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撰文:李新民</p><p class="ql-block">制作:李新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他们从“老宅屋”里走来……(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那片被岁月深情拥抱的古朴村落深处,有一座老宅屋,名叫老山屋场。这是一座承载着无数故事与梦想的老宅屋,宅屋里住的人家,邻里关系亲如一家,见证了无数少年从青涩走向成熟,从平凡迈向壮丽的人生旅程。</p><p class="ql-block"> 老宅屋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先人的故事与汗水,他们从小就被长辈灌输尊老爱幼,勤奋好学的传统美德,老宅屋不仅仅是他们成长的起点,更是心灵的归宿。</p><p class="ql-block"> 老宅屋是廖氏家族所建,解放后,政府把老宅屋分给了十来户人家居住。大家和睦相处,亲如一家。长辈的榜样和力量,培养出了很多优秀儿女在各条战线勇往直行,努力工作。</p><p class="ql-block"> 他们从老宅屋里走来,踏着山间泥泞的小路,每一步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与大自然的馈赠,带着泥土的芬芳与花草的清香,将那份大自然的纯真与美好,传播在人间的每一个角落。</p><p class="ql-block"> 近日,这些昔日在老宅屋里一起长大,从老宅屋走出来的乡邻,来到我家里聚会,这让我欣喜若狂,万分高兴,大家回忆昔日的乡情,友情,亲情,高兴之情,溢于言表。这些同辈长大的邻居,或许在商界奋力拼搏,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或许在教育战线上发挥聪明才智,为国家培养大批人才,或许在政坛上挥洒智慧,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或许在监狱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履行公平正义的庄严承诺,或许在新闻媒体,挥毫泼墨,歌颂党的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还有在医疗,国企等行业单位工作的乡邻,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们无论走到哪里,从事何种职业,都用自己的才华与汗水,书写看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p><p class="ql-block"> 大家回忆了儿时在一起玩耍的许多有趣故事,这些人的童年在老宅屋里度过,在宅院子里追逐嬉戏,笑声在空中回荡,留不尽的欢乐与纯真。 </p><p class="ql-block"> 老宅屋的每一块石板,每一根梁柱,每一扇窗户,都承载着儿时的记忆与温情。我常想,无论我们身在何处,老宅屋都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牵挂与归宿,那些温暖老宅屋的时光,那些与乡亲们共度欢乐的瞬间,都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p><p class="ql-block">(木子)</p><p class="ql-block">一2025年3月12日</p> <p class="ql-block"> 3月12日,从老山屋场走出来的部分乡邻,来到笔者家里,欢聚一堂,畅谈昔日的乡情,乡情如缕,缠绕心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从“农家小院”走来……(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塘坡那弯弯曲曲的山间环岛公路,像一条没有尽头的长绳,缠绕山腰,越过山冈,把一户户人家连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王塘坡隶属于莲花镇金华村,住在这王塘坡,最开始还只有我家一户人家,我家原先也住在老山老宅屋,老宅屋是一个小生产队,共住上十户人家,人多屋挤,我小时候经常和小朋友在堂屋里玩耍,内容包括跳房子,捉迷藏,打陀螺,滚铁环等这些游戏还记忆犹新,虽然场地小,但玩得很开心。</p><p class="ql-block"> 随着我们兄弟年龄增大,父亲第一个举家外迁,在离老屋不远处的王塘坡建了一栋农家小院。小院中间三间房一字排开,两边分别建有几间箱房,所以,我们那地方叫一幢两箱房。农家小院虽然是土砖构造,但在当时也引来了无数乡亲们羡慕的眼光。</p><p class="ql-block"> 王塘坡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环水风景秀丽的地方,尤其令我喜爱的是我家那农家小院,屋前那枝繁叶茂的青松苍柏,以及屋前一年四季清澈见底的水塘。夜幕慢慢降临,袅袅炊烟婷婷升起,恰似一幅宁静的山村夜归图。</p><p class="ql-block"> 几年之后,王塘坡便热闹了起来,从大屋场迁来的人家越来越多,紧接着在学校教书的文老师一家来了,在公社任武装部长的李部长一家来了,在村上任支部书记的毛书记一家来了,还有好几家村民也搬迁来了,</p><p class="ql-block"> 他们一般建的房子都是依山而建,依水而居,每家每户都有个菜园子,每家每户都有一口纯静清甜的水井。建筑风格都是一幢两箱房的农家小院,清一色的土砖墙,屋顶盖的青瓦,土砖屋,青瓦盖,冬暖夏又凉,确实是乡下人居住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儿女们都长大了,这些土砖屋似乎与时代发展不相匹配。随着政府“土改楼”政策的推出,这些父辈们盖的土砖屋突然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富丽堂皇的小楼房,这些小楼房比城里人住的房子更宽敞些,装饰也毫不逊色,甚至比城里人装饰的房子更豪华,更气派。在王塘坡不到10亩的小山坡,就有上十幢装饰别致的小楼房拨地而起。虽然乡下人也住上了城里人一样的楼房,但我还是十分留恋那简朴而宁静,悠久而亲切的老屋,那是经过岁月的洗礼,儿时盼望已久的幸福家园。(木子日记)</p><p class="ql-block">一2025年3月13日</p> <p class="ql-block"> 从这幢农家小院走出来的四个侄女,现已都在长沙成家,并都有自已的事业。但乡土气息,是她们永远的眷恋,乡里风光,如诗如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村口老树(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老家村口,有一棵老树,之所以称为老树,是因为这棵树的年龄比较长了,当年我们青涩调皮上小学时,这棵老树就高大挺拨,绿覆荫浓,尽管显得有几分苍老,但依然挺立在天地间,它的生命力如同初升的太阳,充满了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炎炎夏日,老树张开它那如伞的枝叶,为村民们提供了一片凉爽的庇护,村民们不管在哪里劳作,休息之余,都要来到老树下乘凉,孩子们在老树下嬉戏打闹,老人们则坐在树荫下,摇着扇子,讲述那些古老而遥远的故事,这些故事,如同老树的年轮,一圈又一圈地刻在每个人的心中。坐在老树下,微风轻拂,树叶沙沙作响,让人心旷神怡,感受大自然恩赐,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与清凉。</p><p class="ql-block"> 每当春天来临,老树绽放出嫩绿的新芽,枝头挂满了细碎的花朵,散发出淡淡的芬芳,这些花朵吸引着蜜蜂与蝴蝶翩翩起舞,为村民住的屋场增添了几分风景与美丽。</p><p class="ql-block"> 随看岁月的流逝,老树也面临着各种挑战,风雨的侵袭,病虫害的困扰,老树的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有一次,天连续下大雨,在闪电刹那间,老树仿佛被天公怒吼,遭受了命运一击,身躯下半部如被利刃切割一块,但老树依然挺立不倒,展示了生命的顽强与不屈。</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村民们对老树从来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和不敬,他们积极地组织起来,提出了很多保护老树的措施,他们深知,保护老树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更是对后代子孙负责,能给他们家庭带来平安和幸福。</p><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老树依旧,它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生命的故事,传递着时间的温度,在这片被老树守护的屋场上,每个人都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木子日记)</p><p class="ql-block">一2025年3月18日</p> <p class="ql-block"> 枝繁叶茂的村口老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古树钟声(四)</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晨曦初露,我老家屋前古树上悬挂的铁钟便会发出浑厚的鸣声,这穿越时空的声音,如同大地的心跳,引领着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p><p class="ql-block"> 古树上传出的声音,是残疾姑娘苏满敲响的,苏姑娘用铁锤叩击铁钟时,古树深处传来青铜般的轰鸣,这株承载着上百年农事密码的老树,每个结疤都是天然的声腔,当苏姑娘敲打悬挂在古树上的铁钟时,整个队里的村民从被窝里苏醒了。</p><p class="ql-block"> 苏满还只有两岁多时,不慎从桌子上摔下来,这伤势可不轻啊!腰椎摔断了,那时苏姑娘家里很穷,没有钱医治,苏姑娘长大后,身材很矮小,只见上身不见腰,整个腰部与上身缩成一团。但她头脑很灵活,总是一副爱笑的面孔,见了长辈就伯伯叔叔喊个不停。苏姑娘虽然不能下地劳动,但做家务事很勤快,她头顶一片天,洗衣,扯菜拿东西都是头顶着。她性格很开朗,也很坚强,我们小时候都喜欢到她家里玩,她总是拿出家里最好的零食给我们吃。队长为了发挥她的长处,就把村民出工时敲打铁钟的任务交给了她。这是村民出工收工的信号,由苏姑娘负责,矮小的她也能赚到工分,村民们为她高兴,当然她自己更加激动,这是队里让人各尽所能,各尽其责。因此,她非常喜欢这份工作,非常认真负责。</p><p class="ql-block"> 每天清晨,苏姑娘一般都比别人起得早,因为她有一个任务,按时按点敲打古树上悬挂的铁钟。这时古树的钟声传遍老屋的上空,乡亲们听到钟声,闻声而动,一会儿,禾场里聚满了人群,在古树下站满了劳动大军,队长分配劳动任务后,村民们手拿农具向着田间地头方向走去,开始了一天的劳作。</p><p class="ql-block"> 如今,苏姑娘早已不在人世,但古树传出的声音,深深地烙印在乡亲们心坎上,乡亲们听见的不仅仅是劳动号令,更是根系深扎大地的文明传承。</p><p class="ql-block">(木子日记)</p><p class="ql-block">一2025年3月19日</p> <p class="ql-block"> 敲打铁钟,是过去乡亲们出工收工的信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温馨的“港湾”(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金华村那片熟悉的土地上,是我们魂牵梦绕的故乡,那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更有一份难以割舍的乡情和相亲相爰的乡邻”。群主何红专在老乡聚会上说。</p><p class="ql-block"> 4月13日,我们怀着对往昔的怀念,从故乡走出去在外地工作的10多个老乡相聚在一起,共赴这场期待已久的乡邻聚会。</p><p class="ql-block"> 这次乡邻聚会发起人和请客是何红专老师,我和何老师在老山屋场一起长大,还是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们俩家长辈关系十分融洽,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我去当兵那年,何老师妈妈陪我妈妈坐车送我到长沙新兵营,同时,还在湖南师范大学操坪观看了我们新兵训练。同住一屋场的情谊无比珍贵,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们共同成长,彼此牵挂。</p><p class="ql-block"> 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洒满大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声声的亲切问候,瞬间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仿佛时光在倒流,我们又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少年时代,那份纯洁的友谊,再次在我们的心间荡漾。随着乡邻们一个个陆续到来,大家诉说看多年的思念,那些曾经一起度过的日子,如同电影般在脑海中回放,田野上追逐嬉戏,学校操场上的欢声笑语,每一个场景都那么清晰,那么难忘。</p><p class="ql-block"> 他们从乡村田野中走来,分布在长沙市各条战线工作,特别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多,我们屋场住十户人家,一个小生产队,就有四个乡邻当上了人民教师,真是多彩人生,恩师难忘。我知道这些乡邻文笔雄奇,才华横溢。特别是同我住一个屋场的何老师,他曾担任过原望城区党校校长,那时我在望城开婚纱照相馆,党校学员班每期毕业,他就叫我派摄影师去照集体照。望城党校是长沙市地标建筑,其环境首屈一指。他妙笔生花,神来之笔,在我们那地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子。还有与我同住共一个堂屋的张永升老师,也培养了很多优秀学生,有的学生如今担任了重要的领导岗位。他们接过老师的教鞭,面对讲台,背靠黑板,在时光的长河里,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才,他们的智慧,编织成无数的耀眼光环。</p><p class="ql-block"> 从故乡田野中走出去的还有湖南广播电视学校分校任校长的李幸勃,湘雅医科大学博士生周国荣,长沙市电力公司工作的丁雅丽,长沙市邮电局任局长的夏志明,长沙市财政局工作的杨孟兰,望城区人民医院工作的余跃辉,望城区劳动局工作的唐淑纯,湘江新区莲花镇联校副校长何红亮等老乡,他们都是乡贤人才,他们的品德和才学,都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p><p class="ql-block"> 何老师组建的这个老乡群,已经坚持20多年了,聚会地点或许变换了无数次,但那份乡情的纽带却始终如一。他们暨是老乡,又是同学,因为大家在一个村里长大,有的还是一个屋场长大。童年的快乐时光,让他们记忆犹新。他们自豪地说:“我的家乡虽不繁华似锦,但它独有的宁静与美好,让我深深眷恋”。</p><p class="ql-block"> 在聚餐会上,大家谈笑风生,分享着各自这些年来的经历和变化,每当提起儿时的趣事或家乡的点点滴滴,每个人的眼中都会闪烁着光芒,这些美好的回忆,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让人倍感温馨和珍贵。</p><p class="ql-block"> 岁月虽然改变了我们的容颜,却改变不了我们那颗滚烫的心,我们依然保持着那份对生活的热爰。这次老乡聚会,让我们感受到那份深深的乡情,它如同一条纽带,将我们紧紧相连。</p><p class="ql-block"> 群主何老师对这个老乡群关爰有加,群里每次组织活动,他都亲自打电话通知到人,他身体力行,亲自开车接送老乡,群里老乡如有人住院治疗,他会组织大家前往医院慰问。这个老乡群,大家互帮互助,情同手足,这份深厚的情谊,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大家的心田。</p><p class="ql-block"> 老乡群,是漂泊在异乡的温馨港湾,每一句问候,每一声祝福,都如同春风拂面,让人心生暖意。</p><p class="ql-block">(木子日记)</p><p class="ql-block">一2025年4月13日</p> <p class="ql-block"> 4月13日,在外地工作的同乡,又相聚在望城区八曲河畔,原望城区党校校长何红专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免励大家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快乐生活,乡韵如酒,越品越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 老屋深处”有精神(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小一起长大,从老屋场走出去在外地工作的乡邻,昨日,大家相聚在一起,回忆起那挥之不去美好的童年生活。</p><p class="ql-block"> 老山屋场,过去称“老山雪”屋场,我上小学时,正堂屋大门上面“老山雪”三个大字依稀可见,后来有的邻居房屋扩建或搬迁,“老山雪”几个大字不见了,但乡亲们还是习惯称老山屋场。老山屋场留下了我太多的美好童年记忆,离开老家几十年了,但我始终觉得自己是在外飘泊的游子,虽然老屋场不在了,但那些故事还在,邻里乡亲还在。我人生的起点,点点滴滴汇成一幅幅画面,将我带回到几十年前的儿时记忆。</p><p class="ql-block"> 老屋场其实不算老,据老人回忆,老山屋是廖氏家族所建,从建成到消失,也不过三四十年光景。解放后,人民政府把廖氏屋场分给了无房子住的贫农,我们家也分给了三间房子。</p><p class="ql-block"> 随着老屋场的消失,它的记忆却是那样挥之不去,从我记事之日起,老屋场便是这个样子,土砖青瓦,两间正房加一间厨房,还有共用的小堂屋。小时候,我与邻居家的孩子在小堂屋打陀螺,踢毽子,玩纸板,滚铁环,玩得可高兴呢?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老屋经受了风雨侵袭的考验,墙上的青苔绿了又绿,它却是我记忆中最美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70年代,老屋场住的人口逐渐多了起来,儿女长大了,一家变成了几家。于是,一些邻居便想到了扩建新房搬迁出去,我家算是最早搬迁出去的,不过那时盖新房依然是土砖房,木材也很紧张,要建栋新房,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我父亲想尽一切办法,才在新址盖了七间土砖房。据邻居算了一下,目前老屋共有18户人家搬迁出去了,都住上了新房。</p><p class="ql-block"> 老屋虽老,依旧是我生命里永不褪色的记忆,记忆中的那座老屋陪伴了我的童年与少年时光。尽管许多乡亲们搬出去盖了楼房,乡亲们与我聊天时,还是怀念那兼容并济的老屋,多少年来,乡亲们居住在一起,养成了开放包容的秉性,更懂得珍惜当下,着眼未来。</p><p class="ql-block"> 不管走到哪里,老屋那种“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精神,永远定格在我心中。(木子日记)</p><p class="ql-block">一2025年4月14日</p> <p class="ql-block"> 笔者(右二)和一个屋场长大的乡邻在河畔院子合影留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