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92岁高龄时,为缅怀逝去的至亲而创作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全书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去--失散--思念”为主线,虚实交织中倒叙式分篇布局,</span>为读者讲述了一个三口之家在无比坎坷的成长过程中,悲欣交集、不离不弃,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真情故事。全文没有华丽奢靡的词藻作装饰,只有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用最细腻的情感和最朴实的文字记录了她与爱人、女儿三人携手相依、相聚别离的日常动态,情感与文字的交织融合,吸引着我沉浸式地追随平凡却不普通的一家三口的生活足迹,并从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中真切地品味到了一个关于生命的简单却又通达的道理:人生没有永远,家才是最好的港湾。</p><p class="ql-block"> 全书用“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开篇,梦中的大声呼喊和苦苦寻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做梦之人的孤凄与惶急,文中说,那是老人的梦,可是,我知道,那不仅仅是老人的梦,那是害怕失去亲人的人群共同的梦。因为,在父母和姐姐离世前和离世后的好长一段日子里,我也常常做着同样的梦,梦中的我时常疲惫地拖着自己孤独的灵魂,在一层深似一层的昏暗中,在没有蓬勃生命的荒原里,马不停蹄地奔走、寻觅,寻觅那三个已经没有了肉体托举的灵魂。可是,终究,梦只是梦,哪怕在梦中觅到了他们的身影,听到了他们的声音,得到了他们的温情,梦醒后,我收获的依然只是寻而不得、觅而不见的伤悲。正如杨绛先生所说的那样:“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p><p class="ql-block"> 书中将通往医院的路比作古驿道,将医院的管理窗口比作柜台,将病房比作漂流的船,将医生护士比作管理船只的艄公艄婆,<span style="font-size:18px;">将没有了至亲的家比作客栈,在</span>各种隐喻的串联中,强化着至亲渐行渐远的悲痛。从柳色青青到落叶迎秋,再从落叶迎秋到秃柳逢冬,在长达四余年的季节轮回中,白天,一位老态龙钟的耄耋老人拖着瘦小的身躯,蹒跚往返于连接客栈和漂流船只的古驿道上,与另一位骨瘦如柴的耄耋老人相聚相守。晚上,这位耄耋老人又拖着飘荡的灵魂去守护她那唯一的、永远叫她牵心挂肚的、睡里梦里也甩不掉的宝贝女儿。日复一日中,老人蹒跚的脚步依然坚定地踩踏在四季分明的古驿道上,离体的魂魄依然倔强地飘荡在担惊受怕的黑夜里,只是,一天天的,轻灵的梦变得又累又沉,直至像沾了泥的杨花,再也飞不起来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而且,老人坚定的脚步也没能阻止小船的漂流,最终,那只船儿失去了自己的长竹蒿和跳板,并在晨光熹微中,如一道光似的,随着瀑布冲泻进茫茫云海,直至消失不见。</span></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七年早春,不满60岁的钱瑗因病医治无效而去世,时年86岁高龄的杨绛先生痛失爱女。这位坚强的老人,即使心上盖满了一只只饱含热泪的眼睛,即使怀揣满腔满腹牵肠挂肚的痛楚,却仍不忘对爱女做最后的叮嘱:“圆圆、阿圆,你走好,带着爸爸妈妈的祝福回去。”这位坚强的老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了相濡以沫的、依然躺在病床上需要照顾的老伴儿,她拼尽全力去吞咽涌到喉头的热泪,可是,她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她胸口的窟窿里灌。她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团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她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踉踉跄跄,奔回客栈。这一段血淋淋的描述,一度让我泣不成声,也许,只有同样失去过至亲至爱的人才会对这种痛彻心扉的铭记产生共鸣。这就是母亲,用血泪书写坚强的母亲,即使生命以痛吻她,她也能抱之以歌,也能强撑着瘦弱的身躯去沤出一抔让母爱绚烂的肥沃净土,她那瘦弱却又坚强的身躯焕发出的生命之力,让脆弱远离了自己,也让脆弱远离了千千万万个同她一样的母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即使杨绛先生拼尽全力苦苦挽留,也没能留住与她琴瑟和谐、举案齐眉一生的爱人,一九九八年岁末,钱锺书也因病医治无效而长辞于世,从此,这个朴素的三口之家没有了,单纯有爱的三个人走散了。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87岁的杨绛先生清醒地认识到,从此,她再也找不到至亲至爱的两位亲人了;从此,只剩下她一人,孤苦伶仃的在旅途上的客栈里顾望徘徊,在梦幻泡影里去用心窖藏曾经拥有的温暖与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时隔五年,在杨绛先生92岁时,她为了将一家三口共同创作《我们仨》的心愿落到实处,这位命运多舛的孤独老人忍着剧痛,一层一层地扒拉开心头裂洞的结痂,用浓郁的思念重温她们仨一同生活的岁月,用鲜活的文字书写她们仨充实饱满的一生。她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这是杨绛先生用普通人的视角,满怀谦虚的,对她们这个三口之家不普通的一生做出的普通却有经典的总结。我们需要细细品味,才能领悟出“人生没有永远,家才是最好的港湾”这根主线的深刻含义,才能适当借鉴她们的生活经验,有效规避意料之内的凶险,从而让快乐和幸福追随着我们的步伐,直到永远、永远!</span></p><p class="ql-block"> 正如杨绛先生自己说的:她们这个家很朴素。朴素到她和爱人临近古稀之年才停止了长途跋涉,才在三里河南沙沟寓所有了一处安稳舒适的立身之地。在异常艰苦的岁月里,即使一家人居无定所、贫病相交,即使挨批挨斗、东奔西走,她们仨依然会寻找时机,外出“探险”,在格物致知中苦中作乐,寻找属于自己独有的幸福;依然会一门心思地扑到各自心爱的事业上,用大量的著作回应自己付出的精力,凸显伟大的爱国情怀。在朴素而又平凡的生活中,她们一家三口既是三个不受彼此约束的独立体,又是一个抱团取暖的联合体,三个人相互依赖、相互扶持,遇到困难一同承担,遇到快乐双倍分享。用温情和爱意浇灌着彼此的三个人,就像能工巧匠培育出的三只硕大无比的蓓蕾,既在各自不同的工作领域盛开出了经久不谢、芳香四溢的美丽鲜花,又在三人共同生活的小家里书写出了流芳百世、千古传唱的经典人生。</p><p class="ql-block"> 在她们的日常生活中,关于相互包容、彼此欣赏,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相互爱怜、共谋幸福的画面频繁出现,我认为,对于每一个平凡的小家庭而言,她们一家三口日常相处的细节足以成为家庭经营的模板。比如:在杨绛生产坐月子的那段时间,不善家务的钱锺书屡屡闯祸,今天,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明天,把台灯砸了;后天,又把门轴弄坏了。每当他愁眉苦脸的对妻子说出“我做坏事了”这句话时,杨绛先生总是用“不要紧”的回答让他放心,事后还会用一系列完美的补救措施让他安心。在过往的岁月里,因为时代特征和工作需要,她们一家三口常常是聚少离多,在分离的日子里,钱锺书必会频繁地书写家信,必会详尽地记录外出时的所见所闻和思念之情,以及家中琐碎。她们将琐琐碎碎的事比作“石子”,相聚时则将大把小把的“石子”搬出来乐此不疲地观赏玩弄。彼此间的取长补短、彼此间的用心牵挂,使他们总能在和谐的相处中畅快地口吐无穷无尽的“闲话”,而无穷无尽的“闲话”又让她们仨之间的情感一次次的得到新的升华,一次次的感情升华,让她们这个三口之家在飘摇岁月中荣辱与共,抵抗住了雨雪风沙,迎来了云锦彩霞。 </p><p class="ql-block"> 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杨绛和钱锺书放弃国外学业回国。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他们拒绝国民党拉拢去台湾,选择留下等待解放。他们说:“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这一份艰难岁月里的家国情怀是何等的珍贵啊! </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六年八月,杨绛和钱锺书先后被革命群众“揪出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了“牛鬼蛇神”,女</span>儿钱瑗急着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但她属“革命群众”,回家得走过众目睽睽下的大院。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她先写好一张大字报,和“牛鬼蛇神”的父母划清界限,贴在楼下墙上,然后走到家里,告诉爸妈她刚贴出大字报和他们“划清界限”,她着重说“思想上划清界限”!然后一言不发,依偎着妈妈贴在身边,为妈妈亲手做成了一套人造棉睡衣,为爸爸剥了一大包夹心糖,并将剥去糖纸的夹心糖装进了玻璃瓶,然后,把一张张包糖的纸整整齐齐的叠在一起,藏入书包,免得革命群众从垃圾里发现糖纸。整个过程中,钱媛强忍住眼泪,爸爸妈妈看得出她是眼泪往肚里咽,对此,心疼不已。在那个大难临头各自飞的特殊年代,她们一家三口的关系也是特殊的,父母和女儿作为两个对立的阶级,遇到别的家庭,也许,最终会出现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局面,但是,她们没有,无论情况多么糟糕、生活多么艰难,她们依然用朴素的爱诠释着家庭存在的意义,依然用最单纯的信任、牵挂、互爱、陪伴书写着“家和万事兴”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仨》这本书中,杨绛先生为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他们一家三口相互支持、彼此温暖,相互托举、彼此成就的感人故事,更留下了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那就是:在家庭与祖国之间,在书房与天下之间,在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中国知识分子所秉持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坚定不移的初心和使命。那是对家庭责任的担当,更是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我们既要学习、传递他们一家三口充满正能量的真诚的爱意,也要传承、发扬他们一家三口充满家国情怀的责任与担当,因为,它们不仅能浸润家庭,也能滋养社会。当我们用心守护心中的快乐与幸福时,即使人生没有永远,家,这个最好的港湾,也能让我们在纷繁世事中体味到最纯粹的惬意与安全,也能让我们以端正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温暖家人、温暖时代、温暖征程,从而让自己、家人和所有受益人群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扎根心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