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祖国蓝色国土南沙站岗,参加南沙海域石油地质研究,是我这一辈子工作的最后一站,也是同一个项目,时间最长的一站,为我国南沙海域地石油地质研究贡献了力量,捍卫祖国蓝色国土出了力。 <br> 南沙群岛及其周边海域,是我国固有国土和领海,是由中国人民和历代中国政府最早发现,最早开发经营,最早实施管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回到了祖国怀抱。 <br> 现在南海周边的各国,都对我国南沙海域油气资源掠夺。南沙正面临着主权被分割,海疆被侵占,资源被掠夺的严峻局面。 <br> 我国政府为了和平解决南海问题,提出了“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战略决策,是解决南沙问题的唯一途径。<br>由国家科委组织牵头,组织实施对南沙群岛及其周围海域进行科学考察。我参与了这一伟大工程。<br> 一、科考项目和原始资料<br> 科考项目名称是“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综合科学考察”,是国家八五科研项目。 <br> 南沙科考项目,是一个长期、战略性,公益性的,南沙科考与国家经济建设五年计划一致。南沙科考是庞大的系统工程,规模前所未有,参加的单位和人数众多,参加的有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地矿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海洋局、海军、国家测绘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南省等十几个部委,数十个单位,万余名科学家及科研人员参。研究领域涉及南沙的各个学科,有气象、水文、渔业、测绘、油气资源、条法、划界、发展战略等应有尽有。<br> 南沙科考地质研究课题名称是“南沙群岛及邻区地质、地球物理与油气资源”。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矿产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同完成。各有自己的研究专题,各有侧重,各自为战又有协作。 <br> 中海油研究中心承担的,是《南沙及其邻区主要沉积盆地油气资源和勘探开发战略》。项目应是1991年到1995年完成。 <br>1994年元旦后,研究中心才接到海洋石油总公司授权,整整比其他单位的起步晚了3年。<br> 当时总公司已撤销了研究中心的培训部,钱光华时任的培训部高级地质师,已无事可干,原准备我调任培训中心主任,成为不可能了。研究中心决定由钱光华和我搭档共同完成。钱光华和我是地质、地球物理相结合的最佳组合。 <div> 我与钱光华有长时间接触和了解,他不管是野外调查还是地质研究,学识渊博,研究能力很强,我们都互相欣赏对方。<br> 他曾对我说:“我原以为能与你成为在培训中心的搭档,但没搞成,这次是我们搭档工作的最后机会”。“现在要完成南沙这样的大区域的地震资料解释,又是新区难度很大,我们研究中心只有你才能信任,才能把握住这样高难度的大区域研究。”<br> 项目组由四人组成,中心承诺需要时全力支持,人员随叫随到。我们团队团结和谐、完美搭档,天衣无缝。<br>我们的南沙科考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统一协调,南沙地质研究所需资料,全部由南海海洋研究所提供。 <br>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从1987年至1994年,采集了大量地震及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基本可满足南沙区域地质概查研究要求。<br> 1994年春节后,我与李荣奎赴广州南海所收集地震剖面。住在海油东部公司招待所。此处到南海所有很远的距离,只好每天作公交车在招待所和南海所驻地来回跑,中午在南海所职工食堂吃饭后,晚饭后坐公共汽车回招待所居住,十分辛苦。<br> 到南海所收集资料开始并不顺利,构造室主任夏戡原研究员因事不在,构造室副主任姜紹仁接待,当我提出复制南沙作的地震剖面,用于南沙项目的研究时,被拒绝“我们的资料不能提供给你们使用”。<br> 我感到很惊讶,解释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用,好像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似的,但又不能说什么,只能回到招待所。<br> 第二天,我们又到南海所,找到主管南沙科学考察协调办公室的陈俊德高级工程师。提到复制南沙地震剖面时,他非常爽快的说,是我管这个事,你们需要的资料完成没有问题,夏戡原研究员会帮助你们,他会协协调你们。<br> 当我们找到夏戡原研究员,他非常肯定的说没问题。我见到他就有很好的印象,中等个,稍显瘦,脸上略有皱纹,约有近60岁左右,精神很好,红光满面,办事认真,还很善谈。我们见面便打开了话匣子,一下子就拉近了许多,后来的工作中相互配合、协作很好,工作中减少了许多麻烦。所需要资料都得到了。<br> 南海所构造室的另一位副主任张毅祥,带我们到存放地震剖面的资料室找剖面的胶片。资料室非常小,非常凌乱,人进去脚都没地方放,到处都是蜘蛛网,到处都是灰尘,而且还没有空调。<br> 宝贵的地震磁带在这种恶劣条件下,特别是南方多雨、潮湿、炎热环境下,是不能长时间保存的,一旦磁带掉磁,花了大量经费、大量时间、大量人力取得的第一性资料,就会毁于一旦,没有任何价值,成为一堆垃圾。<br> 我们在资料室反复寻找,在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下面,找到了我们所需要的地震剖面胶片,经过仔细清查,终于找齐了全部所需要的剖面胶片。<br> 在张毅祥研究员的联系和帮助下,在外部晒图门市部开始晒图。复制剖面最重要是保证质量,都是贯穿整个海域的区域大剖面,每一条都很长,最短的也约十几米,晒的时候最容易跑偏;晒的时间长了,图纸又邹了,晒的质量就很差了;纸面曝光有重有轻,很难掌握,经反复试验,浪费了不少晒图纸,但有的剖面质量仍然较差。<br> 还需复制资料处理的速度谱,得知速度谱资料至今还在处理资料的涿州物探局,经我与夏教授沟通,顺利的接收了这批南沙海区的地震速度谱,得到很好的利用。<br> 南海所的资料室环境太差,不符合保存这些磁带条件,我提议把这些磁带和剖面胶片,放到研究中心保存,研究中心有宽敞、有空调、条件非常好的资料室,我的建议得到南海所首肯,他们非常欢迎。<br> 我的建议也得到中心领导支持,很快就促成了,在中心和南海所相关单位的努力下,很快把这批地震磁带、剖面胶片运到了研究中心,使这些资料得到了很好保存,而且还便于我们使用,实现双赢。 <br> 在广州南海所收集到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所,从1987年到1991年所做的全部6883公里,地震剖面和全部原始地震磁带。</div> 二、南沙海域地震剖面解释<br> 在没有任何钻井资料用来标定层位,也无任何资料和经验可以借鉴,对地震资料解释是极大的考验,困难之大可想而知。<br> 这难不倒我,我有近10万公里,地震剖面解释的基本功和经验,有大区域地震剖面解释、层位确定的实践,有东海盆地、珠江口盆地、渤海湾盆地剖面解释的经验,这是我的优势。现在同样没有问题。我的做法是:<br> 1、了解南沙海区的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对所有的地震剖面作全面的资料品质、地震反射特征作普查,做到了心中有数。<br> 2、在大量普查结果的基础上,选取剖面资料品质好,讯噪比高、剖面特征好、反射波特征清楚的剖面;选择通过全盆地的,反射层全的剖面,作为骨干剖面进行解释,然后从这些剖面引向全区,抓住剖面特征和波组特征好进行解释,采取以硬带软的办法进行对比。<br> 3、要抓住一些有意义,有特征的反射资料进行认真地、科学地的识别。这些不能忘却的准则是:<br> 其一、选取具有地震标致层,即反射波特征明显而且稳定,可以在海区大部分测线上能连续追踪的,连续性好,反射能量强,讯噪比高的反射层;<br> 其二、具有突出的界面特征的,如有明显的不整合、上超、下超现象。它分割了新老不同时代的两套地层,因而具有年代地层意义。 <br> 其三、有明显的剖面特征,认真识别剖面上的空白段(即弱反射段),密集反射段,掌握住这种剖面特征,这这种特征也可反映完全不同两套地层;<br> 其四、要全层位解释,要尽可能解释多个层位同时解释,可大大提高地震剖面解释的准确度。<br> 其五、如有钻井地质资料,一定要首先做好连井对比。这是地震层位对比的首选。<br> 总之,一定要牢牢掌握上述要点,要认真、细致,尊重原始资料。地震资料解释是地质研究的基础,基础不牢,违背原始资料的一切解释,都是虚假的,都会导致完全错误的结论,错误的解释,导致地质规律的认识错误,导致钻探的失败,找油的失败,这是实践经验得到的教训。反对粗制滥造,不尊重原始资料的造假行为。<br> 在对全区资料普查的基础上,我选取从N4测线出发,一路由测线N4到N5到N6到N8,另一路从N4到N3到N2到N6测线全面推开,形成闭合圈。 <br> 4、参加南沙地质课题协调会议 <br>中国科学院南海所通知,南沙的地质研究课题组协调会议将在广州召开。接手南沙资料时间很短,解释刚刚开始,对南沙的地质情况了解甚少,属于无话可说的状态,带了4条解释了的地震剖面仓促参会。<br> 会议于1994年6月中旬,在广州中国科学院南海所召开。参加单位只有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姚伯初等2人,中海油研究中心樊开意,中国科学院南海所等三个单位的研究人员。<br> 我第一次参加由中国科学院主持的学术会议,参加的人坐得满满的,除了南海所的技术领导外,估计南海所里与南海地质研究有关专家都来参加了会议。<br> 普通的南沙地质课题协调会议,却有如此多的地质家参加听会,从我进入会场开始,参加会议的人都在看着我,大概想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地质家的风采,这可能就是来听会的人挺多的原因。<br> 会议由南海所构造室主任、南海地质专题项目协调人夏戡原主持,并首先就南沙海域区域,地质研究的重要问题作了专题发言,主要论述他对南沙区域地质及演化特征的认识。<br> 第二个发言的就是我。主要汇报专题开始所做的基础工作,没有成果可以汇报,谈了地震资料解释及地震地层学分析的初步看法。<br> 我向会议展示了四条解释了的区域地震剖面。从展示基础资料出发,讲述了在没有钻井地质资料情况下,如何确定地震层位,如何划分地震层序,各地震层序与地震层位的关系,各地震层位的特征,可能与地质层位对应关系;初步建立了南沙海域沉积层序对比表。将南沙海域地震层序划分为四个地震层序,大致与地层的对应关系。 <br> 从四条区域大剖面中,描述了第二、第三层序即上、下第三系中各地震反射层的剖面特征、反射波特征、波组特征及其在平面的变化情况,以及它们间的厚度变化;还介绍了地震剖面上所能看到丰富多彩的地质现象,呈现出巨大背斜构造及非常优越石油地质条件,可能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油气藏类型,可能具有巨大的勘探前景等。<br> 在我发言过程中,会场上鸦雀无声,一双双眼睛紧随着我的报告指挥棒转,我洋洋洒洒的讲了近一小时。我觉得与会者都听傻了,他们好像从来没有想到从四条地震剖面,看到如此丰富多彩的地质现象和能解决如此多的地质问题。<br> 中国科学院南海所长期从事南沙海域的地质研究,从1984年起采集了大量地震资料,而他们却拿不出一条可以讲解的地震解释剖面。或许他们不作地震剖面的具体解释,可能也不擅长解释地震剖面,面对长长地震剖面束手无策,无从下手。<br> 地震剖面是一本书,要读懂并不容易,很多人是看清了,却又读不懂,至使有些人能读懂,但也是一知半解,知道个皮毛而已。<br> 南沙是神秘的,也是富饶的,它是一座宝库。地震资料解释是一把钥匙,可以用它打开宝库的大门。现在,大门正在逐渐打开,我们初步看到了南沙海域诸盆地,具有巨大的而又现实的找油前景。 <br> 第三个发言的,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姚伯初,他讲了项目进展的一般情况,着重对南沙区域地质及演化历史谈了看法。<br> 会议上我的发言,只是一般汇报,却收到的效果非常的好。这次汇报奠定了我在南海所,海洋地质调查局专家中正面形象和地位。<br> 南海所的副研究员、剑桥博士丘学林将论述南沙大地构造的论文寄给了我,希望我提修改意见,给于指导。但有些遗憾,我虽然对大地构造有所了解,但毕竟这不是我的强项,无力给他更多帮助。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研究所的两位年轻专家,也都给寄来他们的论文,希望得到我的帮助和指导。<br> 在广州地学界这个圈子,我的一些意见,看法都得到他们的认可,后来与我合作的张智武,到广州出差回来后与研究中心一些年轻人交谈时,说出了一句很有代表性的话,他说“广州那里只认樊开意师父讲的”。<br> 5、南沙地质课题工作会议<br> 在如火如荼的南沙资料紧张解释过程中,因为解释工作量巨大,剖面解释只我一人,为了争取时间,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br> 地震剖面非常长,必须在很长的工作台上进行,而且剖面又宽,坐着进行剖面对比,看不到剖面的全貌,解释起来很困难,只能站着进行,还得不停的来回走动,一天八小时工作下来,腿都是酸的,解释剖面犹如打仗,回到家坐下来就像瘫一样。 <div> 1995年3月中旬,在广州召开了南沙地质项目工作会议。 <br>会议正式开始后,进行1994年工作汇报和成果交流。参加这个会议的南海所和广州地质调查局准备充分,参加会议的阵容庞大。南海所的林民田副所长和夏戡原、张毅祥、周蒂等20余人,地矿部广州地质调查局姚伯初副总工程师、金庆焕院士、广州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吴进民所长、刘振湖等6人。<br> 南海所夏戡原教授,广州地质调查局的吴进民所长,分别代表南海所和广州地质调查局汇报了1994年的研究工作情况, 就南沙盆地地质问题作了长篇报告。 <br> 我的汇报仍然以展现基础工作,对南沙的地质问题没过多涉及。<br> 在我的认知中,在没有完成基础资料的解释,成果图件没有出来之前,没有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前,一切的认识、看法和推测都是没有依据的,都是不准确的。那种不是建立在可靠的、准确的第一性基础资料的基础上的观点、论点,肯定是不负责任的。 <br> 会议还就课题成果报告的编写问题进行了讨论。决定编写名称《南沙海域新生代构造演化及油气远景》的书。 <br> 讨论中我很少发表具体意见。我知道海油对这种问题是不参与的,各搞个的,不想与他们搞到一起。也清楚讨论是走形式。 <br> 中心领导听我的汇报时,同样不以为然,认为他们与我们的搞法完全不同,他们要的是写论文出书,我们要的是找油,我们不能跟着他们走,不能上他们的套,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br>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次会议所定的事情、目标,基本上没有实现。实质上走了一次过场。<br> 6、南沙“九五”科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会议<br>1995年11月底在广州南海所,召开“九五”南沙科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会议。研究中心决定由我全权代表参加。<br> 这是一次规格相当高的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协调局局长秦大禾主持,参加会议的科学家,都是参加《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的各部委、大学、研究院所的各课题、专题的负责人,其中有科学院院士6人、教授、专家等50余人。 <br> 秦大禾局长在会上讲解了南沙《九五》.科学考察项目的立项和批准过程。1995年3月间由14位院士和专家,编写了开展南沙《九五》.科学考察项目的建议书,李鹏总理于1995年6月批示同意。1995年9月上述院士专家完成了项目任务书的编写。本次会议要具体落实,起草具体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 <br> 秦大禾局长指出,南沙《九五》.项目意义重大,它是中央政府直接认可、部署的重大任务。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公益性、科学性,也具有实践指导性,要突出重点,有水平的东西,要更上一层楼。 <br> 地学组研究南沙海区地质课题的可行性报告,参加单位依然是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地质调查局和中海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三家。是每家分一个专题,专题的分法基本上是照顾各家之所长。 <br>海洋石油总公司研究中心分得的专题,是《南沙海区油气资源评估及勘探开发方案》。 </div> 7、南沙研究专题成果验收鉴定会:<br>1995年11月,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沙科学考察协调办公室陈俊德高级工程师到访研究中心,向研究中心领导转达中国科学院关于南沙项目的安排,明确提出“八五”国家科技专项计划,所有南沙研究专题,1995年底必须结题,1996年2月完成专题验收,1996年4月召开国家专项南沙项目的验收大会。<br> 事先我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按研究中心原定的研究工作总体安排,南沙项目原定于1996年底完成项目研究计划,1995年底只提交一个研究工作总结。<br> 同时,1995年7月以来,我们已接受研究中心与美国克里斯通能源公司委托,承担南沙WAB-21合同区的油气资源评价,要完成该合同区的地震资料解释任务,两个任务的叠加,解释工作量特别大,时间特别紧,办事都一溜小跑。<br> 为此,研究中心决定,把这两项任务合并,把南沙WAB-21合同区的油气资源评价的成果,纳入南沙科学考察的专题成果之中。<br> 为了完成国家南沙项目新的计划安排,凭着捍卫国家领海主权、资源权益的强烈愿望,以只争朝夕精神,迎难而进,加班加点,靠我们捍卫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过硬的基本功,我们仅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完成其他参研单位5年完成的研究计划,出色的完成了任务。<br> 为了按时完成任务,我必须提前全面完成地震资料解释,给后面的地质分析和编写报告留出时间。<br> 这次南沙专题,共完成了区域性地震剖面解释15726公里,包括克里斯通公司购买的<万安北-21>区块 1740公里。其中14000公里为区域性地震剖面,还有万安盆地西部探井地质资料;对1279公里地震剖面作了偏移处理,叠前深度偏移剖面53公里;作了波阻抗、道积分、压力、岩性、AVO等14项特殊处理;对地震剖面的九个地震反射层的进行了对比解释,确保控制全盆地的构造面貌和沉积面貌;完成了全海域新生界主要层间厚度图和《万安北-21》区块各主要发射层的构造图,为认识南沙海域的演化发育打下了基础。<br> 对重点的万安盆地深入进行了,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研究,应用圈闭法、二维盆地模拟、沉积岩体积法等多种方法作资源量计算,据我们分析万安盆地有十分良好的油气资源前景。南沙海域上、下第三系和新生界厚度图在国内外均属首次,揭开了下第三系在中央海盆及少数凸起区缺失外大面积连片分布,主要为沉积逾10000米的沉积区。首次为盆地的划分与油气资源预测提供了可靠依据。<br> 1996年2月10日海洋石油总公司主持,召开了对南沙研究专题的成果进行验收和鉴定会。这个验收和鉴定会是研究中心成立以来规格最高,最隆重、最严格的一次验收鉴定会。<br> 验收委员会的组成是:海洋石油总公司总地质师龚再升任主任,副主任是马宗晋院士、李廷栋院士、黄鼎成研究员,委员是王伟元高工、陈俊德高工、候红明博士、杨甲明总地质师、朱伟林副总地质师。<br> 鉴定委员会的组成是:王鸿贞院士任主任,副主任是马宗晋院士、李廷栋院士、汪集旸院士、滕吉文研究员、李思田教授、薛叔浩教授。<br> 验收鉴定会在研究中心二楼会议厅进行,首先由研究中心南沙研究专题负责人钱光华高级地质师,作《南沙及及其邻区主要沉积盆地油气资源和勘探开发战略》研究报告,研究中心的计算部为了配合南沙的报告,提升报告的效果,专门研究并第一次使用电脑控制的多媒体技术,使参加验收和鉴定委员会的院士、专家们大开眼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br> 在报告后的答疑阶段,我详尽而有针对性地就地球物理资料、钻井地质资料、连井层位对比、地震层位的确定及区域变化情况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满足了专家们所关心问题的提问。<br> 会议的院士、专家们就有关专题完成问题、研究方法、解决问题、成果水平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发言和讨论。院士、专家对研究过程和突出的成果水平,给出了高度评价。<br> 验收委员会在验收意见给出的结论是:“验收委员会认为该专题出色地完全合同所规定的各项任务,研究成果总体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致同意通过验收。”<br> 鉴定委员会在鉴定意见中指出:“专题成果内容丰富,科学基础扎实,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研究区油气资源前景,对南沙地区油气开发,维护我国主权有重要意义,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专题成果总体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该区盆地形成的总体认识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br> 在验收和鉴定会的大会上,验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协调员黄鼎成研究员发表了精彩发言,给我们南沙专题的研究工作给出了高度评价,对研究工作的组织及研究成果表示了由衷的钦佩,不乏赞美之词,他说“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能力非常强,完全可以承担任何大型地学的研究任务”。 研究中心完成的《南沙及及其邻区主要沉积盆地油气资源和勘探开发战略》研究报告,经国家专题验收委员会给出的验收意见得到高度评价。 研究中心完成的《南沙及及其邻区主要沉积盆地油气资源和勘探开发战略》研究报告,经国家专题鉴定委员会给出的鉴定意见,得到高度评价。 8、国家“八五”南沙综合科考项目成果验收会:<br> 按中国科学院“八五”国家科技专项,《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组的安排,1996年4月25日在北京中国工程院大楼会议厅召开项目验收会。<br> 参加验收会议的,有全国参加《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的各二级、三级课题、专题的单位的领导,及各领域的中国科学院、工程院的院士、科学家、专家等100多人。会议的规格和参加人员的级别之高,是国家最高级别的。<br> 中海油参加会议的有总公司副总经理陈炳骞、总地质师龚再升、王伟元主任,研究中心参加会议的有杨川恒主任、钱光华、樊开意等三人,按规定会议参加者都住工程院大楼宾馆。<br>以往的项目验收会只听取二级课题的汇报,并验收其研究成果。地学方面的课题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所主持,即项目中的02课题“南沙群岛及邻区地质、地球物理与油气资源”。而我们研究中心所完成的的是该课题的下属三级专题。<br> 这次南沙“八五”国家科技专项的项目验收会,破例邀请研究中心的三级专题在会上报告,研究中心钱光华高级地质师,在全国性的验收会上作了精彩报告,博得了与会的科学院的有关领导、院士、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他们为研究成果的优秀,更为南沙海域的油气资源丰富而欢欣鼓舞,兴奋异常。<br> 1996年5月10日,中国海洋石油报主编王佩云、记者梁鸿光到河北省高碑店市,研究中心住地采访了钱光华和樊开意。<br>钱光华和我,就南沙项目的来龙去脉、研究人员的工作状态、南沙地震地质资料的情况、地质构造、石油地质条件、油气资源前景等都作了详细介绍。<br> 他们的采访成果,写成了两篇文章,其中一篇《南沙油气富甲神州—访研究南沙油气资源的石油地质专家钱光华、樊开意》,于1996年5月25日发表于中国海洋石油报第一版。文章坚定、大声喊出要找“大庆”上南沙的呼声,这是对我们的南沙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最大支持。<br> 同时,光明日报1996年5月28日第四版上,刊登了题为《咱们的南沙有多富--访石油地质专家钱光华、樊开意》的文章。这篇文章基本是转载中国海洋石油报的报道基础上,作了一些删节和改了文章的标题而发表的,光明日报的文章标题《咱们的南沙有多富》。<br> 另一篇《心系南沙志未酬》发表于1996年8月3日中国海洋石油报,我爱蓝色国土征文上。文章指出专题组凭着捍卫国家领海主权、资源权益的强烈愿望,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取得了具有世界先进的成果。文章对钱光华、樊开意等的工作态度和加班加点的干劲给予了高度褒奖,文章进一步指出:“所有参与和介入南沙专题的同志,深知这一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投以满腔热忱,这是南沙专题研究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完成的根本原因。”<br> 这些文章都是对我们南沙专题组成员工作的肯定。对我而言,感到非常欣慰,我们的辛勤劳动是值得的。我并不希望得到什么,只希望南沙早日建成大油田,为维护我们国家海洋权益作出我们的应有贡献。<br>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于1996年9月,揭晓了1996年总公司科技进步奖评审结果,我们《南沙及及其邻区主要沉积盆地油气资源和勘探开发战略》专题报告,樊开意被评为海洋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br> 我们研究中心参加的《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综合科学调查研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1996年度一等奖和国家“八五”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国家财政部颁发。<br> 还获得了1999年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于2000年1月24日在光明日报登出。奖与主要参加单位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海洋地质调查局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等。 南沙项目组有两篇论文即《万安盆地地质构造及演化特征》和《南中国海南部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划分》被世界AAPG年会所选用,作为大会期间的张贴报告(POSTER(展板)。<br> 研究中心按总公司的安排,付小康同志已于1997年初调入南沙项目组,并代替钱光华和我,出席1997年4月,在美国Dallas召开的AAPG年会。第一次向国际地质界同行,展示了我们在南沙海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让全世界的地质同行了解中国地质家,在南沙海域的真实存在,有力的捍卫了我们国家的南沙主权,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使世界同行尤其是一些西方石油公司及咨询公司,对南沙海域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br> 以我和钱光华署名的两篇论文,在中国海上油气(地质)杂志上发表,它们是1997年第二期发表的《万安盆地地质构造及演化特征》,1998年第六期发表的《南沙海域新生代地层划分与对比》。另外还有与其他同志合作的两篇论文。<div> 1999年 11月下旬,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了《21世纪的南海:问题和前瞻》研讨会。这次是经外交部批准,由海南省南海研究中心和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主办。有来自祖国内地和台、港、澳地区四方,长期从事南海问题研究和海洋事物管理的5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我有幸参加了研讨会,会上发表了《南沙海域新生代沉积盆地划分与油气资源前景》的论文。使学者们了解了南沙海域的油气资源,也让学者们了解了我们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br> 南沙海域国家地质科考,是一片沃土,我在这片沃土上耕耘,获得了大面积丰收,收获了学术上的成果,收获了荣誉,收获了自我,获得了尊重,获得了人生的快乐! </div> 1999年 11月下旬,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了《21世纪的南海:问题和前瞻》研讨会,与参会的学者会议右一为樊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