书规整严谨、笔力刚劲,展现出唐代楷书的成熟风范 ▼雕刻艺术:石碑的雕刻工艺精湛绝伦。碑首往往雕刻着龙纹等吉祥图案,如一些石碑的龙首造型矫健,龙须飘逸,龙眼炯炯有神,展现出高超的雕刻技艺。 ▼嵩山少林少年武术馆,作为传承与弘扬少林武术的重要阵地,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教育使命。它宛如一颗闪耀在武术教育领域的璀璨明星,在嵩山脚下熠熠生辉。 ▼这是一组充满力量与动感的艺术作品,它们如同武术馆的守护者,向每一位来访者展示着少林武术的魅力与精神。这些雕塑不仅仅是冰冷的石头或金属,而是少林武术文化的生动载体,诉说着少林武术的历史传承与深厚内涵。 ▼武打表演,将少林武术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展示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让更多人了解少林武术的历史、特点和魅力,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表演不仅是武术技巧的展示,更体现了少林精神,如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尊师重道等,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精彩的表演成为少林景区的一大亮点,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增强了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有助于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在华夏文明的璀璨星河中,少林文化如一颗永恒闪耀的巨星,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更在世界文化之林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列入人类遗产名录,实至名归。 ▼少林武术更是闻名遐迩,素有 “天下武功出少林” 的美誉。它起源于僧人们的日常训练与自卫需求,历经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备、博大精深的武术体系。 ▼嵩山少林建筑之美,美在其历史悠久、布局精妙、风格多样、细节精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嵩山少林建筑以院落为单位,层层递进,院院相套,不仅营造出了静谧、清幽的氛围,还使各个建筑之间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功能分区明确。 ▼少林寺的建筑涵盖了硬山、悬山、庑殿、单檐、重檐等多种中国传统的屋顶形式。 ▼少林寺建筑在风格上融合了佛教文化、武术文化和地域文化等多种元素。 ▼ 寺内的石雕作品也别具一格,山门甬道两侧的碑林里,石碑上的浮雕、线刻等石雕工艺精美绝伦,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生动活泼的动物造型以及精美的花卉图案等。 ▼嵩山少林,是一座活着的历史博物馆,是禅与武完美融合的圣地。这些图片只是冰山一角,唯有亲身走进这里,才能真正领略它的魅力与神韵,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震撼与感动。 作为人类遗产,少林文化承载着人类共同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追求,它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人类。保护和传承少林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使命。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一人类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br><br><div> 谢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