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文学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振淮,费振刚主编,全书共四册,系统全面的阐述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史。</p> <p class="ql-block">《中国文学作品选讲》1985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套书共五本,由黑龙江师范大学主编,这套书以时间轴的角度选了每个历史时期的优秀作品进行深刻详实的解析。</p> <p class="ql-block">《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p><p class="ql-block">本书共四册,由线装书局2017年出版。</p><p class="ql-block">《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分为《赋》《比》《兴》。《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p><p class="ql-block">孔子曾说“兴于《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p><p class="ql-block">,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左传》亦多引诗为据。</p><p class="ql-block">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为《五经》之一。</p> <p class="ql-block">《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p><p class="ql-block">本书由吉林出版集团2011年出版。</p><p class="ql-block">“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p><p class="ql-block">《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因此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p><p class="ql-block">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p><p class="ql-block">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其上迄汉代,宋代大兴,近现代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而《楚辞》早在盛唐时便流入日本等汉字文化圈国家,16世纪之后,更流入欧洲。至19世纪,楚辞引起欧美各国广泛关注,各种语言的译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在国际汉学界,楚辞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十四年,才得以完成。</p><p class="ql-block">《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1</p><p class="ql-block">《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史记》与《汉书》、《东观汉记》并称“三史”,为唐代科举之常科3</p><p class="ql-block">,又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p> <p class="ql-block">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p><p class="ql-block">《红楼梦》,中国古代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全书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封建时代家族和社会的没落。 另外为便于读者阅读,本书选配了名家戴敦邦所绘彩色插图21幅附于书中,同时编制了“《红楼梦》四大家族主要人物关系表”“《红楼梦》主仆关系表”附于书中,以便读者阅读时参考。缺点是少了脂砚斋的评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浒传》是1997年1月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作者是施耐庵</p><p class="ql-block">《水浒传》是一部长篇英雄传奇,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以宋江起义故事为线索创作出来的。宋江起义发生在北宋徽宗时期,《宋史》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等都有记载。从南宋起,宋江起义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醉翁谈录》记载了一些独立的有关水浒英雄的传说,《大宋宣和遗事》把许多水浒故事联缀起来,和长篇小说已经很接近。元代出现了不少水浒戏,一批梁山英雄作为舞台形象出现。《水浒传》是宋江起义故事在民间长期流传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吸收了民间文学的营养。 《水浒传》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之一。它产生于明代,是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的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由作者加工整理、创作而成的。全书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悲壮画卷。作品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成功地塑造了鲁智深、李逵、武松、林冲、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小说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但作品歌颂、美化宋江,鼓吹“忠义”和“替天行道”,表现出严重的思想局限。</p> <p class="ql-block">《三国演义》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1953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了《三国演义》校勘、标点、注释的排印本,这也是新中国第一部《三国演义》整理本。此后,该版本经过三次全面修订。</p><p class="ql-block">1953年《三国演义》出版后,人文社在第一版基础上进行重新整理、修订,并在1955年推出新版。1973年人文社对《三国演义》进行了修订整理,推出第三版。2019年,再次对《三国演义》校注本全面修订,推出了第四版。2023年10月,人文版《三国演义》推出七十周年纪念版,其文字内容与人文社通行的2019年第四版《三国演义》一致,并增加了画家陈全胜的“三国”系列插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游记》是202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是(明)吴承恩。</p><p class="ql-block">《西游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中国古典四大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著名、成就*的神魔小说。《西游记》结构完整、想象奇特、情节动人、语言诙谐,是一部老少咸宜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西游记》共一百回,主要讲述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众,克服九九八十一难,共往西天取经的故事。第一回至第十二回主要讲了孙悟空的出世和大闹天宫、唐僧取经的缘起。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是全书的主体,写孙悟空皈依佛门,徒弟三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的故事。底本精良,注释准确详细,编校质量高,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版《西游记》的主要特色及突出优势。</p> <p class="ql-block">《拍案惊奇》也就是《初刻拍案惊奇》</p><p class="ql-block">198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繁体竖版。</p><p class="ql-block">《初刻拍案惊奇》是明朝末年凌濛初编著的拟话本小说集。正式成书于1627年(明天启七年),尚友堂书坊于翌年1628年刊行。</p><p class="ql-block">该书共有短篇小说78篇,杂剧一个,它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拟话本”形式,描写了众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如商人由厄运而致富,读书人由贫寒而成名;清官们断案如神,贪吏们枉法如虎;恶棍们奸淫揽讼,骗子们尔虞我诈;青年们怎样追求忠贞不二的爱情,而封建礼教又如何制造婚姻悲剧。语言通俗简练;情节曲折起伏,扑朔迷离,却又合乎情理;人物内心刻画细致入微,艺术形象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常与《二刻拍案惊奇》并称二拍,加上冯梦龙的“三言”,则为“三言二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较重要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二刻拍案惊奇</p><p class="ql-block">明末凌濛初编著拟话本小说集</p><p class="ql-block">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繁体竖版。</p><p class="ql-block">《二刻拍案惊奇》为明末凌濛初编著拟话本小说集。于1632年(崇祯五年)成书刊行,与作者前著《初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四十卷,每卷一篇,共四十篇,其中卷二十三《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与《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三相同,卷四十已亡佚,补录杂剧《宋公明闹元宵杂剧》以充数。</p><p class="ql-block">作者自称系“偶戏取古今所闻一二奇局可纪者演而成说”,题材大多取自前人。该书的思想内容是比较复杂,但从总体上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兴的市民阶层的思想观念,其所提倡的传统道德中也有不可否定的健康成分。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较重要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警世通言</p><p class="ql-block">明末冯梦龙纂辑白话短篇小说集</p><p class="ql-block">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简体横版</p><p class="ql-block">《警世通言》是明末冯梦龙纂辑白话短篇小说集。该书完成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其题材或来自民间传说,或来自民间宗教宝卷和小说。故事描述的时代包括宋、元、明三代。</p><p class="ql-block">该作品集中许多作品取材于下层人民的现实生活,表现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其中描写爱情的作品占有很大比例,歌颂了青年男女对幸福爱情的追求和对真诚爱情的专一、忠诚,以及他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斗争。另外,也有一些作品表现了下层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情绪。</p><p class="ql-block">《警世通言》与作者稍前完成的《喻世明言》、以及稍后完成的《醒世恒言》一起,合称“三言”,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之一。通常亦与凌濛初的“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并称,称为“三言二拍”。</p> <p class="ql-block">《喻世明言》冯梦龙著</p><p class="ql-block">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p><p class="ql-block">白话短篇小说集,初刻用名《古今小说》,又称《全像古今小说》。明末冯梦龙纂辑。部分为宋元话本旧作,也有明人拟作。文字可能经过纂修者的加工。题材多来自民间,也有根据历史小说和前人小说改编改写的。</p><p class="ql-block">《喻世明言》,同作者稍后刊行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一起,合称《三言》,是最重要的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集之一。通常亦与凌濛初的“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并称,称为“三言二拍”</p> <p class="ql-block">《醒世恒言》是明末文学家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该书始刊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p><p class="ql-block">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简体横版</p><p class="ql-block">全书共四十则故事,题材来源丰富,大多来自民间传说、史传和唐、宋小说。大多数作品仍是婚姻恋爱这个主题。全书结构充实完整,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不同程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市民思想感情。《白玉娘忍苦成夫》《闹樊楼多情周胜仙》《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等都是其中的名篇,情节跌宕起伏,主题鲜明,流传较广。</p><p class="ql-block">《醒世恒言》同作者之前刊行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一起,合称“三言”;通常亦与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并称,称为“三言二拍”。</p> <p class="ql-block">《金瓶梅》,中国明代长篇白话虚构世情小说,一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成书时间大约在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p><p class="ql-block">本书由新加坡南洋出版社2003年出版。</p><p class="ql-block">《金瓶梅》书名是由书中三个女主人公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名字中各取一字合成的。小说题材由《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演化而来,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市侩势力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再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面貌,描绘了一个上至朝廷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地痞、流氓、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p><p class="ql-block">《金瓶梅》被列为明代“四大奇书”之首,问世后曾被改编为多种戏曲。</p> <p class="ql-block">《镜花缘》是清代文人李汝珍于清朝嘉庆年间创作的长篇小说,历时十余年创作完成。</p><p class="ql-block">本书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出版。</p><p class="ql-block">小说前五十回描写了唐敖与其妻兄林之洋及舵工多九公等人一同游历海外各国的见闻;后五十回描写了武则天开女科选才女,由百花仙子下凡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花神托生的一百名女子一同中选,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最早的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间已有流传。</p><p class="ql-block">本书由江苏凤凰出版社2017年出版。</p><p class="ql-block">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p><p class="ql-block">《聊斋志异》一问世,就风行天下,翻刻本竞相出现,相继出现了注释本、评点本,成为小说中的畅销书。文言小说也因此出现了再度蔚兴的局面。这时产生的一大批文言小说专集中,沈起凤的《谐铎》、和邦额的《夜谭随录》、浩歌子的《萤窗异草》等是传奇体为主的笔记小说,大都作品都是模仿《聊斋志异》之作。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水平都不及《聊斋志异》</p> <p class="ql-block">《隋唐演义》是清人褚人获撰写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全书共一百回,八十余万字。</p><p class="ql-block">本书由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p><p class="ql-block">撰写的故事始于隋文帝灭陈,以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回京结束。书中以隋炀帝与朱贵儿,唐明皇与杨贵妃为核心人物展开铺陈,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再现了隋唐两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描绘了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设计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是一部演绎历史风云、歌颂英雄豪杰的经典佳作,更是隋唐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封神演义》是明朝许仲琳编辑的百回神魔长篇小说,俗名《封神榜》,别名《封神传》《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等,约成书于隆庆或万历年间。</p><p class="ql-block">本书由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出版。</p><p class="ql-block">世谓最早版本为金阊载阳舒文渊刻本《新刻钟伯敬先生批评封神演义》,卷序署名“李云翔”撰。清朝书商据此复刻出多种版本,如绣像本、广百宋斋本、广益书局本等;通行本如康熙四雪草堂本、光绪蔚文堂刊本等。</p><p class="ql-block">《封神演义》全书一百回,以武王伐纣为原型而架空神怪故事,主要描写商周之战中,阐教斩将封神、截教助纣为虐,群仙入凡渡劫。此书前三十回着重写殷商暴虐,后七十回主要写朝歌兵伐西岐,后大周东征灭商,最终纣王兵败自焚,武王胜夺君位并分封列国,姜子牙则执榜分封神位。</p><p class="ql-block">该小说以古史政治理念、宗教纷争作为支撑全书的思想框架,结合了众多神魔斗法的宏大想象,表现出作者对于明君的拥护和赞颂,以及对于无道昏君的不满和反抗。</p><p class="ql-block">明代以后,此书广泛流传,对民间信仰、民俗传说及影视动画、游戏漫画、戏曲等艺术文化影响较大。</p><p class="ql-block">该作品中的哪吒闹东海、姜太公遇文王、妲己设计害比干、以至哼哈二将、诛仙阵、神荼郁垒等故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有许多地方戏剧目、曲艺唱本、说书平话,也都取材自《封神演义》</p> <p class="ql-block">《三侠五义》,作者石玉昆,是古典长篇侠义公案小说的经典之作,堪称中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同时,作为中国第一部具有真正意义的武侠小说,《三侠五义》的版本众多、流传极广,书中脍炙人口的故事对中国近代评书曲艺、武侠小说乃至文学艺术的内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本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p> <p class="ql-block">《小五义》由岳麓书社2016年出版。</p><p class="ql-block">《小五义》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续书之一,全称《忠烈小五义传》又称《续忠烈侠义传》。作者佚名,“小五义”指的五鼠后人,钻天鼠卢方之子粉面子都卢珍、彻地鼠韩彰义子霹雳鬼韩天锦、穿山鼠徐庆之子山西雁徐良、锦毛鼠白玉堂的侄儿玉面专诸白芸生和“小侠”艾虎五人,全书主题环绕在群侠于忠协助平定藩王作乱、于义惩治为恶盗匪两大主题,全书贯彻忠义思想,歌颂行侠仗义精神。</p><p class="ql-block">作品所写故事,自白玉堂夜盗盟单始,至众侠客打入冲霄楼、被困铜网阵止。前四十回内容,与《三侠五义》后二十回相仿,细节略有不同;后四十一回后,重点转入对小五义故事的描写。述说他们各自投奔颜按院,一路除暴扶弱,先后相遇,结为兄弟,最后聚集襄阳,与老一辈义侠一起,去破铜网阵。</p> <p class="ql-block">《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耗时十年,参考当时的史书,编纂而成。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的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p><p class="ql-block">本书由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p><p class="ql-block">《三国志》由《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部分组成,共六十五卷。曹丕废汉建魏,刘备与孙权亦相继称帝。陈寿从历史实际出发,用“三国”命名,并分国编纂,记述这一时期的历史,在纪传体断代史中别创一格。《三国志》中,《魏书》居前,魏帝称“帝”,其传为“纪”;《蜀书》《吴书》居后,蜀、吴之帝称“主”,其传为“传”。但陈寿又正视三国时期魏、蜀、吴地位等同的历史事实,蜀、吴之主的传与魏之帝纪采取相同的记事方法,都采用纪传体“本纪”编年记事体例。《三国志》实际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184年)到三国结束(280年)将近一百年的历史。《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当时人就称陈寿有良史之才。因此,陈寿撰《三国志》问世后,其他各家记载三国史事的著书相继销声匿迹,独有它流传后世。但是《三国志》也有缺点:(一)只有纪、传而无表、志。(二)记载司马氏与曹魏斗争,曲笔阿时,回护司马。(三)失于简略。</p><p class="ql-block">《三国志》所记载之史料较为翔实可靠,是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文献。</p><p class="ql-block">《三国志》通过将人物传记合并,并融入诏书、奏章等多样史料来丰富内容,为后世史书撰写与研究树立了典范。</p> <p class="ql-block">《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的虚构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现有西厢记《王实甫稿本》真迹传世。</p><p class="ql-block">本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繁体竖版。</p><p class="ql-block">该剧取材于唐代元稹的《会真记》和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p><p class="ql-block">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名珙字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剧具有较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写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爱情观。该剧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文采斐然,具有诗情画意。</p><p class="ql-block">《西厢记》突破了元杂剧每剧四折的体例,文辞优美生动,在中国文学史、戏剧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历来《西厢记》都是元杂剧中最受人喜爱的一部作品。全剧体制宏伟,用了五本二十一折连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古代杂剧中是罕见的。</p><p class="ql-block">从明代开始便出现《西厢记》风靡的情况,明代《西厢记》的刊本便有六十几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