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 (二十) 卢浮宫

吧乃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卢浮宫是一面镜子,照见人类如何用双手创造神性,</span> 是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举世瞩目的万宝之宫。</span></p><p class="ql-block"> 馆内收藏了超过40万件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珍品,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其它三个是英国大英博物馆、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在卢浮宫, 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风景,而在于拥有新眼睛。参观卢浮宫,无疑会极大提升拥有看见过去与未来的新眼睛。但肉眼对可见的事物只能保持0.1秒至0.4秒的视觉暂留,用相机则会把新眼晴看到的美景长时间保留下来。</p> <p class="ql-block">  卢浮宫的入口广场 不仅是游客进入艺术圣殿的前奏,更是一座露天的雕塑博物馆。路易十四骑马像是意大利雕塑家贝尔尼尼1677年的作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作因路易十四不满其“过于意大利化”而被弃用,这座是</span>现代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这座青铜骑马展现了太阳王的威严,复制品仍忠实还原了巴洛克风格的动感,马匹前蹄抬起,路易十四身披罗马式战袍,象征君权神授。基座上刻有拉丁文“Ludovico Magno”(致伟大的路易),但字母排列方式暗含对绝对王权的讽刺。</p> <p class="ql-block">  卢浮宫广场凯旋门正在维修中,白色卡拉拉大理石+玫瑰石柱,顶部有四匹青铜骏马。这座骑兵凯旋门是拿破仑为纪念1805年奥斯特里茨战役胜利而建,比著名的香榭丽舍大街凯旋门更早诞生。</p><p class="ql-block"> 凯旋门、卢浮宫、杜乐丽花园、协和广场方尖碑、香榭丽舍凯旋门,原本在同一条5公里长的帝国权力轴线上。拿破仑计划让民众从卢浮宫出发,沿此路线瞻仰他的功绩。但1871年巴黎公社烧毁拿破仑宫殿后,它成了”无终点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  在卢浮宫内您会被那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所包围,而在广场上卢浮宫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宫殿主体由多座建筑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主楼和东翼。甚至走廊本身也是一件精心设计的艺术品,这些连接各个展厅的过渡空间不仅承载交通功能,更构成了独特的”艺术中间带”。庄重而典雅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典主义风格,</span>体现了法国建筑的精粹。</p> <p class="ql-block">  卢浮宫的外墙雕塑不仅是装饰,更是一部“石头的史诗”,记录着法国从中世纪到现代的艺术与权力变迁。站在这些雕塑前,视觉触摸的不只是大理石,更是八百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二楼壁龛28尊法国君主雕像,从墨洛温王朝到波旁王朝,构成一部“石雕编年史”。大革命期间,部分雕像头部被砸毁,19世纪修复时,雕塑家加入了自己的面容作为“彩蛋”。</p> <p class="ql-block">  裸露的12世纪石砌拱廊上,一个美女正在拍写真。粗犷沧桑的大理石和细腻秀美的人体,时尚的灵动和历史的厚重,两种时空的审美在这里相互质询与滋养渗透。</p> <p class="ql-block">  许多人滞留卢浮宫广场,几乎都在等待预约的入宫时间。其实静下心来,慢慢观察,这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座露天的雕塑剧场。</span>细细品味,每一尊雕像都在讲述权力、美学与时代的永恒博弈。</p> <p class="ql-block">  玻璃金字塔<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体是建筑,</span>本身也是一件巨型雕塑。与吉萨大金字塔保持1:3的完美比例。金字塔底部的水池倒映出天空与古老宫殿,形成虚实交错的超现实景观。</p> <p class="ql-block">  1989年的春天,一座由673块菱形玻璃构成的透明金字塔,在卢浮宫拿破仑广场的中心破土而出。当最后一块玻璃被吊装到位时,整个巴黎都屏住了呼吸,这个来自东方的建筑诗人贝聿铭,竟敢在法兰西的艺术圣殿前,种下一颗未来主义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  最初的方案公布时,九成巴黎人反对这个建筑。文化界的名流们联名上书,称这个设计是”对法国历史的亵渎”。</p><p class="ql-block"> 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玻璃金字塔每年要迎接900万游客。当初最激烈的批评者之一、建筑评论家弗朗索瓦丝•肖伊,在回忆录中承认:“我们错把伤口当成了珠宝。”这座曾被视为”建筑恐怖主义”的作品,巧妙地融合了古典与现代,成为了卢浮宫的新标志。</p> <p class="ql-block">  玻璃金字塔位于卢浮宫的中心庭院内,高21米,占地932平方米,由603块菱形和70个等边三角形玻璃构成,总重量达到200吨,其中玻璃重105吨,金属支架重95吨。</p> <p class="ql-block">  宝石般绚丽的玻璃金字塔,设计被公认为当代建筑艺术最伟大的奇迹,被赞誉为“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斯人已逝,但他留下的那些至美建筑,却让这个世界见识了中国人在建筑上的非凡才华。</p> <p class="ql-block">  除主玻璃金字塔外, 在主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个较小的5米高的玻璃金字塔,以及七个三角形喷水池共同构成了对称的美观几何图案。</p> <p class="ql-block">  金字塔的玻璃并非普通材质。贝聿铭与圣戈班公司耗时两年,研制出超透明低铁玻璃,每块重达1.5吨却几乎不是绿色。阳光穿透时,会在地下层形成不断移动的光斑剧场。冬季的巴黎阴云密布,金字塔却能收集最微弱的天光,将其转化为地下展厅的天然照明。</p> <p class="ql-block">  贝聿铭说:“玻璃是最谦逊的材料,它存在的意义是让被注视的对象更加清晰。”这座现代建筑在古老宫殿群中不是入侵者,而是一面”诚实的镜子”,让古老的宫殿在倒影中重新认识了自己。</p> <p class="ql-block">  金字塔不仅为下方的接待大厅提供了充足的自然光线,而且其透明的设计巧妙地与周围的历史建筑融合,成为连接古今的艺术桥梁。透过玻璃金字塔仰看碧兰的天空,让人浮想联翩。</p> <p class="ql-block">  金字塔地下大厅的倒金字塔装置,如今成为情侣们约会的地标—当他们的嘴唇在尖端相遇,就完成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吻。</p> <p class="ql-block">  玻璃金字塔不仅为博物馆提供了一个明亮的入口,还巧妙地将现代与古典风格融为一体,成为卢浮宫的一大亮点。贝律铭的玻璃金字塔与卢浮宫千年的对话落下了一个完美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  这座占地16万平方米的巨型博物馆,每天有1.5万双鞋底摩擦过列奥纳多•达•芬奇大厅的地板,而《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雕像前每年更换约3000次防护玻璃。最耐人寻味的是,当年弗朗索瓦一世为《蒙娜丽莎》支付的4000金埃居,按购买力换算约合今日20万美元—恰好是现在卢浮宫单日门票收入的千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  卢浮宫是全球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每年的游客量达800万人次,平均每天都要接纳4万。除了一定要提前预约外,到了还要排队等待进馆。</p><p class="ql-block"> 一旦进宫,人流便如决堤之水,四下漫开。有直奔《蒙娜丽莎》而去的,有在咨询台前踌躇不定的,亦有信步闲游的。馆内光线昏明交错,大理石地面映着人们的影子,恍惚间竟分不清是人是影。</p> <p class="ql-block">  蒙娜丽莎、胜利女神、断臂维纳斯是卢浮宫三大镇馆之宝,神秘微笑、断臂之美,胜利女神穿越时光的旷世奇遇是卢浮宫中的灵魂,等待着每一个参观者揭开它们背后的神秘面纱哦。</p> <p class="ql-block">  卢浮宫198个展览大厅,仅绘画馆便有35个展厅。在金字塔玻璃大厅经常举行各种画展,这幅花卉画展的宣传画,首先给您一个小小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  一座半人半兽的奇特雕像端坐在卢浮宫入口处,似乎在守卫着这处珍贵的宝藏。这座大型雕像就是著名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面孔仿照埃及法老的样子雕成,表情神秘莫测,令人难以捉摸。</p><p class="ql-block"> 《塔尼斯的斯芬克斯像》,是一件古老的文物,发现于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东北部的塔尼斯,原本是阿蒙雷神庙的守卫者。这座重达24吨的花岗岩狮身人面像已经有四千多岁的历史。它是保存最完整、可能也是最古老的埃及狮身人面像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狮身人面像》(公元前2600-2350年)卢浮宫最古老的展品之一,长400厘米的粉红色花岗岩巨兽。其胡须碎片在大英博物馆,而前爪间的图特摩斯四世记梦碑则藏于开罗博物馆。红外线检测显示表面残留有朱砂颜料痕迹。</p><p class="ql-block"> 这座狮身人面像在如此坚硬的花岗岩上雕刻出巨大而精美的作品令人惊叹。它展示了当时繁荣的雕刻艺术和雕刻师精湛的技巧。人面狮身的形象象征着法老的威严,是法老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此外,它还象征着与太阳神的神圣联系,彰显了古埃及文化中的神圣信仰。被视为埃及境外保存最完整的狮身人面像之一。</p> <p class="ql-block">  《米洛的维纳斯》,亦称《断臂维纳斯》,位于叙利馆底层的古希腊雕像厅。<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尊被无数人歌颂过的雕像,如今就在咫尺之遥。她洁白如玉,微微侧身而立,右膝略屈,左肩稍耸,那残缺的双臂反倒成就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完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雕像以其高贵优雅、挺拔优美的姿态,完美地展现出了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成为了全球艺术爱好者心中的经典之作。维纳斯的身世充满了谜团,这增加了她的魅力,使得无数人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双臂缺失,但这并未减少雕像的艺术价值,反而增添了几分神秘感,使其成为了象征着爱与美的女神的最著名形象之一。</p> <p class="ql-block">  《米洛的维纳斯》相传是古希腊亚历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其雕像于1820年2月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一座古墓遗址。<span style="font-size:18px;">她拥有黄金分割的身材比例,</span>其”S”形站姿创造了0.618的黄金比例,以其完美的比例和优雅的曲线闻名。裙裾褶皱的深浅变化精确模拟了湿布料垂坠感。卢浮宫为它特别设计了360度旋转展台,从任何角度都能看到肌肉的微妙起伏。<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希腊雕塑的杰出之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与一些古代雕塑作品一样,《米洛的维纳斯》由几块帕罗斯大理石雕刻组合而成。雕像分为上半身和下半身两部分,上下两部分在胯间相连,而连接处隐藏在维纳斯胯间的衣褶波浪中,几乎察觉不到。维纳斯的手臂也是单独雕刻,再与上半身相连,这从她左肩处的固定孔可以看出来。这种拼接的雕刻制作方法从展厅里其他雕塑作品上也可以看得出来,一座雕像并非用整块石料雕刻而成,而是分为几部分分别雕刻,然后再拼接组装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座202厘米高的大理石女神像于1820年在米洛斯岛被发现时,断裂的双臂旁还散落着持苹果的手部残片。</p><p class="ql-block"> 1820年,23岁的法国海军军官OlivierVoutier(1796-1877)在爱琴岛上驻扎,由于他对希腊历史很有兴趣,所以,有一天,他带着两个水手在岛上的希腊古城Milo的一个古希腊剧场的遗址,希望挖掘出什么。这时,Olivier Voutier 发现一个农夫也挖出了一尊断臂雕像,并在掩埋这个对农夫无用的雕像。军官给了这个农夫一点贿赂,然后他和两个水手自己开始挖掘,几个小时后,一个后来震惊世界的雕塑,出现了。大约10天以后,另外一名法国海军军官,JulesDumont d'Urville (1790-1842) ,认识到这件作品的重要性,他设法联系法国驻土耳其大使 CharlesFrancois de Riffardeau ( 1763-1828),买下了这件雕塑运回法国。</p> <p class="ql-block">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在古希腊神话中也被称为阿芙洛蒂忒,女神的形象表现出古典希腊女性的典型特征:椭圆的脸,笔直的鼻梁,丰满的前额,稍翘的嘴角,润滑的下巴。神情端庄,体形修长,丰满而圣洁,柔媚而单纯,优雅而高贵,是爱与美的和谐。</p><p class="ql-block"> 一个小女孩跑到护栏前,仰头望着维纳斯。“妈妈,她为什么没有胳膊?”“因为年代太久远,坏掉了呀。”“那为什么不给她装上新的呢?”母亲语塞了。这孩子的天真一问,倒比许多艺术评论家的长篇大论更接近真理。维纳斯的断臂之所以不被修复,不正是因为这种残缺本身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完美吗?就像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各自的伤痕与缺失,却依然可以活得完整。</p> <p class="ql-block">  希腊雕刻艺术杰作《胜利女神》,又名《萨姆特拉斯的胜利女神》。1863年,法国考古学家查尔斯.尚帕佐在位于希腊爱琴海的萨莫色雷斯岛进行考古发掘时,惊喜地发现了这座精美的雕像。然而在当时,这座雕像支离破碎,残缺不全。人们共找到110个碎块,却不见头部和手臂的踪影。1879年,尚帕佐重返萨莫色雷斯岛,但仍未找到头部和手臂。不过,他此行还是有所收获,带回了船底和船头,作雕像的底座。女神残缺的双翼以石膏加以修复,尽量复原其最初的形态。这座雕像自出土以来经过多次修复,曾屡次改变造型,直至成为现在的样子。我们现在看到的胜利女神像其实是由很多碎片多次修复组成。据考证,《胜利女神》是“泛希腊时期”(公元前四世纪末—公元一世纪)留下来的著名杰作,这些碎片被奉为稀世珍宝。</p> <p class="ql-block">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雕像原本矗立在爱琴海悬崖边,海风将她的衣袍吹贴身躯,右翼18根羽毛的每片羽轴都经过光学矫正。2014年的清洗揭露出翅膀尖端残留的蓝色彩绘,证明古希腊雕塑原本是绚丽的彩色世界。</p><p class="ql-block"> 想象她最初矗立在萨莫色雷斯岛上的模样—面朝大海,沐浴着爱琴海的阳光与海风。水手们远远望见她的身影,就知道家乡近了。而今她被安置在博物馆里,远离了咸涩的海风,却依然带着那种跨越千年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仰头望着这尊无头的女神像。她的右翼完全展开,左翼则微微上扬,仿佛刚刚降落在船头,又似乎随时准备再次腾空而起。大理石雕刻的羽翼薄得几乎透明,透过博物馆的灯光,可以看见翼尖处泛着珍珠般的光泽。海风吹拂下,衣裙紧贴着她的身躯,显露出充满力量的腿部线条。</p> <p class="ql-block">  绕到雕像左侧。从这个角度看去,胜利女神的姿态尤为动人。她身体前倾,右腿迈出,左腿还留在后方,整个身躯呈现出优美的S形曲线。那被海水浸湿的衣袍紧贴腹部,又在双腿间形成充满动感的褶皱。虽然头部和双臂已经遗失,但那种昂扬的气势依然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位于德农馆这座雕像创作于公元前3世纪,高3.28米,站在一座石墩上,是一座无头无手的雕像。尽管失去了头部和双臂,胜利女神仍展现出迎风展翅、前倾的动态姿态。雕像的衣裙随风飘扬,衣褶的雕刻非常细腻。胜利女神的上身略向前倾,展现出健壮而轻盈的体态。据研究,这尊雕像是为了纪念希腊罗得岛的一场胜利海战而制作的。</p><p class="ql-block"> 雕塑高5.57米(含基座),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塑动态美的巅峰之作。这座雕像描绘了胜利女神尼姬(Nike)站在船头,迎风展翅,衣袍随风飘扬胜利恣态。</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灯光柔和。再次回望了一眼胜利女神。在昏黄的光线下,她的羽翼似乎真的在微微颤动。也许在夜深人静时,当最后一位游客也离开后,她会展开双翼,在这古老的宫殿里盘旋,寻找那片失落的爱琴海。</p> <p class="ql-block">  意大利雕塑巨匠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很少传到意大利之外的地方,卢浮宫收藏米开朗基罗的两座雕塑作品,分别是《垂死的奴隶》和《束缚的奴隶》,这两座雕塑原本是打算用于装饰意大利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项目而创作。</p><p class="ql-block"> 《垂死的奴隶》创作约1513-1516年,大理石,高2.15米。雕像展现了一位年轻奴隶仿佛陷入沉睡或濒临死亡的瞬间,身体微微扭曲,面部表情平静,似乎从痛苦中解脱。米开朗基罗通过流畅的线条和理想化的肌肉结构,赋予雕塑一种动态的平衡感,体现了“未完成美学”一部分石块未被完全雕琢,仿佛人物正从大理石中苏醒。</p> <p class="ql-block">  《被缚的奴隶》约1513-1516年,大理石,高2.09米。与《垂死的奴隶》形成对比,此雕塑描绘了一名奴隶奋力挣扎的姿态,身体剧烈扭转,双臂被束缚,面部充满痛苦与反抗。肌肉的紧张感和动态构图展现了米开朗基罗对“对立平衡”技法的极致运用,传递出强烈的生命力和抗争精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两尊奴隶像分别象征“精神的解脱”与“肉体的抗争”,反映文艺复兴时期新柏拉图主义对自由与束缚的思考。米开朗基罗的两尊雕塑《垂死的奴隶》和《被缚的奴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体现了艺术家对人体的深刻理解和对情感的细腻刻画。</p> <p class="ql-block">  《赫拉克勒斯与勒拿九头蛇》是古希腊神话主题的经典艺术作品,生动再现了英雄赫拉克勒斯的第二项试炼。该雕塑为罗马时期(公元1-2世纪)的大理石复制品,仿制自希腊化时期的青铜原作(约公元前4世纪),作者已不可考。</p><p class="ql-block"> 赫拉克勒斯肌肉紧绷,高举棍棒,左腿压住蛇身,展现力量与紧张感,九头蛇的多头缠绕攻击,形成激烈对抗的构图。蛇身的扭曲、英雄的肌肉线条及面部表情均细腻传神,体现了古希腊对人体美与戏剧性场景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九头蛇是盘踞在勒拿湖的恐怖怪物,拥有多个头颅,斩断一个会再生两个,且呼出的气息含剧毒。 古希腊英雄赫拉克勒斯为赎罪需完成十二项不可能的任务,其中第二项便是消灭九头蛇。在侄子伊俄拉俄斯的协助下,他用火烧焦蛇颈防止再生,并用浸透蛇毒的箭完成了试炼使命。</p> <p class="ql-block">  《宙斯与鹰》罗马帝国时期(1-2世纪),仿希腊古典时期原作(可能源自公元前5世纪),大理石高约1. 2米。</p><p class="ql-block"> 宙斯身着希玛申(古希腊长袍),褶皱自然垂落,体现古典时期的庄重与和谐。面部表情肃穆,胡须卷曲,发型规整,符合希腊古典盛期(如菲迪亚斯风格) 对神性的理想化表现。审斯以威严而平静的姿态站立,左手轻抚停栖在身旁的鹰,右手持雷霆或权杖。鹰象征宙斯的神圣使者昂首挺立,羽毛细节清晰,强化了宙斯作为“众神之王”的权威。在希腊神话中,鹰是宙斯的化身和信使,代表力量与神意。</p> <p class="ql-block">  《博尔盖斯的阿瑞斯》是古罗马时期对战神阿瑞斯的经典雕塑表现,其为宙斯与赫拉之子。雕塑展现了战神在相对平静时刻的形象。雕像高约 2.11米,是现存最完整的古罗马战神雕像之一。</p><p class="ql-block"> 阿瑞斯以裸体青年形象呈现,肌肉匀称,头戴战盔,右手持剑(部分残缺),左臂倚靠支柱(原可能持盾)。姿态放松,重心落在一条腿上,体现动态与优雅的结合。表情沉思而非狂暴,颠覆了战神传统的凶暴形象,反映希腊化时期对神话题材的人性化处理。</p> <p class="ql-block">  《墨丘利劫走普西莎》创作者:阿德里安•德•弗里斯(1556-1626),荷兰裔雕塑家,活跃于意大利和神圣罗马帝国。创作年代约1593年 高约88厘米(中型青铜群雕)。</p><p class="ql-block"> 普西莎是希腊神话中的“灵魂”化身,以凡人少女形象出现,因美貌被维纳斯嫉妒,被迫完成一系列艰难任务。墨丘利(即希腊的赫尔墨斯)众神的信使,负责引导亡灵、传递信息。在这幕场景中,他奉朱庇特(宙斯)之命,将普西莎带往奥林匹斯山。雕塑表现墨丘利以轻盈的姿态抱起普西莎,准备向天界,象征灵魂(普西莎) 最终获得神性与永生。</p> <p class="ql-block">  德•弗里斯以流畅的线条和螺旋式构图展现两位人物的升空动态,墨丘利的翅膀与飘动的衣褶增强动感。普西莎的身体自然舒展,呈现古典理想美,与墨丘利的肌肉力量形成对比。</p><p class="ql-block"> 雕塑突破了文艺复兴的静态平衡,充满戏剧性和运动感,预示了巴洛克艺术的到来。青铜表面细腻的铸造工艺(如羽毛、发丝的细节)体现德•弗里斯的高超技巧。</p> <p class="ql-block">  《阿波罗捉杀蜥蜴》创作者:古罗马时期复制品,仿自希腊化时期青铜原作(约公元前4世纪,可能源自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列斯流派),大理石 高度约1.5米。</p><p class="ql-block"> 阿波罗作为光明、艺术与预言之神,传统形象多持竖琴或弓箭,但此雕塑展现他少年时期持箭刺杀蜥蜴的罕见场景。蜥蜴象征“时间的腐蚀”,阿波罗以神力扼杀腐朽,捍卫永恒之美。阿波罗面部表情平静,与动态肢体形成对比,强调神的从容不迫。身体线条柔美,肌肉纤细而非壮硕。蜥蜴缠绕树干,阿波罗以箭尖轻触其喉,动作看似随意却暗含精准张力。</p><p class="ql-block"> 这件作品以“神性的闲适”颠覆传统,将阿波罗塑造成一位优雅的少年杀手,是希腊化时期艺术“去神化”潮流的典范之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时间之神柯罗诺斯发现真理女神》贾科莫•安东尼奧•庞索内利(1654-1735),意大利巴洛克时期雕塑家 。创作约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巴洛克晚期风格),大理石雕塑。</p><p class="ql-block"> 罗诺斯希腊神话中的原始时间之神,象征时间的永恒流逝,常以老者形象出现,手持镰刀或沙漏。在哲学和艺术中,柯罗诺斯代表“时间揭示一切”的概念。真理女神拟人化的真理象征,通常以裸体或半裸少女形象出现,象征纯洁与不可掩盖的真实。表现柯罗诺斯掀开帷幕或拨开云雾,发现隐藏的真理女神,寓意“时间终将揭示真相”。</p><p class="ql-block"> 罗诺斯的动作激烈,真理女神的姿态呈现惊讶或平静的对比。细腻的肌肉和衣褶刻画非常生动。</p> <p class="ql-block">  “迪亚多梅诺斯 式躯干雕塑”是古希腊古典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其原型可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由著名雕塑家波利克里托斯创作。 波利克里托斯是古典时期(约公元前450-前420年)的代表性艺术家,以探索人体理想比例著称。</p><p class="ql-block"> 迪亚多梅诺斯意为“系头带的青年”,原作为青铜雕塑,表现一位胜利的运动员正在将象征荣誉的头带(如奥林匹克赛会的胜利带)绑在头上。原作已失传,现存多为罗马时期的大理石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躯干部分为大理石,遵循波利克里托斯的“法则”,通过精确的数学比例(如1:7的头身比)塑造理想化男性人体。缺失头部、四肢及头带,但躯干部分保存完好。重心落在单腿,髋部微倾,肩部反向扭转,展现自然站姿下的肌肉张力。躯干的胸腹肌肉线条流畅而有力,既写实又充满理想化美感。</p> <p class="ql-block">  《爱神吻醒普塞克》讲述的是爱神丘比特的母亲维纳斯妒忌普赛克的美貌,多次加害普赛克,最终普赛克终于中了魔法昏死故去之际,被赶来救援的爱神丘比特深深的一吻而吻醒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爱神吻活普赛克大理石雕创作者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意大利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span>高,雕塑高1.55m,宽1.68m,厚1.01 m。</p><p class="ql-block"> 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美丽精致的椭圆形脸庞,嘴角上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矜持又富有智慧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这尊塑像取材于罗马文学《金驴记》中的神话故事:普塞克是凡间一个美丽的公主。凡人都在歌颂她的美丽,以至于招来了维纳斯的嫉妒。维纳斯以母爱之名吩咐丘比特去向普赛克射一支箭,让她死心塌地爱上一个世界上最卑贱、最不幸的男人。然而,当丘比特来到人间,第一眼看见少女的容颜时,爱神的心便仿佛被自己的箭射中,爱上了眼前的普赛克。他让温柔的西风之神将普赛克送到宫殿,让凡人看不见的神仆照顾普赛克,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只有一个明确要求永远不能看到他的真面目。日子一久,普赛克开始思念家人,于是西后风将的两位姐姐送到宣宫殿,姐姐们到妹妹拥有辉煌宫殿,心生妒意,她们跟妹妹说,这个看不见的丈夫肯定是可怕的恶魔,怂恿她偷看丈夫真身。夜里,普赛克果真点上油灯,看到了丘比特的模样。这不是恶魔,而是有着俊朗脸庞的男人,普赛克看得入了神,不慎让灯中油滴落到丘比特身上。丘比特惊醒,意识到妻子没有遵守起初的诺言,他失望地留下一句:“爱情不能与怀疑共存!”便转身飞走。</p> <p class="ql-block">  悔恨悲伤的普塞克到处寻找自己的爱人,她去求维纳斯,维纳斯则借机百般刁难,并把普塞克骗到了冥府,要求她找冥府女神取一个小瓶,瓶子里装着黑暗的睡眠,普赛克好奇打开了它,开始昏睡不醒。她去求维纳斯,维纳斯则借机百般刁难,并把普塞克骗到了冥府,要求她找冥府女神取一个小瓶,瓶子里装着黑暗的睡眠,普赛克好奇打开了它,开始昏睡不醒。丘比特得知此事,飞到了普赛克的身边,用他的箭将普赛克唤醒。丘比特希望与普赛克重新在一起,因此他恳求众神之王宙斯准许普赛克永生不死。宙斯同意了,在众神议会前当众封普赛克为女神,丘比特和普赛克正式成婚。</p> <p class="ql-block">  《阿波罗战胜皮同》艺术家:皮埃尔 • 皮热(Pierre Puget,1620 1694)创作年代:1685 1715年(巴洛克时期)材质与尺寸:大理石雕塑,高约2.5米</p><p class="ql-block"> 阿波罗是光明、艺术与预言之神,象征理性与秩序。皮同 盘踞于德尔斐的巨蟒,代表混沌与黑暗。阿波罗用金箭射杀皮同,建立了德尔斐神庙,成为“预言之神”。光明战胜黑暗,理性征服野蛮。阿波罗拉弓的瞬间,肌肉紧绷,身体扭转,皮同扭曲挣扎。阿波罗面容冷静,与巨蟒的痛苦形成对比,体现巴洛克的“冲突美学”。</p> <p class="ql-block">  《阿罗蒂诺》或《磨刀匠》艺术家:乔瓦尼•巴蒂斯塔•福吉尼( 1652-1725)创作年代:1684年(巴洛克晚期)材质与尺寸:青铜雕塑,高度约50-60厘米</p><p class="ql-block"> 阿罗蒂诺意为“磨刀匠”,原型为古希腊化时期(公元前2世纪) 的著名雕塑《磨刀匠》(现藏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描绘一名奴隶正专注磨刀的场景。在文艺复兴及巴洛克时期,这一形象常被联想为阿波罗神庙的祭司,或与神话中的暴力场景(如阿波罗剥马尔西亚斯的皮)相关,象征“死亡的准备”。福吉尼赋予这一古典主题新的生命力,人物肌肉紧绷,姿态充满张力,磨刀的动作被戏剧化。青铜材质的光泽与细腻的纹理(如衣褶、工具)体现高超的铸造技术。人物俯身专注的姿态与扭曲的肢体形成强烈动感,底座常配以岩石纹理,增强场景真实感。</p> <p class="ql-block">  《阿尔勒的维纳斯》是古希腊雕塑的罗马复制品,创作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雕像于1651年在法国阿尔勒(Arles)的古罗马剧场遗址出土,因此得名“阿尔勒的维纳斯”。雕像由白色大理石雕刻,高约1.94米,表面保留了部分古代彩绘痕迹。维纳斯以经典的“羞怯的维纳斯”姿态站立,手持象征爱情的苹果,身体比例匀称,肌肉线条柔和,展现了希腊艺术对理想化女性美的追求。发型复杂精致,面部表情宁静,带有古典时期的优雅气质。</p> <p class="ql-block"> 雅典娜雕像(又名“韦菜特里的帕拉斯”) 是卢浮宫收藏的一件重要古罗马雕塑,代表了雅典娜女神的经典形象。帕拉斯是雅典娜的别称,韦莱特里是意大利拉齐奥大区的一个小镇,雕像于18世纪在此被发现,因而得名。创作于 罗马帝国时期(约公元1-2世纪),为大理石复制品。雅典娜是古希腊的智慧、战争与工艺女神,宙斯之女,雅典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  《雅典娜 梅迪奇》古罗马时期的大理石雕像,属于希腊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复制品或变体,得名于曾收藏它的意大利美第奇家族。罗马帝国时期(约1-2世纪),白色大理石,部分细节可能曾用金属(如头盔装饰、武器)或颜料装饰,高约2.3米(含底座),属于大型立像。</p><p class="ql-block"> 雅典娜以古典的站姿呈现,身体略微扭转,左臂可能曾持盾牌或长矛(已缺失),右手似作抬起姿势。头戴装饰华丽的科林斯式头盔,顶部中央常有狮鹫或斯芬克斯装饰(部分细节已磨损),盔檐翻起,露出女神的面容。身着佩普洛斯 长袍,外披埃癸斯神盾的皮质护肩(饰有蛇纹和戈尔贡头像),象征神圣与保护。面容宁静庄重,符合希腊古典时期对神性的理想化表现,双眼可能曾镶嵌宝石或彩绘。雅典娜的典型标志通常包括头盔、标枪、长矛、盾牌和羊皮胸甲,胸上装饰着美杜莎。</p> <p class="ql-block">  《巴特农神庙的雅典娜》又名《雅典娜•帕特诺斯》,复制品为罗马帝国时期(约公元1-2世纪),原作可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菲迪亚斯创作。头部为帕罗斯大理石,躯干为彭特利库斯山大理石高210厘米。雅典娜头戴科林斯式头盔,身着长袍,面部表情庄重,体现神的威严与智慧。旨在歌颂雅典娜(智慧与战争女神)作为雅典守护神的崇高地位。</p> <p class="ql-block">  《波尔盖塞的维纳斯》—罗马艺术中的神圣始祖女神 1世纪罗马帝国时期(仿制公元前5世纪希腊原作),大理石,高1.64米。</p><p class="ql-block"> 罗马帝国时期,凯撒自称是维纳斯的后裔,并在罗马广场建造维纳斯神庙供奉此类雕像。罗马的维纳斯更强调其作为“民族之母”的庄严性,而非希腊的柔美情欲。</p><p class="ql-block"> 重心落在左腿,右脚微曲,体现古典平衡。轻薄长袍(湿衣效果)贴附身体,突出曲线,但覆盖度高于全裸维纳斯像。左手持苹果(象征“帕里斯的裁决”中获胜),右手轻提裙摆,展现动态。面容肃穆,目光略向下,体现神性的威严。复杂盘发,戴珍珠冠冕(部分残缺),反映罗马贵族审美。</p> <p class="ql-block">  《阿尔勒的维纳斯》约公元前1世纪(希腊化风格,罗马时期大理石复制品)。维纳斯(阿芙罗狄忒)侧身坐于岩石或装饰性座椅上,左脚穿凉鞋,右脚裸露,身体微微前倾,呈优雅的S形曲线。左手向后支撑身体,手指轻触座垫,增强动态感。右手已缺失,推测原本可能持金苹果或镜子。身披轻薄长袍,衣褶自然垂落,部分紧贴身体,凸显女性曲线,体现希腊化时期对“湿衣法” 的娴熟运用。</p><p class="ql-block"> 该雕塑有诸多让人费解之处,其姿势和基座形状都很特别,而且一只脚光着、另一只脚却穿着鞋子,右手可能拿着一只匕首,或乞求者的小树枝,还可能是脱下来的一只鞋子。希腊罗马的艺术作品及神话中只穿一只鞋的人物形象有伊阿宋和迦太基女王狄多等,他们大多是不幸的。狄多被埃涅阿斯遗弃后,登上火堆自杀前曾甩掉了脚上的一只鞋子;此外,赫拉克勒斯的母亲阿尔克墨涅,因被背叛丈夫被处以火刑,她的情人天神宙斯化作雨水,将她从火堆中救出。另外,从裸露的肩膀和左胸以及视线朝向所表现的情欲来看,这位女子更像是在期待爱情。由此又将其认作达那埃,宙斯曾化作金雨与之交配并使其受孕。她更可能是伊娥,或者是服侍阿耳忒弥斯的仙女卡利斯。</p> <p class="ql-block">  Venus Vulgaire(法语意为”世俗维纳斯”或”平民维纳斯"),罗马帝国时期(公元1-3世纪),大理石高1.5米。</p><p class="ql-block"> 削弱肌肉解剖细节,增加脂肪褶皱表现(符合罗马审美中的”丰腴美”),基座添加葡萄藤浮雕(象征生育力,凸显实用主义信仰)。</p> <p class="ql-block">  《蒙着面纱的处女》由意大利雕塑家 乔瓦尼•斯特拉扎(GiovanniStrazza,1818-1875) 于19世纪创作。这件作品以其惊人的写实技巧和细腻的面纱处理而闻名,是19世纪新古典主义雕塑的杰作之一。</p><p class="ql-block"> 雕塑刻画了一位年轻女性(通常认为是圣母玛利亚)的面容被一层薄纱覆盖,面纱的褶皱和透明度被雕刻得极其逼真,仿佛真的是一层轻柔的布料覆盖在脸上。圣母的面容安详、柔和,双眼微垂,似乎沉浸在虔诚的默想中。面纱不仅没有掩盖她的美丽,反而增添了一层神秘与圣洁感。</p><p class="ql-block"> 斯特拉扎使用了极薄的雕刻技法,使大理石看起来几乎透明,这种技艺在19世纪备受推崇,代表了雕塑家对材料极限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薄如蝉翼的面纱,透漏出少女的俊俏面容,贴身的衣服,暴露出少女的柔美身躯,作品是那样细腻生动,质感是那样真切,冰冷的石头透着灵性,充满活力。面纱与面部轮廓的虚实结合,以及光线对大理石透明感的体现栩栩如生。面纱雕塑不仅是技术上的奇迹,也象征着宗教艺术中对“神圣不可见”与“人性可见”之间的探索。</p> <p class="ql-block">  《阿佛洛狄忒》通常被称为“维纳斯”,是一座2世纪罗马时期 的大理石雕塑,属于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女神的典型形象。它是卢浮宫古希腊罗马艺术收藏的重要作品之一,展现了罗马帝国时期对希腊古典艺术的继承与再创作。</p><p class="ql-block"> 这座雕塑是 罗马人对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1世纪)阿佛洛狄忒雕像的仿作或再创作。阿佛洛狄忒(罗马名维纳斯)是古希腊神话中象征爱情、美丽与欲望的女神,常以优雅、半裸或全裸的形象出现。这尊维纳斯通常呈现 古典的站姿,身体微微扭转,强调女性的柔美曲线。她可能原本手持象征物,但部分细节因年代久远已缺失。 雕塑体现了希腊艺术追求的“理想美”(比例和谐、姿态自然),同时带有罗马艺术的写实倾向(如肌肤质感的细腻刻画)。许多古代雕塑在发掘时已有残缺(如手臂、头部可能为后世修复),但卢浮宫的这尊维纳斯整体保存较为完整。</p> <p class="ql-block">  《爱神与普西莎》安东尼奥•卡诺瓦(1757-1822),意大利新古典主义雕塑大师。创作年代:1787-1793年(卢浮宫版本为1793年完成) 材质:大理石 尺寸:高155厘米(真人大小群雕)</p><p class="ql-block"> 普西莎 与丘比特的传说:普西莎是一位美貌的凡人公主,因被维纳斯嫉妒,被迫完成一系列不可能的任务。 在阿普列乌斯(Apuleius)的《金驴记》中,普西莎因好奇打开装有“睡眠”的盒子而陷入死亡般的沉睡。丘比特(爱神)用吻唤醒她,最终众神赐予普西莎永生,二人结为夫妻。</p><p class="ql-block"> 诺瓦捕捉了丘比特轻柔托起普西莎,以吻唤醒她的瞬间,充满戏剧性与柔情。象征“爱战胜一切”,包括死亡与神的惩罚。纯净的大理石材质、光滑的表面处理,体现卡诺瓦对古希腊“理想美”的追求。人物比例完美,姿态优雅,无夸张表情,强调理性与克制的表现。丘比特张开的翅膀与普西莎垂落的双臂形成对角线构图,赋予静态雕塑流动感。两人目光将交汇未交汇,营造悬念与张力。丘比特脚边的箭袋(象征爱情的力量)与普西莎身旁的盒子(潘多拉魔盒)。</p> <p class="ql-block">  《武器中的维纳斯》 是一件古罗马时期雕塑,属于“武装维纳斯” 的独特类型,将爱与美的女神与军事元素结合,形成艺术与神话的独特表达。复制自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1世纪)的希腊原作。大理石高度约1.5米。</p><p class="ql-block"> 女神以古典站姿呈现,身体微倾,左臂可能持盾牌或倚靠武器,右臂自然下垂或轻触头发。裸露上半身,衣褶轻柔垂落,体现希腊化艺术的细腻雕工。头盔由小爱神丘比特把玩,形成“爱神戏弄武器”的对比。战神马尔斯(Mars)的形象缺失,但武器暗示他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  《倾身靠在一个柱子上的阿芙罗狄蒂》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雕塑的一个罗马复制品,作于1-2世纪。材质与尺寸:大理石,高1.18米</p><p class="ql-block"> 阿芙罗狄蒂(罗马称维纳斯)以放松的姿态倚靠在一根柱子上,身体微微倾斜,展现出古典希腊艺术对自然人体比例的追求。尽管雕像部分残缺,但仍可观察到衣褶的流动感,体现了希腊雕塑家对布料质感的精湛刻画。雕像的头部、手臂和部分躯干有损坏,但仍能辦识出原作的基本构图。</p> <p class="ql-block">  《友谊》由意大利雕塑家 克里斯托福罗 •斯塔蒂(1556-1619)创作。人物面容平和,带有古典主义的宁静感,左手斜倚树桩,右手轻触胸口(心之所在)。肌肉表现为夸张躯干扭转,腰臀比约1:1.2(非完全写实),面部表情双眼微闭,嘴角含笑(15°上扬)。</p><p class="ql-block">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常见 寓言雕塑,人物形象象征抽象概念(如真理、正义、友谊)。斯塔蒂的《友谊》是文艺复兴寓言雕塑向巴洛克情感化过渡的典范,结合了古典主义的和谐与早期巴洛克的动态。</p> <p class="ql-block">  《被蛇咬的女人》是法国雕塑家 让-巴蒂斯特•克莱桑热 (1814-1883)于1847年 创作的大理石雕塑。这件作品是19世纪中叶法国雕塑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因其强烈的感官表现和争议性主题而轰动一时。</p><p class="ql-block"> 雕塑描绘了一位半裸的年轻女子因被蛇咬伤而痛苦扭动的瞬间,身体呈现夸张的曲线,面部表情混合了痛苦与迷醉。克莱桑热的灵感可能源于古典神话,但更倾向于浪漫主义对激情与死亡的戏剧化表达。雕塑的写实程度极高,尤其是肌肤的质感和动态的褶皱处理,展现了克莱桑热对解剖学的精准掌握。据传,艺术家直接以真人为原型翻模身体部分,这一做法在当时引发道德争议。</p> <p class="ql-block">  《羞怯的维纳斯》 一座古罗马时期(约1-2世纪)的大理石雕塑,属于“遮羞的维纳斯”类型,是古希腊罗马艺术中爱与美女神阿佛洛狄忒(维纳斯)的经典形象之一。</p><p class="ql-block"> 维纳斯以半裸姿态站立,一手遮住胸部,另一手遮挡下腹,表现出一种含蓄的优雅。维纳斯微微侧身站立,重心放在一条腿上。右手自然下垂,可能原本持衣物或遮挡私处(部分残缺)。左手轻抚胸部,呈现一种优雅的羞怯感。宁静、柔和,符合古典美的理想化标准。希腊化风格的波浪发髻。尊《羞怯的维纳斯》虽不如《米洛的维纳斯》著名,但它是“遮羞维纳斯”类型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  《真理》是意大利巴洛克芝木大 吉安・洛佐・四尼尼于1645年左右 创作的大理石雕塑。这座雕塑是贝尼尼个人艺术生涯中极具象征意义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吉安•洛伦佐•贝尼尼的《真理》是巴洛克雕塑的典范,通过极具张力的姿态与细腻的细节处理,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视觉形象。真理的身体呈 螺旋上升的动势,上半身向左扭转,头部略微回望右肩,形成强烈的空间纵深感。双腿一前一后交错,重心落在右腿,左膝微屈,打破静态平衡。面容端庄,额头饱满,鼻梁挺直,双唇微闭,体现古典美的标准。眼神深邃,目光略微低垂,似沉思或忧郁,暗示真理在等待“时间”揭示前的复杂心境。长发以松散卷曲的波浪披散,发丝雕刻细腻,增强光影流动感,与光滑肌肤形成对比。左手高举,掌心托举一轮 太阳(象征光明与真相),但太阳部分未完全雕琢,保留粗粝质感,暗示“未完成性”。真理以全裸形象呈现,象征“无遮掩的真实”,身体线条流畅饱满,既符合古典理想美,又充满世俗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Antee火山口”(Krater d'Antee) 是一件古希腊红绘风格陶器,制作于约公元前515-前510年,出自雅典著名陶艺家兼画家欧弗洛尼俄斯之手。</p><p class="ql-block"> 红绘式火山口,用于混合酒与水的大型陶器,常见于古希腊宴会。制作于雅典,属于古风时期 末期的杰作,正值红绘技术 取代黑绘的革新阶段。</p><p class="ql-block"> 欧弗洛尼俄斯是雅典最杰出的红绘陶画家之一,活跃于公元前6世纪未至前5世纪初,以精准的解剖学刻画和动态构图闻名。突破黑绘的平面化风格,通过红绘技法(保留红色陶坯,黑色勾勒背景)实现更自然的肌肉线条和三维感。擅长神话与竞技场景,细节充满戏剧性。通过深浅不一的黑色线条表现衣褶、肌肉阴影,人物姿态更灵活。</p> <p class="ql-block">  帕特农神庙浮雕。帕特农神庙建于公元前5世纪,希腊雅典卫城最重要的主体建筑,是古希腊全盛时期建筑与雕刻的主要代表,标志着希腊古典美学的最高成就。西方列强对帕特农神庙的雕刻大肆掠夺,正如从中国劫掠文物一样,大英博物馆里甚至有整座搬过去的神庙建筑。卢浮宫则收藏了非常精美的神庙浮雕饰带。饰带刻在神庙两廊的大理石板上,表现的是雅典人供奉保护神雅典娜进行的祭祀仪式。这块饰带上的人像头部已经有些破损不完整了,但是仍然可见人体姿态闲适优雅,衣纹雕饰清晰优美,透露了希腊黄金时代民主制度下的市民阶层有着高贵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  《半人马劫持拉庇泰女人》元前447-440年的作品,来自帕特农神庙的南墙。</p><p class="ql-block"> 故事源自希腊神话中著名的“拉庇泰之战”。拉庇泰国王皮里托俄斯 与半人马部族本有血缘关系,但在他的婚礼宴席上,半人马们因醉酒而试图劫持新娘和拉庇泰女性,引发血腥战斗。半人马肌肉虬结的身躯以对角线构图占据主体,前蹄腾空、展现出狂暴的动势。被劫持的拉庇泰女人身体后仰,手臂挣扎推拒,衣裙褶皱与飘散的头发强化了紧张感。</p> <p class="ql-block">  《枫丹白露的仙女》本韦努托•切利尼(1500-1571)创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金匠、雕塑家,创作年代:1542-1543年高约2.05米,宽约4.09米(巨型装饰浮雕)。</p><p class="ql-block"> 浮雕描绘了一位斜倚的裸体仙女(宁芙),周围环绕着森林动物(鹿、狗等),象征枫丹白露森林的自然之美。仙女姿态优雅,身体曲线流畅,具有典型的矫饰主义风格—强调优美与夸张的比例。</p> <p class="ql-block">  切利尼融合了米开朗基罗的肌肉张力和古典神话的柔美,使人物既充满力量感,又富有诗意。背景的动植物细节精细,体现切利尼作为金匠的卓越雕刻技艺。</p> <p class="ql-block">  该作品是法国枫丹白露画派 的代表作之一,影响了16世纪法国宫廷艺术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卢浮宫收藏了古希腊与罗马雕塑约5,500件,其中许多是艺术史上的杰作,展现了古希腊艺术的优雅、和谐与理想化的人体美。短时间内,您遇到的也许都是您心里想看到的哦。</p> <p class="ql-block">  看到那么多精美绝仑的雕塑,忽然顿悟到古希腊人雕刻的不是神像,而是被禁锢在帕罗斯大理石里的文明。岁月和战争能让坚硬的大理石雕像致残,但非遗之韵,依然千年流淌。</p><p class="ql-block">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的衣褶间,细密的阴影线刚好284条,恰好是雅典卫城通向帕特农神庙的阶梯数字。每个游客获取的心灵文明传承,这个密钥只有自己才知道啊。</p> <p class="ql-block">  卢浮宫共收藏艺术品40万件,其中油画6000件,素描10万件。站在卢浮宫的油画前,时间仿佛被稀释成透明的光,穿透几个世纪的尘埃,落在画布与瞳孔之间。那些凝固的颜料里,藏着艺术家未说完的叹息、文明断裂处的回声,以及人类永恒追逐的倒影。</p> <p class="ql-block"> 卢浮宫收藏<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一幅作品就是《蒙娜丽莎》。</span>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这位身经百战的勇士同时也是一个崇尚文化热爱艺术的君主。他深受当时文艺复兴风潮的影响,他决定出资对卢浮宫进行改建,卢浮宫从此由一处军事要塞变成了皇宫和收藏珍贵文物和艺术珍品的地方。改造完卢浮宫,弗朗索瓦一世把时已年迈不再作画的达芬奇从意大利请到巴黎,而达芬奇带来的大作就是这一幅旷世之作《蒙娜丽莎》。</p> <p class="ql-block">  《蒙娜丽莎》现被安置在卢浮宫二楼的一个专门设计的大厅中,四周环绕着柔和的灯光,以玻璃罩保护,确保每一位参观者都能近距离地欣赏到这位“永恒微笑”的女士。</p><p class="ql-block"> 《蒙娜丽莎》是卢浮宫唯一需要限流的展厅,站在众多人群后面没有两米的个子是看不到全貌的。</p> <p class="ql-block">  《蒙娜丽莎》前面永远是密密匝匝人群围作一团,您要费了好大力气才挤到前排,那幅小画却被罩在厚厚的玻璃后面,前面还拦着绳索,她的微笑隔着这些障碍望过来……人们举起手机,以她为背景咔嚓咔嚓地拍,然后满意地离去,仿佛这微笑已属于他们。</p> <p class="ql-block">  工作人员站在一旁,脸上挂着与画中人如出一辙的微笑,只是他的更显疲倦。人们对蒙娜丽莎的期待往往非常高,因为她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品之一,这种高期待值可能会导致实际见到后的心理落差。何况这些工作人员天天看,可能产生审美疲劳,工作的劳累更多的写在她们的脸上了。</p> <p class="ql-block">  《蒙娜丽莎》-达•芬奇(1503-1519)这幅77x53cm的小画被防弹玻璃和三层人墙包围。为了防止画作因时间流逝而受损,画作被放置在一个能够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的透明保护展柜内。1911年它曾被意大利工匠佩鲁贾盗走两年,这段经历反而让它的名气飙升。</p> <p class="ql-block">  《蒙娜丽莎》又称《永恒的微笑》,被认为是西欧画史上首幅侧重心理描写的作品。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p><p class="ql-block"> 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画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更奇妙的在于,在这幅名画之前,不论你从哪个角度看,她那温和的目光总是微笑地注视着你,生动异常,仿佛她就在你身边。</p> <p class="ql-block">  《蒙娜丽莎》是由达•芬奇在1503年左右完成的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这幅画画了4年。它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画家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p><p class="ql-block"> 蒙娜丽莎的微笑的主人公真实身份存在争论,比较流行的版本是当时的新贵乔孔多的年轻的妻子丽莎.乔宫多。 那时,蒙娜丽莎的幼于刚刚天折,她一直处于哀痛之中,闷闷不乐。为了让女主人高兴起来,达芬奇在作画时请来音乐家和喜剧演员,想尽办法让蒙娜丽莎高兴起来。这幅画完成后,端庄美丽的蒙娜丽莎脸上那神秘的微笑使无数人为之倾倒。后即以“蒙娜丽莎的微笑”喻指迷人的微笑或神秘莫测的微笑。</p> <p class="ql-block">  《达芙妮斯与克洛伊》弗朗索瓦 •布歇( 1703-1770) 创作年代:约1743-1745年。布面油画约 87cm ×135 cm。</p><p class="ql-block"> 布歇的这幅作品描绘了达芙妮斯与克洛伊在田园牧歌中的经典场景,体现了洛可可艺术对爱情、自然与感官愉悦的赞美。达芙妮斯:半裸的年轻牧羊人,姿态放松,充满青春活力。克洛伊:依偎在达芙妮斯身旁,神情羞涩,衣衫轻柔飘逸,象征纯真。两人互动自然,背景是郁郁葱葱的森林与溪流,强化田园诗的意境。布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花草、树木和流水,画面充满生机。光线柔和,色彩明快(粉色、浅绿、金色),典型洛可可的甜美风格。羊群和牧羊犬暗喻两人的牧人身份。克洛伊手中的花环象征爱情的萌芽,达芙妮斯的牧笛代表田园生活。</p> <p class="ql-block">  布歇将朗戈斯的古典故事转化为符合当时审美的浪漫场景,弱化了原著的朴素,强化了感官魅力。布歇的《达芙妮斯与克洛伊》是卢浮宫洛可可艺术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精致的笔触和浪漫化的处理,将古希腊爱情故事转化为18世纪法国贵族钟情的视觉盛宴。</p> <p class="ql-block">  《自由引导人民》是德拉克罗瓦创作的一幅著名历史画作。主题取材于1830年的法国七月革命,巴黎人民奋起反抗国王查理十世的统治。画中央是自由女神,手中挥舞着一面蓝、白、红三色相间的三色旗,即法兰西国旗。普通百姓、士兵、贵族等不同阶层的人物,围绕在自由女神周围。</p><p class="ql-block"> 整幅画用笔奔放,气势磅礴,色彩与明暗对比强烈,自由女神与地上躺着的两人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形构图,展现了浪漫派绘画的风格特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德拉克洛瓦也把自己的形象放进了这幅画中。这幅画作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代表之一,也是欧洲艺术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  《自由引导人民》,<span style="font-size:18px;">戴弗里吉亚帽的自由女神袒露胸膛,脚下横陈着不同阶层的尸体。</span>她手持国旗,鼓舞着为自由而战的战士们。这幅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寓意。它反映了人民为自由和正义而进行的斗争,促使观众思考社会公平和变革等问题。这幅画成为法国精神和对自由渴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查理七世加冕礼上的圣女贞德》安格尔,法国,布面油画,1854年,240x178厘米。</p><p class="ql-block"> 这幅《查理七世加冕礼上的圣女贞德》里,贞德一身戎装,比正在加冕的皇帝更为光辉。她是一个农家姑娘,16岁时接到神圣命令,率领法国军队同英军作战,解放了奥尔良。但1430年,她赶到康边去救援时,被英国同盟军勃良第军俘虏。曾经大大受恩于贞德的查理七世却丝毫没有出力援救她,致使贞德于1431年5月30日,在鲁昂被处火刑,后人纪念她为圣女,圣女贞德史称西方花木兰。</p><p class="ql-block"> 画家安格尔并不关注加冕礼本身,更没有在意查理三世的个性刻画,而是借这一题材用心描绘人物与环境中各种摆设和道具的质感,这种精微的静物表现简直超过现代精密摄影术,从中可见安格尔的写实造型技巧已臻极致。</p> <p class="ql-block">  《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欧仁 •德拉克罗瓦( 1798-1863) 创作时间:1840年 尺寸:约410 cm × 498 cm(巨幅油画)这幅作品由路易•菲利普于 1838年委托创作,于1840年完成。</p><p class="ql-block"> 德拉克罗瓦的这幅作品描绘了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后的场景,展现了十字军骑士耀武扬威地进入城市,而拜占庭人则陷入绝望与混乱。身穿铠甲的十字军骑士骑在高头大马上,手持长矛和旗帜,象征着征服者的威严。他们的姿态高傲,与拜占庭人的悲惨形成鲜明对比。东罗马帝国的贵族、妇女和儿童匍匐在地,有的在哀求,有的在哭泣,表现出被征服者的绝望。一位身穿华服的拜占庭贵族女子(可能是皇后或贵族妇女)跪在十字军马前,象征着帝国的屈辱。远处可见君士坦丁堡的标志性建筑(如圣索菲亚大教堂),城市笼罩在战火与烟雾中。</p><p class="ql-block"> 德拉克罗瓦是19世纪浪漫主义画派的领军人物,擅长表现激烈的情感和历史冲突。这幅画延续了他对战争、征服与人性悲剧的关注,类似其另一名作《自由引导人民》。不同于中世纪欧洲对十字军的歌颂,德拉克罗瓦通过画面展现了征服者的傲慢与被征服者的苦难,暗含对十字军暴行的谴责。反映了19世纪欧洲人对历史暴行的反思。</p> <p class="ql-block">  《萨尔丹那帕勒斯之死》艺术家:欧仁 • 德拉克洛瓦(1798-1863) 创作年代:1827年材质与尺寸:布面油画,392×496 cm</p><p class="ql-block"> 《萨尔丹那帕勒斯之死》是德拉克洛瓦最具戏剧性和冲击力的作品之一,灵感来自英国诗人拜伦(Lord Byron)1821年的同名悲剧诗作。这幅画描绘的是,萨尔丹那帕勒斯是亚述帝国的末代君主,当他听说自己的军队战败的消息后,认为自己难逃一死,便下令侍卫当着自己的面杀死所有嫔妃和马匹,下令焚烧宫殿,以毁灭一切而非屈服于敌人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萨尔丹那帕勒斯是古希腊历史学家笔下的亚述暴君,象征奢靡与毁灭。拜伦的诗作赋予其浪漫主义色彩,德拉克洛瓦则通过视觉艺术强化了这一悲剧的狂乱与激情。</p><p class="ql-block"> 画面以萨尔丹那帕勒斯斜倚的床榻为轴心,形成动荡的斜线结构,强化混乱与毁灭感。挣扎的女人、屠杀的土兵、倾倒的珍宝和马匹,充满扭动的肢体和激烈的冲突,红色、金色与黑色交织,象征火焰、暴力与死亡。明暗强烈对比,突出中心人物萨尔丹那帕勒斯的冷漠与周围的血腥 。珠宝、织物与尸体并置,讽刺权力与欲望的虚妄。萨尔丹那帕勒斯冷静旁观,右手轻触床榻,仿佛导演一场毁灭的戏剧。</p><p class="ql-block"> 1828年在巴黎沙龙展出时,因“道德败坏”和“过度暴力”引发争议,但也被誉为“浪漫主义的革命”。艺术评论家波德莱尔称德拉克洛瓦为色彩的诗人,此作正是其美学思想的</p><p class="ql-block">极致体现。</p> <p class="ql-block">  《梅杜莎之筏》这幅世界名作是一幅“纪实性”巨画。由法国画家席里柯根据1816年发生在法国的一场真实悲剧而创作的。19世纪初,法国海军部任用了一位根本不懂得航海的贵族肖马雷任巡洋舰“梅杜莎号”的船长。这艘船在驶往非洲途经布朗海峡时触礁沉没,船上有权势的人都乘小船逃命,而留下150余名船上的乘客和船员乘着临时搭制的木筏在汪洋大海里听天由命。他们在大海上经历了惨绝人寰的13天,最后只有10人生还。</p> <p class="ql-block">  《梅杜萨之筏》这幅4.91×7.16米巨画生动描绘了遇难者呼救的紧张瞬间,他们居高呼喊远方的救生船筏上遇难者从绝望(左下角)到希望(挥舞布条者)的递进的布局,画上画着木筏,筏上有幸存的乘客和船员。他们的脸上流露出绝望、痛苦和希望。这幅画传达出当时情况的恐怖与绝境,以及生存的力量和人类的精神。作画期间,席里柯甚至将尸体从医院偷运到画室研究腐烂过程。</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结构宏伟、气势磅礴。人体塑造坚实有力度,光影对比强烈,色调阴森沉郁,震撼人心。</p> <p class="ql-block">  《加纳的婚礼》这幅画是委罗内塞的代表作,描绘了基督参加一场在加纳城举行的婚宴。耶稣和圣母玛利亚以及使徒们在约旦河畔的加纳这个地方遇到一商人正在举办婚宴,应主人邀请他们一起参加婚礼的情景。画中心是耶稣和圣母玛利亚,画面左下角是新婚夫妇。众人欢庆,但酒快用尽。耶稣命令将商人家的缸装满水,然后大家品尝,结果水变成了美酒。</p><p class="ql-block"> 画家还将英国女王、提香、丁托列托以及自己描绘在画中。委罗内塞在威尼斯看到当地人更看重享乐而非虔诚,因此在画中将世俗生活融入宗教场景。这幅画画面巨大,涵盖了7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卢浮宫将这幅画陈列在了蒙娜丽莎的对面,熙熙攘攘想看蒙娜丽莎的人,仿佛就是这场婚礼的客人,你在看画,你也是画中的人。</p> <p class="ql-block">  《维纳斯、丘比特和马尔斯》是荷兰的著名画家兰伯特•苏斯特利斯所作。</p> <p class="ql-block">  这幅画深受威尼斯画风的影响。维纳斯雍容地躺在床上,床边是她的儿子,小爱神丘比特。根据罗马传说,丘比特的神箭射向谁,谁就相爱。而鸽子是维纳斯的象征物。那不远处风尘仆仆赶来的,正是维纳斯的众多情人之一,战神马尔斯。</p> <p class="ql-block">  《梳妆的维纳斯》,创作于1515年(提香•韦切利奥作)画中描绘了一位坐在镜前的女子,丘比特拿着镜子。她的目光聚焦在自己的倒影上,而丘比特好奇地看着她。</p><p class="ql-block"> 在这张半身肖像画中,提香通过美丽的容颜、温柔而自信的目光、丰满的面颊与裸露的肩和胸脯,塑造了一个发育完美、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美丽女性形象,她象一朵盛开的鲜花,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可以说在此之前,在文艺复兴绘画中,还没有一幅作品描绘过如此健美的、充满旺盛生命力的女性形象。</p> <p class="ql-block">  《老人与与小孩肖像》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多梅尼科•吉兰达约 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肖像技法而闻名,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典型体现。创作年代约1490年,木板蛋彩画62 cm × 46 cm。</p><p class="ql-block"> 画中一位面容沧桑的老人(患有鼻部畸形)温柔地凝视着怀中的小男孩,男孩天真无邪地回望老人。老人的左手轻抚孩子的肩膀,右手搭在孩子的手上,传递出深沉的亲情或祖孙之情。背景是宁静的风景,远处可见山丘和城堡,象征生命的延续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  《一位接触七门文科的年轻人》1486年-1490年风格:早期文艺复兴类型:寓言画 媒体:壁画 方面:238×284厘米 作者:桑德罗•波提切利(1445-1510)</p><p class="ql-block"> 七门文科在文艺复兴时期 指古典教育体系中的七门学科:文法、修辞、逻辑(三艺),以及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四艺)。这一概念常见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术装饰艺术,如教堂或大学壁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圣塞巴斯蒂安》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安德烈亚 •曼特尼亚(1431-1506)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约1480年。这幅画以其独特的透视技法、古典主义风格和对殉道主题的深刻诠释而闻名。</p><p class="ql-block"> 描绘基督教圣徒圣塞巴斯蒂安的殉道场景。据传,塞巴斯蒂安是罗马帝国近卫军军官,因信仰基督教被皇帝戴克里先下令乱箭射杀(但未死,后被乱棍打死)。 曼特尼亚采用低视点仰角构图,使圣塞巴斯蒂安的身体如古典雕塑般巍然矗立,强化其英雄气概。画面背景描绘了古罗马废墟(如残柱、拱门),象征异教世界的衰败与基督教精神的胜利。右下角的小型人物(可能是捐赠者或象征性形象)进一步延伸了空间层次。圣徒的身体肌肉紧绷,箭伤的位置和血流痕迹极具写实性,展现曼特尼亚对人体结构的深入研究。尽管表现殉难,圣塞巴斯蒂安的姿态仍保持平衡与优雅,体现文艺复兴对“痛苦中的美”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基督诞生 》普桑(Nativity,1633)圣母蓝袍与圣婴白光形成神圣冷色调,约1485 167x167cm。</p><p class="ql-block"> 耶稣基督降生经过,据基督教徒的圣书《圣经》说,上帝决定让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投生人间,找个母亲,然后就在人间生活,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学习热爱上帝和更好地相互热爱。“圣诞节”的意思是“庆祝基督”,庆祝一个年轻的犹太妇女玛丽娅生下耶稣的时刻。玛丽娅已和木匠约瑟夫订婚。可是,在他们同居之前,约瑟夫发现玛丽娅已怀孕。因为约瑟夫是个正派的人,又不想把这件事说出去让她丢脸,所以他想悄悄地和她分手。他正在考虑这事时,上帝的天使出现在他的梦中,对他说,“不要嘀咕了,把玛丽娅娶回家。她怀的孩子来自圣灵。她将生下个男孩子,你们给孩子起名叫耶稣,因为他将从罪恶中拯救人们。”当马利亚快要临盆的时候,罗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恒务必申报户籍。约瑟和马利亚只好遵命。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昏,无奈两人未能找到旅馆渡宿,只有一个马棚可以暂住。就在这时,耶稣要出生了!於是马利亚唯有在马槽上,生下耶稣。这幅画就是描绘了圣经的这些记载。</p> <p class="ql-block">  《耶稣诞生和牧羊人报喜》,这是一幅美丽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描绘了基督教耶稣诞生故事中的两个关键场景。 (1480-1532年),作者莱昂纳多。</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结合了耶稣的诞生基督在马槽中的诞生)和牧羊人的报喜(天使向牧羊人显现,宣布基督的诞生,如路加福音2:8-14)所述。</p> <p class="ql-block">  《基督与受骗女子》尺寸:124×156 cm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画家洛伦佐 •洛托( 1480-1556) 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以其戏剧性的构图、生动的表情刻画和强烈的光影对比,成为宗教题材绘画中的经典作品。</p><p class="ql-block"> 画取材于《约翰福音》第8章,讲述法利赛人将一个行淫时被提的妇人带到耶稣面前,试探他是否要按照摩西律法用石头打死她。耶稣回应:“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众人听后羞愧退去,耶稣最终宽恕了女子。洛托通过这一场景,不仅表现宗教教义,还影射社会现实,展现人性的复杂—善与恶、宽容与伪善的对比。</p><p class="ql-block"> 半身群像画面采用密集的人物布局,基督居中,两侧围绕法利赛人、围观者和受骗女子,形成对称结构,突出戏剧冲突。人物神态各异—基督镇定自若,法利赛人狡黠逼问,女子神情惶恐,围观者或质疑或沉思,生动展现心理活动。洛托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如基督与女子的面部高光)和冷暖色调(红袍与蓝衣的碰撞),增强画面张力和宗教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  《以马忤斯的朝圣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大师保罗•委罗内塞(1528-1588)创作的一幅宗教题材油画,描绘了《圣经•路加福音》中耶稣复活后与两位门徒在以马忤斯村共进晚餐并被认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据《路加福音》24:13-35记载,耶稣复活后,两位门徒在前往以马忤斯的路上遇到一位陌生人(实为复活的耶稣),但未能认出他。直到晚餐时,耶稣掰开面包,门徒才恍然大悟。委罗内塞以威尼斯画派特有的华丽风格表现这一神圣时刻,画面充满戏剧性和世俗生活的细节。</p><p class="ql-block"> 耶稣位于画面中心,两位门徒分坐两侧,表情从困惑到震惊,生动展现了认出耶稣的瞬间。委罗内塞运用明亮的色调和细腻的光影对比,突出耶稣的神圣性,同时背景中的建筑和侍者增添了世俗氛围 。画面中的餐具、织物和建筑细节体现了威尼斯画派对奢华场景的偏好,使宗教故事更具现实感。</p> <p class="ql-block">  《圣维罗妮卡》作者:保罗•德拉罗什( 1797-1856),法国历史画家,擅长宗教与历史题材,风格介于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p><p class="ql-block"> 根据《圣经》传说,耶稣在背负十字架前往各各他(骷髅地)的路上,一位名叫维罗妮卡的妇女出于怜悯,用自己的手帕为耶稣擦汗,结果耶稣的面容奇迹般地印在了布上,这块布后来被称为“维罗妮卡圣帕”,成为基督教的重要圣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保罗•德拉罗什的《圣维罗妮卡》描绘了这一场景,耶稣背负十字架,神情痛苦,头戴荆棘冠冕。维罗妮卡手持白色亚麻布,正为耶稣擦汗,布上已显现出耶稣的面容。背景有罗马士兵和围观群众,突出耶稣受难的悲壮氛围。维罗妮卡的名字 在拉丁语中意为“真实的肖像”,暗示这块布是耶稣真实面容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三博士朝圣》伯纳迪诺-卢伊尼(1480- 1532年)尺寸:165 x 222 cm</p><p class="ql-block"> 伯纳迪诺•卢伊尼是伦巴第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深受达•芬奇风格影响。他活跃于米兰及周边地区,作品以柔和的明暗对比和优雅的人物造型著称,常被误认为是达•芬奇学生的作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画面描绘了三位博士(象征青年、中年、老年)朝拜圣婴耶稣的场景,背景是耶路撒冷的城墻和明亮的天空。</span>卢伊尼的采用传统三角形布局,圣母与圣婴位于中心,三博士(象征不同年龄与种族)围绕献礼。运用达•芬奇式的晕涂法使人物面容柔和,背景渐隐于朦胧光影中。三博士的服饰华丽,体现东方三王的尊贵,而圣母形象恬静,符合文艺复兴理想。最右侧的金发男子是波提切利本人的自画像,他目光锐利,仿佛在审视画外世界。</p> <p class="ql-block">  《圣斯蒂芬在耶路撒冷布道》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大师维托雷•卡巴乔(约1465-1525) 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完成于1510年,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Room602,Denon Wing)。这幅画是卡巴乔为圣斯蒂芬生平系列五联画中的第二幅,也是卢浮宫收藏的唯一一幅卡巴乔作品。</p><p class="ql-block"> 画面中央是圣斯蒂芬站在台阶上向众人宣讲,背景是耶路撒冷的建筑景观,包括圣殿和城市风光。卡巴乔擅长叙事性绘画,这幅作品通过丰富的细节和人物动态展现了当时的宗教氛围。圣斯蒂芬身穿执事袍,神情庄重,手势有力,象征其坚定的信仰。周围听众包括犹太人、学者和普通市民,表情各异,有的专注聆听,有的质疑争论。</p><p class="ql-block"> 卡巴乔运用威尼斯画派典型的明亮色彩和细腻光影,使画面充满层次感。建筑细节和服饰纹理的描绘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透视和写实风格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菲利波 •利皮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佛罗伦萨画派的重要画家,他的祭坛画《圣母子与圣弗雷德里克和圣奧古斯丁》是一幅典型的宗教题材作品,展现了利皮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人文主义精神。创作年代:约1450-1460年(文艺复兴早期)材质与技法:木板蛋彩画。尺寸:约200x185 cm</p><p class="ql-block"> 圣母玛利亚坐在宝座上,怀抱圣婴耶稣,神态温柔慈爱。圣婴耶稣:通常以活泼的婴孩形象出现,可能手持象征救赎的物件。圣弗雷德里克一位早期基督教圣徒,常以主教形象出现,手持牧杖或书卷。圣奧古斯丁 基督教神学家,通常身着主教长袍,手持书籍或象征智慧的心形火焰。采用传统的“神圣对话”布局,圣母居中,两侧对称分布圣徒。人物面部表情生动,衣纹处理细腻,展现利皮对写实主义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圣母子与施洗者圣约翰及亚历山大圣凯瑟琳》 艺术家:彼得罗 •佩鲁吉诺(约1446-1523)创作年代:约1490—1500年(文艺复兴盛期)</p><p class="ql-block"> 圣母玛利亚怀抱圣婴耶稣,姿态温柔,体现神圣的母爱。耶稣常以祝福手势或手持象征救赎的物品(如十字架)。幼年的圣约翰身披兽皮(象征苦修),手持芦苇十字架,预示耶稣未来的受难。圣母居中,两侧圣徒对称平衡。佩鲁吉诺擅长用细腻的过渡色营造静谧氛围,人物面容宁静,带有理想化的神圣感。以柔和的粉红、天蓝和金色为主,色调统一而优雅。修长的比例、轻盈的衣纹褶皱,体现古典美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麦当娜与圣婴》多梅尼科•吉兰达约( 1449-1494)时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佛罗伦萨画派)</p><p class="ql-block"> 圣母玛利亚通常身着红色长袍与蓝色斗篷(象征神圣与人性),面容柔美而肃穆。圣婴耶稣可能以祝福手势出现,预示其救世使命。背景可能是拱门或窗户外的风景,体现透视法的运用。吉兰达约擅长使用温暖的金色调与深蓝色对比,增强神圣感。衣褶、珠宝的描绘受佛兰德斯油画影响,极其精细。柔和的光线营造出宁静氛围,凸显圣母与圣婴的立体感。</p><p class="ql-block"> 吉兰达约的《麦当娜与圣婴》不仅是宗教艺术的典范,也展现了文艺复兴初期佛罗伦萨社会对“神圣之美”的理想化追求。</p> <p class="ql-block">  《圣母子与天使》艺术家:桑德罗•波提切利(1445-1510)。创作年代:约1475-1485年(文艺复兴盛期 材质与技法:木板蛋彩画 尺寸:直径118.5 cm</p><p class="ql-block"> 圣母玛丽亚身穿红色长袍与蓝色披风(象征人性与神性的结合),面容温柔,低头凝视圣婴。圣婴耶稣活泼的婴孩形象,与圣母互动,体现人性化的宗教表达。天使通常环绕圣母,或奏乐或祈祷,象征天国的喜悦与神圣氛围。人物布局和谐,线条流畅优美,体现波提切利标志性的”优雅曲线”风格。色彩明亮柔和,特别是圣母衣袍的红色与蓝色对比鲜明。圣母形象不再是中世纪刻板的神性象征,而是充满母性温情的美丽女性。圣母与圣婴的亲密姿态展现人性化的宗教。</p> <p class="ql-block">  《柱旁的圣母与圣婴》—皮耶罗•迪•科西莫的文艺复兴神秘之作 艺术家:皮耶罗•迪 •科西莫(1462-1522),创作时间:约1490年木板油画尺寸约60x 50cm。</p><p class="ql-block"> 圣母玛利亚:身着红蓝长袍(象征人性与神性),坐于古典石柱旁。圣婴耶稣:裸体站立于圣母膝上,手持石榴(象征复活与殉难)。皮耶罗独特风格的色彩运用偏好柔和色调,圣母肌肤如珍珠光泽,衣褶细腻。圣母忧郁凝视,圣婴严肃,打破传统“甜蜜圣母”模式。背景植物与地质细节精确,反映其对科学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  《圣母访问》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多梅尼科•基尔兰达约**(1449-1494) 于约1491年创作的一幅板上油画,尺寸为172×165厘米。</p><p class="ql-block"> 该画描绘了《圣经》中的“圣母访问”场景,即圣母玛利亚(左)拜访她的表姐伊丽莎白(右),后者因高龄怀孕而惊喜跪地(伊丽莎白后来诞下施洗者约翰。圣母与伊丽莎白居中,形成稳定的视觉中心。两位女性侍从分列两侧,一位目光向内(聚焦主体),另一位向外(延伸画面空间),形成聚合与开放的对比。背景门廊透出佛罗伦萨的城市景观,体现基尔兰达约对细节的追求。人物形象具有雕塑般的体积感,服饰褶皱自然,面部表情细腻。色彩以红、黄、蓝三原色为主,对比鲜明且华贵。</p> <p class="ql-block">  《麦当娜和儿童与天使和圣人一起加冕》可能包括圣玫瑰(圣罗莎)和圣凯瑟琳(圣卡特琳娜)。</p><p class="ql-block"> 圣母玛利亚坐在宝座上,天使在她两侧或加冕,两侧的圣人,亚历山大的圣凯瑟琳和维泰博的圣玫瑰。画风柔和、优雅的人物,表情细腻,文艺复兴时期祭坛画的典型平衡构图。</p> <p class="ql-block">  《卢浮宫同圣朱利安和圣尼古拉斯在一起的圣母子》艺术家:菲利皮诺 •利皮 (FilippinoLippi, 1457-150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创作年代:约1494年 材质与尺寸:木板蛋彩画,164 ×163厘米</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幅祭坛画,圣徒作为供养人呈对称式分列圣母子两旁,画家尝试使用自然侧光,造成画面上由于光的变化而形成各种微妙的的明暗变化层次,尤其是反光和投影的处理,自然恰当而富空间感。圣母玛利亚怀抱圣婴耶稣,姿态端庄,体现母性与神性的统一。耶稣的手势常象征祝福或救赎。圣朱利安通常被视为旅者的守护圣人,画面中可能以持剑或骑士形象出现,象征殉道与庇护。 圣尼古拉斯即圣诞老人的原型,常以主教装扮出现,手拿三颗金球(象征救助贫困),代表仁慈与慷慨。人物以金字塔式布局,圣母居于中心,两位圣徒分列两侧,背景可能是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或自然景观,体现空间透视。细腻的衣纹、金色装饰及柔和的光线,凸显利皮对细节的追求和佛罗伦萨画派的曲刑技法。</p> <p class="ql-block">  《圣母子与圣凯瑟琳及兔子》 艺术家:柯勒乔(Correggio,原名安东尼奥 阿莱格里,1489 1534)创作年代:约1526-1530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材质与尺寸:布面油画,105 x 102cm</p><p class="ql-block"> 圣母玛利亚温柔地怀抱耶稣,耶稣伸手抚摸圣凯瑟琳递来的玫瑰,象征神圣之爱。</p><p class="ql-block">圣凯瑟琳身穿华贵绿袍,头戴金冠(象征公主身份),手持殉道用的断裂车轮(传说她因信仰受车轮酷刑,但车轮奇迹碎裂)。兔子蜷伏在圣母脚边,象征纯洁(因传说兔子不眨眼,代表贞洁)或繁殖力(暗指圣母的“无玷受孕”)。圣凯瑟琳手中的玫瑰代表“神秘婚姻”(传说她与耶稣在幻象中缔结婚约),也象征殉道者的鲜血。朦胧的风景与古典建筑的背景,暗示神圣场景与人间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  《约瑟芬皇后在花园里》约1805-1809年(拿破仑一世时期),作者为皮埃尔-保罗 •普鲁东 , 布面油画约244×179 cm。</p><p class="ql-block"> 画家为了表现皇后的美丽、端庄,将皇后安排在马尔梅松城堡花园一角的树林间,皇后斜靠在石椅上,左手托着头陷入沉思之中,她上身着袒胸露肩的透体薄纱长裙,一条红色镶着花边的大氅垫着石椅又翻盖在膝上,画家着意描绘皇后修长丰满圆浑的身体,突出那娇嫩的肢体和胸部,借以表现古典美质,但没有罗可可那种宫廷妇女的华贵气。</p><p class="ql-block"> 普鲁东融合了新古典主义的严谨与浪漫主义的柔和光影,约瑟芬的形象温柔忧郁,展现了她的个人气质。</p> <p class="ql-block">  《缪拉骑马像》—格罗笔下的拿破仑传奇元帅。 安托万-让•格罗( 1771-1835),1812年创作布面油画,约350 ×280cm。</p><p class="ql-block"> 若阿尚•缪拉是拿破仑的妹夫,法国元帅,1808年被封为那不勒斯国王。以勇猛骑兵战术闻名,绰号“骑兵之王”。缪拉身着华丽的那不勒斯军装,骑白马指挥军队,背景可能为1806年耶拿战役或1812年俄罗斯战役。白马前蹄腾空,缪拉挥剑指向远方,展现战场上的激昂瞬间。低视角仰视强化英雄气概,云层翻滚增强戏剧性。红披风与白马形成强烈对比,突出缪拉的统帅地位。色彩浓郁,笔触奔放。</p><p class="ql-block"> 此画创作于1812年(拿破仑征俄夕),旨在歌颂缪拉的军事神话。缪拉1815年因支持拿破仑被处决,画作成为帝国兴衰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受伤的胸甲骑兵》作者:泰奥多尔•热里科创作时间:1814年。 尺寸:358 cm x 294 cm(巨幅油画)</p><p class="ql-block"> 一名高大的胸甲骑兵正艰难地离开战场,他右手挂剑支撑身体,左腿受伤,表情痛苦而坚毅。他的红色披风、金属胸甲和马靴细节逼真,但整体色调阴暗沉重。骑兵的身体呈倾斜的“S”形,背景是乌云密布的天空和模糊的战场,凸显孤独与动荡。战马低头跟随,似乎也疲惫不堪,强化了悲怆氛围。</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创作于拿破仑帝国崩溃的时期(1814年)。当时法国在莱比锡战役(1813年)中惨败,联军攻入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热里科通过这幅作品,隐晦地反映了战争对士兵的摧残和帝国的衰落。胸甲骑兵是拿破仑军队中的精锐重骑兵,身披金属胸甲,象征帝国的军事荣耀。画中受伤的骑兵形象,暗喻了拿破仑时代的英雄主义在失败中的悲壮。</p> <p class="ql-block">  《蒙娜丽莎》的微笑在防弹玻璃后流转了五百年,画中人早已归于尘土,但画框外的人潮永远在更新。油彩裂开的细纹里,分明看见时间的两面性:它摧毁肉身,却让某些瞬间在艺术中不朽。达芬奇调配的颜料或许已氧化褪色,但那双眼睛里的神秘依然鲜活如初——艺术家的笔触,原来是一道抵抗熵增的咒语。</p> <p class="ql-block">  宗教题材油画随处可见,巴洛克的光影将圣徒的痛苦照得如欲望般炽热。所谓神圣叙事,不过是凡人将自身悲喜投射给星辰。那些被供奉在祭坛画里的神祇,眼角眉梢都是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  艺术其实是孤独的,每幅杰作都诞生于无数次的自我否定。在成功的光鲜叙事背后,藏着更多未完成的、被遗弃的尝试。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在某幅画前您会感觉某种超越时空的孤独突然被连通。原来艺术能让所有孤勇者隔世相认。</p> <p class="ql-block">  凑近这幅逼真通灵的狗狗,发现阳光在亚麻布上跳跃的微尘,狗狗身上缠绕的彩色比现实更真实。这些被数码时代忽略的微观叙事,在油彩的肌理中倔强生长。或许当代人沉迷的像素洪流里,正缺少这种让时间凝结成琥珀的专注力。真是细节里的宇宙啊。</p> <p class="ql-block">  卢浮宫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之一,更是人类文明的缩影、历史的见证者与未来的对话者。它的存在意义,早已超越“收藏珍品”的范畴,成为艺术、政治、哲学与集体记忆的交汇点。</p> <p class="ql-block">  卢浮宫始建于1204年,原是法国的王宫,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现在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殿堂。它是一座活着的宫殿,用无声的语言叙述着文明需要载体——石头、画布、数字代码皆可;权力终将消散,但美会幸存;真正的艺术永不臣服于任何意识形态,它只对人类的心灵负责。正如马尔罗所言:“卢浮宫不是存放杰作的仓库,而是人类凝视自身命运的眼睛。”</p> <p class="ql-block">  卢浮宫收藏了来自全球各地、跨越7000年的艺术杰作,从《蒙娜丽莎》到《汉谟拉比法典》,从古希腊雕塑到伊斯兰细密画。它不仅是“西方艺术史教科书”,更是一座活态的美学实验室。1793年法国大革命后,卢浮宫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国立博物馆,宣告“艺术属于人民”。艺术不再是特权阶级的玩物,而是全民遗产。</p> <p class="ql-block">  卢浮宫它最初的藏品只有162件,到现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收藏有40多万件。其中不少是</span>拿破仑时期,从许多国家掠夺过来大量名贵艺术品:土耳其、埃及珍贵的古物,罗马教皇及其名贵的雕刻、绘画,都以“战利品“搜罗进了卢浮宫。</p><p class="ql-block"> 正如法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哲学家雅克•朗西埃所言“</span>卢浮宫是法国的骄傲,也是它的良心—这里陈列着我们的伟大,也封印着我们的罪过。”</p> <p class="ql-block">  卢浮宫不仅是艺术殿堂,更是一所跨越时空的”世界大学”。外国游客在此获得的不仅是美学体验,更是认知维度上的多重升华,艺术通识教育的速成,文明比较的绝佳课堂。您可以长时间沉浸历史事件的见证,用批判性思维的和本国历史比较。细细品味每件文物,淬烁自己的审美敏感度。随时拍照成为个人记忆的永恒锚点。</p> <p class="ql-block">  卢浮宫的每一幅画,每一个作品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个作者的情感。来到卢浮宫不要说”我看过”,而应该在乎于“我感受过”。艺术的终极意义或许不在于被观看,而在于让每个经过它的人,都在某个瞬间成为了自己生命的画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