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4月12日早上,我们一行25驴分乘5辆车自驾出发,车轮碾过高速公路,扬起些微尘土,便又落下。经过约3小时车程我们到达此行的第一站一一长潭岗网红桥。桥倒是平常,原来是一处小坝,拦截河水流入水渠以灌溉下游的农田,在中间河水深处设计了一座拱桥,两边各一个小拱。拱桥形成一定的弧形高度,然后两边连接着跳岩。不过因了“网红”二字,每天来此打卡拍照的不少。</p> <p class="ql-block"> 拱桥是用当地石头砌成的,也没有用水泥粉涮,显得本色自然。随着时间的打磨、风雨的剥蚀,拱桥两边的石头缝隙中生长着青苔和绿色植物,小桥因此显得质朴亲切。驴友们穿着艳丽的服装,撑着花伞,摆出各种姿势,而岸边的驴友则举着手机、操控着无人机拍照拍视频。我想,这桥若有知,大概也要诧异于自己忽地成了稀罕物哒!</p> <p class="ql-block"> 在网红桥打卡完毕,又自驾略半小时抵达我们此行的第二站一一凤凰县的天龙峡。此处是一个废弃的景点,无人管理,栈道上长满了青苔和杂草。先见神牛潭瀑布。因前两天下过雨所以水高处泻下,倒也壮观。沿栈道前行,天龙峡的秀丽风光一一展现:峡谷两岸,青山巍巍,怪石林立,皆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脚下溪水哗哗,闪烁着粼粼波光。</p> <p class="ql-block"> 一段近百米长的栈道,高高挂在近90度的悬崖峭壁之上,走在栈道上,脚下缝隙处可见下面哗哗的流水。转过一道突出的山岩,水形成一道瀑布,山涧的水被集成一束,从一道缺口喷涌而出,大珠小珠飞溅在山涧的岩石上,这便是天龙瀑布了。水一发不可收的激荡奔涌,时而硬生生挤进岩缝,时而又坠下深潭,一路狂歌猛进。</p> <p class="ql-block"> 又行走几百米,但见流水晶莹剔透,叮咚声如玲珑,绿苔层叠,丝丝缕缕,青丝妙曼,衣裙飘飘,此处应该是千丝台瀑布了。水声哗哗,而游人稀少,倒是显出几份清幽。路两边的草木不知人之去留,只管自生自灭。我们在此拍照徒步,不过是一群过客,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p> <p class="ql-block"> 看完天龙峡,我们乘车约十分钟到达岩砬窠渡槽打卡。在两个当地玩耍的小朋友的热心引导下,我们很快上了渡槽。这渡槽横亘在山间,显出几分人工修建的雄伟。中间那层的过道拍照拍视频很有韵味,于是众驴友又忙禄起来。仿佛不拍照和视频,便对不起这么好的风景,此行便无意义一般。意犹未尽,在我再三的催促下才勉强上车,驶往我们此行的第四站一一铜仁古城。</p> <p class="ql-block"> 铜仁古城的夜晚,灯火辉煌。吃过晚餐后我们走进中南门古城。万家灯火中,游人来来往往,喧嚣不已。有几处为游人免费表演节目的更是热闹,我们在其中穿行。看那些仿古的建筑,尝吃当地的美食。灯火固然好看,但细看之下,有一些建筑不过也是披着古旧外衣的现代产物,和绝大多数古城古镇一样。我们在此处寻找“古意”,而真古意却在喧嚣中正慢慢消失!</p> <p class="ql-block"> 4月13日是周日,清早又和驴友们相约在古城游荡。踏着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漫步在古色古香的街区,房子依山沿河,青砖在瓦,鳞次栉比,前后相连,左右相通。既有做生意的临街店铺,又有居家的深宅大院,还有不少文物古迹和遗址。铜仁古城建筑大多还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青砖墙,深幽的小巷。</p> <p class="ql-block"> 看了中南门、父子进士坊、西台四杰坊,还看到了周逸群故居、文庙等,它们都是铜仁市的主要文化符号,提醒着人们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同时也展示了铜仁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线,反映了铜仁自古往来通达的商贸繁荣景象。这些建筑默立着,见证了多少人来人往,而我们过客不过是匆匆一瞥,便又离去。</p> <p class="ql-block"> 早餐后我们乘车约半小时到达此行的第五站一一铜仁市碧江区莲池庵的登山口。开始徒步上山,约一小时抵达莲池庵。半山腰处有破亭一座,木柱倾斜,瓦片寥落,内中却供着一尊模糊的石像。近前视之,非佛非道,像个寻常的老者模样,我寻思此莫非是无相道师?无相道师者,传闻是莲池庵开山祖师,却鲜有记载。有说他本是明朝遗臣,避世于此,最后坐化莲池庵金顶。</p> <p class="ql-block"> 在莲池庵拍照休息片刻后,从庵旁小路上山。石级陡峭狭窄,攀爬时要格外小心。这些石级路与其说是路,不如说是山崖上凿出的几处凹痕,宽不过一尺,外侧便是百丈悬崖,偏生又无栏杆可扶,树木倒是茂盛,却只在更高处探头探脑,并不在路边作遮掩,大家兴奋之情有所减退,有的还换上了凝重。</p> <p class="ql-block"> 终于上至莲池庵金顶,却见两间无顶的石屋,分居在两座小山头之上,灰白的石块垒砌齐整,缝隙间填着不知何年何月的灰浆。两屋之间连着一条石板小道,窄得只容一人通过。风从谷底卷上来,在耳边呼呼作响。</p> <p class="ql-block"> 下山更是艰难。上山时爬着上攀尚可,下山时却要一步步往下探。身子后仰,手指死死扣住岩壁上的凸起,脚尖摸索着寻找落脚点。有那么一刻,我的石脚悬在半空,怎么也找不到下一级石阶,冷汗便一下子冒了出来!我知道此处是不要往下看,但终究还是瞥了一眼,那一瞥,便觉得整座山都在摇晃,终于明白,为何恐高的人绝不能到此处!这不是旅行,这是与恐惧的对峙!</p> <p class="ql-block"> 归途漫长,乘车约四个多小时返回到武陵源时早已疲惫不堪,但却很开心快乐。我想所谓的快乐,不过是苦中作乐而已,我们总要给自己找些事做。旅行爬山也好,徒步赏景也好,总好过直面那些虚无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 废弃的峡谷景点,繁华的古城。陡峭的绝壁金顶……我们匆匆而过。拍完照片视频便算“到此一游”,而它们依然在那里,不因我们的来去而有丝毫改变。人生逆旅,我辈皆是行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