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 影:凯歌<div>制 作:凯歌 </div><div>背景音乐:歌曲《问佛》</div> <b>龙门石窟</b>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洛阳八大景之首,5A景区。堪称一座跨越千年的艺术殿堂,举世闻名 。<br> 当历史的车轮缓缓驶过,留下的是岁月的辙印,而龙门石窟便是这漫长岁月中熠熠生辉的瑰宝,它承载着千年的信仰、艺术和文化。也是古人留给我们后世最珍贵的精神遗产,它静静诉说着那些尘封已久的传奇故事,见证着时代的兴衰更迭,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地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南北长达 1 公里。这两山对峙,伊水从中穿流而过,两山夹一水,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天然的门阙。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便被形象地称为 “伊阙” 。后来,隋炀帝营建东都城,因其宫殿城门正对着“伊阙”,而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从此,“龙门” 之名便沿用至今。 <div>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太和年间(447 - 499),历经众多朝代,相继大规模营造,开凿时间长达 400 多年,距今已有 1500 多年历史。</div> ▼龙门石窟,现存 2345 座佛龛,10 万余尊造像,2800 余块碑刻题记,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 <p class="ql-block"> ▼从西北门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b>大石门</b>。 大石门<b> </b>是龙门石窟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景区入口。在踏入景区的瞬间,就感受到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底蕴。穿过大石门,仿佛穿越时空界限,自此开启一场与千年石窟艺术对话的奇妙之旅。</p> ▼继续前行来到了<b>龙门桥 。</b>1961 年 10 月 8 日,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陪同尼泊尔国王参观龙门石窟,此时龙门石拱桥正在建设中。洛阳市领导向周总理提出为龙门石拱桥题字的请求,周总理推荐陈毅元帅书写,陈毅元帅起初谦逊推辞,后约定回京书写寄来。1962 年春,陈毅元帅的题字 “龙门” 寄到,其笔力遒劲有力,题字被分别镌刻在龙门石拱桥东西两端的南北两侧,龙门石拱桥也由此得名 “龙门桥” 。前往龙门石窟游览,经过龙门桥时,便能看到陈毅元帅当年的这一题字。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龙门桥已华丽转身为龙门石窟的旅游观光桥,桥栏杆处雕刻着 300 多个仿龙门石窟雕像。当踏上这龙门桥,既能远观龙门 “两山夹一水” 的标志性景观,感受其雄伟壮阔,又能近赏这些精美的仿真雕像,领略龙门石窟石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p> ▼走过龙门桥来到<b>伊阙门 。</b>伊阙门古朴厚重,在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洛阳城南的重要屏障,见证了无数的历史事件和朝代更迭,像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伫立在伊河之畔,诉说着过往的成就和辉煌。 ▼继续前行就是<b>禹王池 ,</b>禹王池得名于大禹治水的传说。相传当年大禹在此劈山导水,疏通伊河河道,成功治理水患。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大禹的功绩,便将这处清泉命名为禹王池。禹王池的泉水清澈见底,四季潺潺流淌,即便是在干旱的季节也从未干涸。 ▼穿过潺潺流淌的禹王池,脚下的青石板路蜿蜒着将游人引入西山石窟秘境。抬眸间,一尊尊精美的佛像雕塑渐次铺展,或庄严肃穆,或慈悲含笑,在斑驳光影中静默诉说着千年佛韵,令人恍若踏入凝固的艺术长廊,沉醉于历史与匠心交织的震撼之美。 ▼缓步前行,便是<b>潜溪寺</b>静立在苍崖翠壁上,仿佛是一位穿越千年的智者,默默等待着与游人的相遇。洞窟内中间是阿弥陀佛,左边是大弟子迦叶,右边是小弟子阿难,造像具有明显的唐代风格,人像丰腴。 紧接着便是<b>宾阳三洞</b>,宾阳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所营造的洞窟之一。开工于公元 500 年,由北洞、中洞和南洞组成,如三颗镶嵌在西山峭壁上的璀璨明珠,熠熠生辉。宾阳三洞它们承载着跨越时空的艺术印记,无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迁 ▼由于北魏后期政治动荡,宫廷政变频繁,加之龙门石窟岩体强度大、硬度高,开凿难度大,计划中的宾阳三洞仅完成了宾阳中洞,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一直到隋唐时期才相继完成。 ▼<b>宾阳北洞 </b>始凿于北魏时期,一直到唐朝初年才完成。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高近 10 米。佛像左手下垂,右手向前伸出 3 根手指,因大拇指被破坏,呈现出的手势像极了 “剪刀手”,被网友戏称为 “剪刀手” 佛。两侧胁侍神态各异,虽历经风雨侵蚀,部分造像有所残损,但依然难掩其艺术魅力,依稀可见唐代造像的丰腴之美与融合创新。 ▼<b>宾阳中洞 </b>洞窟内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正壁以释迦牟尼及为核心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左右两壁均是一佛二菩萨的立像,分别表示佛教的过去、现在、未来 “三世佛”。<b> </b> ▼<b>宾阳南洞 </b>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长孙皇后做功德,在北魏废弃的基础上续凿,于初唐时期完成了主要造像<b> 。</b>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风格,与北魏时期 “秀骨清像” 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宾阳三洞,以其跨越朝代的艺术传承、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成为龙门石窟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璀璨篇章,吸引着无数游人驻足观赏,感受历史与艺术交织的永恒魅力。 ▼在潜溪寺与宾阳洞之间的路西崖壁上,一方小石龛内,静静镶嵌着一块石碑,其上刻着 “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这便是赫赫有名的 “<b>陈抟碑</b>”。陈抟是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养生家,隐居华山。陈抟碑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超凡精神与卓越人才赞美与向往的体现。历经岁月洗礼,依旧在龙门石窟散发着独特魅力,吸引着无数后人驻足品味 。 ▼<b>摩崖三佛龛</b> 是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时期,为巩固政权,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利用佛教和御用僧人为其登基制造神学舆论,摩崖三佛龛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凿的。后因武氏晚年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辍。 ▼摩崖三佛龛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这种造像组合在中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中间主佛为弥勒,坐于方台座上,头顶破坏,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其他六尊佛像也大多只雕出身躯,有的已经磨光,有的仅呈半成品,有的才凿出石胎便中途废弃。 ▼<b>万佛洞 </b>因洞内南北两壁刻有一万五千余尊佛像而得名,完成于唐代永隆元年(公元 680 年)。正壁主尊阿弥陀佛高约 4 米,端坐于八角形束腰须弥莲花座上,神情安详肃穆。面相丰满圆润,宽额丰颐,胸部隆起,著双领下垂式架裟,施说法印。 ▼<b>莲花洞 </b>因窟顶有一朵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而得名,洞窟内除了主佛像外,南壁上方还有许多高不盈寸的小千佛,生动细致,栩栩如生。 ▼<b>魏字洞</b>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 1500 多年历史。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佛教,并在龙门山开凿石窟,魏字洞正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产物。龛内有层次的佛传故事以及丰富多变的装饰图案,都是龙门石窟北魏作品中的上乘之作,是北魏时期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对于研究北魏时期的佛教文化和艺术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b>奉先寺</b>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露天摩崖像龛,<b> </b>坐西面东,佛前最高平台处南北宽 32.5 米、东西进深 35 米,像龛东西进深约 38.7 米,南北宽约 33.5 米。像龛内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二供养人,共十一尊群雕,以卢舍那大佛为核心,向左右两边辐射,从内向外依次排列。 ▼奉先寺是唐高宗为唐太宗追福所建造,是唐朝皇室亲自经营的国家工程。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 “大卢舍那像龛”,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 ▼卢舍那大佛:主尊卢舍那佛高 17.14 米,头部高 4 米,身披袈裟,面容丰满秀丽,双目宁静,嘴角微翘,展现出一种端庄典雅、慈祥温和的气质,将宗教的理念和艺术的创作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一种神圣而庄严的美感。被誉为 “东方蒙娜丽莎”“中国的维纳斯”“世界最美雕像”。 ▼唐朝时期,佛教盛行,统治者大力推崇佛教,佛教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奉先寺的建造正是在这样的宗教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它体现了当时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也反映了佛教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站在奉先寺上看伊河从龙门山间潺潺流过,伊河两岸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和绿草如茵的河岸,河岸边还摆放着一些石凳、石桌等休闲设施,供游客休息和观赏风景。 ▼伊河对岸是香山,与龙门山东西对峙。从奉先寺望去,香山的山体轮廓清晰可见,其山势起伏,山峦连绵,植被茂密,一片郁郁葱葱。 ▼山上坐落着香山寺等古建筑,这些建筑古朴典雅,飞檐斗拱,与自然山体相得益彰,为香山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沿着石窟小径匆匆而行,目光掠过一尊尊庄严佛像与斑驳石壁,只能将眼前景象囫囵收入眼底,来不及细细品味。有的洞窟檐角悬着铜铃,在风里叮咚作响;有的洞窟石壁上凿满密密麻麻的小龛,像蜂巢般层层叠叠。可脚步未曾停驻,那些藏匿在时光褶皱里的洞窟名字,便随着走马观花的匆匆身影,成了脑海中若隐若现的谜题,只留下满壁斑驳的神秘与遗憾,在记忆里轻轻摇晃。 ▼从西北门开启的这场石窟之行,沿着伊河西岸,饱览了西山石窟的精美绝伦,卢舍那大佛慈悲的面容仿佛仍在眼前浮动,岁月在洞窟上留下的斑驳痕迹令人感慨万千…… ▼走出龙门石窟出口,回头再望,伊河悠悠流淌,石窟内的佛像依旧静静凝视着岁月的流转。这场走马观花的游览虽短暂,却足以在心中刻下龙门石窟那跨越千年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传承。 龙门石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殿堂,更是一座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宝库。它见证了不同朝代的兴衰更替、文化变迁,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在这里,每一尊佛像、每一处雕刻,都有着自己的故事,都在向我们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人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千年石刻艺术的魅力,感受古人的智慧与匠心。<div><br></div><div> 谢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