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文斌,图:网 络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们是渔民们在浩瀚海洋中与自然抗争、与命运搏击的生动写照。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虾峙南岙大队 17-18 号对网船上,聆听那个令人惊叹的“一网抲两船”的传奇故事。<br><br> 1974 年,那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年份。在虾峙南岙大队,渔民们凭借着勤劳与智慧,在茫茫大海中寻找着生活的希望。而我,有幸成为 17-18 号对网船上的一员,亲身参与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捕鱼之旅。 1974年4月22日,对于渔民来说,这更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节。 “外东洋”大黄鱼旺发的消息传来,如同一声号角,吹响了渔民们出海捕鱼的冲锋号。我们中午开船,朝着正东侧北的方向航行了一夜多时间。当太阳从海平面缓缓升起,将金色的光芒洒在海面上时,我们吃过早饭,鱼探仪中突然“画”出了令人惊喜的一幕:像香瓜子从海底里钻出来“生了根”的鱼群。经过仔细推测,我们确定这是一群密度足、面积大的罕见鱼群,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惊喜,也意味着一场丰收即将来临。<br><br> 船老大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双手紧紧握牢舵牙。他一边专注地观察着鱼探仪上不断变化的图像,一边思索着潮流的转向。多年的捕鱼经验让他深知,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鱼群较量的战斗。终于,在经过一番精准的判断后,他果断地命令下网。那一刻,全船的社员们都屏住了呼吸,紧张而期待地注视着渔网缓缓沉入海底。<br><br> 经过近一小时的拖捕,终于到了兜偎收网的时刻。然而,就在这一刻,船速明显减缓,排气管“突突突”地冒着黑烟,仿佛老牛拖车时吃力地叹着粗气。这些征候无一不在告诉我们,网内的鱼群数量庞大。顿时,全船的社员们都既兴奋又紧张,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兜偎后,待绞完钢绳,“鹅头”(渔网的顶头)拔着时,只见一百多米外的网口浮子旁,黄鱼开始乱跳乱窜,同时上纲片子里也夹来了黄鱼。这一幕,如同点燃了社员们心中的激情之火,大家高吼着:“哇!快拔呀!加油啊!”使出全身力气,加快了拔网的速度。快拔到网口时,袋内的鱼成群结队疯狂地向网外夺命逃窜,若不赶快将网口拔上,网中的鱼将会逃空。这时刻,社员个个如发怒的雄狮,使出浑身解数,与鱼群抢夺时间。大家用蹦啊、跳啊来表达心中的激动和兴奋,用吼啊、喊啊来发泄胸内的自豪和喜悦。这场景如同战场肉搏似的壮烈,那粗犷的吼声如同江河翻腾直泻似的咆哮。<br><br> 当网拔到一半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令人震撼的画面:四五十米长,二十多米宽的网里全是金灿灿、黄澄澄的中条黄鱼。这壮观的景象,让所有人都不禁惊叹大自然的慷慨馈赠。然而,在这喜悦的时刻,我们也深知,要将这些鱼平安地捕捞上船并非易事。平常做事谨慎、考虑周全的出网(捕捞长),连忙窜到舱内,捧来一碗老酒,用力泼向渔网中,喊着:“菩萨呵,请保佑阿拉顺利把这网鱼掏掏上呵!”是呀,网头过大,渔网被撑暴,抲到的鱼全都逃光,这样的事不是经常听到嘛。面对还没有进舱的大网头,确实人人都有点担忧。 身材像炸弹鱼,干活有点鲁莽的拔头片(渔船上职务船员),看到挤得结结实实像条金色长龙的渔网,就跃身跳到“鱼龙”上使劲地蹦踏起来。“哇!占勒石骨硬,踏也踏弗动。”他万分激动地高喊着。而长得像铁塔似的老大(船长),平时脸上挂着“严肃”二字,不善于言笑的他,今天手拉着挑网竹,嘴巴笑得象虾孱一样合不拢。仔细看他脸上,汗水伴着热泪在深深的皱纹里流淌着。这笑容,是丰收的喜悦,是对大自然的敬畏,更是对全体社员们共同努力 然而,收获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当我们将鱼装满船舱,囤出了睏人的桅后舱,两条船上可放鱼的地方全装了鱼,舱面上堆得如小山一样时,我们却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袋中还有大量黄鱼,而当时气象预报十二小时后有大风。为了确保安全,我们只能将袋中的黄鱼放归大海。那一网黄鱼,光我们偎网船就卖出一千二百多担(一担 100 斤,十二万多斤),估计这一网有二千多担。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对于我们渔民来说,更重要的是平安归来。<br><br> 常年在海洋生产的渔民都知道,在茫茫的外东洋将满船的鱼货平安地运到家,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事。遥远的航程,要经受船体的抗风能力,持久运转的机器功力和途中风浪变幻的风险考验。经过一昼夜航行,午后,当嵊山的影子隐约出现在海天之间时,我们却迎来了更加严峻的考验。海水泛浑,海面毛燥不少,船将到鳗嘴头外,在夕阳的返光中,嵊山岛上空片片乌云如脱缰的黑马,朝东疾奔而来。瞬间,恶浪乘着狂风一排高过一排,船体剧烈摇晃,机器也发出轰轰的异声。熬红了眼的老大,发出犀利的目光,亲自撑着舵。他频频抬头察天,不断地回头张望船龄长马力小的偎船。然后严肃地吩咐:“各人守住岗位,如果情况不对,就把舱面的鱼全部卸掉。”这一分一刻,每个人的心弦都被扣到了极限,短短的几海里航程,却斗风搏浪,惊心动魄了几个小时。 终于,在全体社员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平安抵达了嵊山锚地。鲜船兄弟们开亮华灯,敲起面盆,挥舞着双手向我们祝贺。“一网掏两傤,快快拢洋来。”这句老话头,如同一首赞歌,在渔民们之间流传至今。它不仅歌颂了那一次惊人的收获,更歌颂了渔民们在面对大自然的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勇气、智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那次外洋黄鱼捕捞作业中,南岙大队的十三对渔船收获颇丰。捕捞成果有高有低,高产的渔船捕获了一千多担黄鱼,低产的也有二三百担。最终,无论是总产量还是总产值,都创造了历史最佳成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br> 在这一年的浙普渔221 - 17号和18号渔船表现格外亮眼,荣获年度“万担红旗”的荣誉称号。在分配收益时,本单位渔船的社员们凭借超产获得了丰厚的奖金。当时渔民工资实行工分制,每10分为1级 ,平均每级获得超产奖金125元,在全队各单位中排名第二,成绩十分突出。 如今,大黄鱼已变得稀少,而那个“一网抲两船”的故事,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镶嵌在虾峙南岙渔民们的心中。它让我们铭记,渔民们在大海中拼搏的日子,是充满艰辛与挑战的,但也是充满希望与奇迹的。我们期待着东海有一天能再次出现这样的奇迹,更期待着渔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注:作者蒋文斌,作为虾峙南岙的老渔民,他用质朴的文字,为我们还原了那个激动人心的场景,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片浩瀚的大海之上,与渔民们一同经历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捕鱼之旅。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渔民,在大海的怀抱中,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