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环护城河,走读苏州历史(下篇)

深山樵夫

<h3>  蛇门处在阖闾大城的东南角,按地理方位,吴国在辰位,属龙,越国在已位,属蛇,所以在东南角置蛇门,蛇门上置木蛇一条,蛇头向内,表示越臣服属于吴。但越国却是从蛇门攻破阖闾大城,灭亡吴国。苏州八座城门中,蛇门是最僻静之地,只有水城门,没有陆城门。</h3><h3> 出水城门往南船行两三里在澹台湖宝带桥北堍接上京杭大运河。 从宝带桥起到杭州拱振桥止,这段京杭大运河就像一条扁担,挑起两座人间天堂,一头是苏州一头是杭州,宝带桥和拱振桥也就如同扁担两头的楗。</h3> <p>  站在蛇门城墙堞口向南望,对面有一座东西向单孔石拱桥,名叫觅渡桥。桥长81.3米,净跨度19.3米,始建于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由僧人敬修化缘所建。</p><p> “有船吗?船来了。”以前蛇门对面无桥,百姓来往两岸得靠摆渡过河,时有无良艄公趁机敲诈过往行人的钱财,敬修和尚被讹诈过多次,于是发誓化缘造桥,桥建成后取名“灭渡桥”,在苏州吴语里“灭”和“觅”发音相近,于是“灭渡桥”就叫成了“觅渡桥”。</p><p> </p> <h3> 下了蛇门城墙,转弯向北,穿过了竹辉桥,从二郎桥开始,步道改成笔直架设在水面上的长桥,内侧桥栏杆和里河新村小区居民楼相距一米。到了葑门桥堍从台阶上到路面,穿过十全街。再回到健身步道,然后一直沿着苏州大学的铁栏杆围墙一直到相门桥。这段步道有一段路是苏大的围墙缩进后建成的。</h3> <h3>  葑门,在苏州吴语里读作富门。葑就是我们所吃的茭白,古代葑门一带盛产茭白,在西汉此处置葑门,但葑封同音,封门不好听,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水产丰富,于是就读作富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苏州一年四季除了鱼虾蟹鳖还有水八仙,水八仙就是八种水生植物:莼菜、茭白、水芹、红菱、莲藕、荸荠、鸡头米(芡实)、茨菇。葑门外的南荡鸡头米和车坊荸荠是最有名气,这几年手剥的新鲜鸡头米要卖到一百二三十元一斤。</h3> <h3>  围墙内的苏大老校区是1900年由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西制大学东吴大学的旧址,草坪的巨石上是第一任中国人校长杨永清先生题写的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校园内原东吴大学的红色西洋建筑风光依旧。</h3><h3> 杨永清(1891-1956),字惠庆。祖籍浙江镇海,生于无锡。宣统元年(1909)毕业于东吴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考入清华学校,1914年赴美国留学。1927年,出任东吴大学校长,是东吴大学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籍校长。</h3> <h3>  走完苏大校区铁栏杆围墙外的步道就快到相门了,铁栏杆也改成了粉墙黛瓦的高围墙,墙内是苏大学生宿舍,但不知风雨夜走步道会不会有风声雨声打鼾声声声入耳的感觉?</h3> <h3>  相门原称匠门,相传铸剑大师干将莫邪(读作野字)夫妻“采五山之精铁,六合之精英”铸成雌雄剑,又用自己夫妻俩的名字命名剑名。干将把雌剑献给吴王,临走之时告诉妻子莫邪:出门见南山,山上有松,(雄)剑在其背……。</h3><h3> 新修建的高大宽厚相门城墙内部是苏州城墙博物馆,出入口在陆城门的门洞里两边,馆内陈列着从清末到解放后拓宽马路拆除城门前的各历史时期苏州城墙的老照片和重修城墙时出土的一些文物。</h3> <h3>  相门城楼河对面的莫邪路从城楼南侧老城区东西主干道干将路下穿过一直到觅渡新桥,城楼后是江苏省第三监狱旧址。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建在仓街小柳贞巷狮子口(清末军械局旧址),所以俗称“狮子口监狱”的江苏第三监狱,解放前监禁过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也关押过300余位汉奸,其中大汉奸陈公博、褚民谊、缪斌被判处死刑并在监狱内刑场执行枪决,汪精卫之妻陈璧君也曾关押于此(解放后移交到上海提篮桥监狱)而名声在外。“狮子口”监狱和南京“老虎桥”监狱、上海“提篮桥”监狱并称为“民国三大监狱”。</h3> <h3>  过了相门城墙就离耦园不远了,耦园原是明初保宁知府陆锦的涉园,几经兴废,到了清末是安徽巡抚、湖州人沈秉成和夫人(湖州才女)严永华的宅邸。耦园是苏州私家园林里唯一一座有东西两个花园的园子,东部花园里受月池畔的黄石假山是涉园遗物,明代造园大师张南阳所叠,代表了黄石假山的最高水平,与城中景德路环秀山庄里清代叠山大师戈裕良的太湖石假山并称苏州假山之最。</h3> <h3> 耦园背后就是苏州东园(老市民公园,我十二三岁来苏州度暑假,父亲带我进去还买过票)和老动物园,老动物园在好几年前已经搬迁到城南石湖西岸的上方山,原址和东园合并改造成市民休闲健身活动公园。</h3><h3> 老城墙的残基连绵起伏几百米,几十年前就被东园被打造成了城市山林,种植了成片的毛竹,粗壮高大的雪松,以及各种花卉灌木。河岸步道和老城墙残基隔着一荷塘,荷塘里留着枯叶听雨声的残荷已被打捞的干干净净,只待明年盛夏荷香满塘听取蛙声一片。</h3> <h3> 荷塘边一个微型日式庭園---金泽庭园依老城墙残基而建,庭園大小就十几步路,却充满了日本风格,走进园子有一种芥子纳须弥以小见大的感觉,金泽庭园是为纪念苏州和日本金泽市结为友好姊妹城市而建,当时的金泽市长题写的“永久平和”石碑就矗立在庭园的篱笆下。</h3> <h3>  走走停停边走边拍不觉走到娄门,娄门位于古城东北。 本来名叫疁门,因东南,秦时有疁县,故称疁门,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改疁县为娄县,疁门也就改称娄门。</h3><h3> 解放前娄门外有爿徽州茶叶店叫淩洪泰,茶叶店老板是我的宗族先人,1949年春节过后,刚满15岁的父亲被我的堂伯祖父带到苏州,作为宗室子弟在淩洪泰茶叶店当学徒,解放后淩洪泰在公私合营中并入苏州商业系统就凭空消失了,店铺门口“淩洪泰茶叶店”牌匾也不知所踪,父亲也被调到其他店铺当职员,后来和一个嗜好喝酒的同乡对调去了浒墅关红叶纸厂一直干到退休。</h3> <h3> 过了娄门转弯向西走了一两里就是齐门,奇怪的是新修的齐门只有一段城墙,却没有城楼也没有城门。齐门又叫望齐门,它来源于一个凄美的故事。</h3><h3> 在遥远的北方齐国,国君齐景公有个美丽的小女儿叫少姜,因齐吴联姻而嫁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的儿子公子波的夫人。与公子波成婚后,夫妻俩倒也恩爱,但少姜心里却十分思念故土和自己的父母,每日登上城楼朝北眺望,但齐国离吴国十分遥远,哪能望得到?少姜整日郁郁寡欢,半年后就病倒了,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化作一缕香魂而去。少姜死后,葬在阖闾城北面常熟虞山之巅。至今在虞山山顶仍有“齐女墓”。而苏州城的齐门,也因齐女登城望齐的缘故,又称“望齐门”。</h3> <h3> 一路向西,走过平门桥下的木栈道就到平门。平门桥和南门桥一样是一座廊桥,两座廊桥像一对孪生兄弟,一南一北守卫着苏州老城的南北主干道人民路,人民路在古代叫护龙街。</h3><h3> 平门城楼隔河和苏州火车站隔着护城河正对,平门城楼是飞檐翘角歇山顶的中国传统建筑,火车站是线条流畅平顶直角的现在建筑,一个古老一个现代行成了强烈视觉的对比。火车站是前几年重新修建的充满现代气息的钢结构的大厦,地面上老京沪铁路和新沪宁城际高铁并排而行,候车室横跨在铁轨之上,地底下地铁二号线和四号线在这里换乘。</h3> <h3> 过了平门城墙转弯向南,走到四摆渡就能远远望见阊门城楼了。现在城墙下重新恢复民国风貌成为餐饮一条街,墙根下有几组铜雕塑勾起我们对童年时光的回忆。</h3><h3> 阊门亦叫破楚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和孙武率领吴军由阊门挥师北上攻打楚国,攻破楚国都郢后烧毁楚国宗庙,从水塘底下挖出楚平王的尸体鞭尸三百,以报国仇家恨。</h3><h3> 出阊门过吊桥,跨过上塘河上的渡僧桥就是山塘街,七里山塘直达虎丘。沿着上塘河向西直走1公里是留园、西园寺,走到底就是京杭大运河畔名闻天下的古寒山寺。</h3><h3> 有关阊门风花雪月历史典故请浏览我的美篇《苏州阊门揽胜》。</h3> <p>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史书里依旧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p><p> 过了阊门,15.5公里的护城河也就基本上走完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有着两千五百年人文历史的古城苏州,被世人称作人间天堂。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网师园、耦园……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泰伯、阖闾、伍子胥、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等被世人所熟知。</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阖闾城中平江路上,小桥流水过人家;</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姑苏郊外寒山寺畔,渔火钟声迎客船。</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深山樵夫自撰联</b></p><p> </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