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山园艺场是我们的知青岁月

坚持真理

<p class="ql-block">  1975年4月,我们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伟大号召,通过新化县政府的组织安排,我们来了新化县维山公社,成为维山园艺场的下乡知识青年,开启了我们的知青生涯。</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70年代,我们是县城吃国家粮的孩子,高中毕业后既没有升学,又没有安排工作,属于城市里的知识青年。为了解决我们无所事事的问题,政府首先安排我们到农村去锻炼成长。我们下放到乡村人民公社,成为下乡知识青年。</p><p class="ql-block"> 当时,政府对城市里的每一个青年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安排,要么推荐去继续深造,要么应征入伍,要么去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工作,要么去街道的服务行业工作,比如当营业员,服务员。当然也会安排到政府部门及银行医院学校去工作。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工作岗位,当时是由政府统一分配,发放固定工资的。象现在的公务员教师医生拿政府工资。有工作就称为有豆腐票有铁饭碗。</p><p class="ql-block"> 但是,出现了人多岗位少的问题,我们这些没有工作岗位的城市知识青年,也称为待业青年,政府为我们的工作安排有点头痛。于是,选择了一个缓冲的办法,安排知识青年到乡村去一边锻炼成长,一边等待招工招干。因此,后来也把下乡年份计算工龄。</p><p class="ql-block"> 这样,刚刚高中毕业的我们下放到了维山园艺场。我们是曾伟胜、彭红艳、蒋润秋、晏曼玲、龙潜、刘春龙……等25人。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通过招工招干升学当兵及返城等途径先后离开了维山园艺场。</p><p class="ql-block"> 50年过去了,我们已花甲重开,步入老年。在50年的光辉历程中,我们有成长,有成熟,有进步,有成功,有表扬,有奖励,有掌声,有鲜花。当然也有风风雨雨,也有惊涛骇浪,有惊喜,也有无奈。所有这些,成就了今天的我们。我们已经站到了人生的巅峰,成了一个个贏家。</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维山园艺场走出后,各奔东西,在天南地北打拼,创造了自己的一片天。到今天,都拥有了自己的事业,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完美了自己的家庭。这一切的得到,除了要感谢我们各自的个体外,还要感谢帮助我们成长,历练我们意志的这块神奇的土地——维山园艺场。</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我们人生走进社会的起点,开始离开父母呵护的岁月。那些日子我们最难忘,我们不是有意去记忆,还是印象深刻,有一个铭记心间的烙印。那些日子磨砺了我们的意识,使之更加坚强;培育了我们的品质,使之更加优秀。我们之所以难忘,是我们有了这宝贵的经历后,困难吓不倒我们,重担压不倒我们。我们能够轻轻松松的面对一切问题,解决一切困难。</p><p class="ql-block"> 我们到了怀旧的年龄,需要在这片忘不掉的土地上寻找知青岁月里的精彩和集体生活中互相关怀备至的战友之情。</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们在群主曾伟胜等战友的召集组织下,于2025年4月12日上午来到了当年战天斗地的维山园艺场,启动了寻根之旅。</p><p class="ql-block"> 来到维山园艺场,我们好像来到了第二故乡,心潮澎湃,思潮滚滚,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山还是那样的山,雄伟壮观,特别亲切,曾经给了我们思想,给了我们力量和勇气;水还是那样的水,甜美而柔润,如乳汁一般,无法抹去存在心间的记忆。我们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几年,今天,战友们重新踏上这块土地,往事一幕幕展现在眼前。我们从城市来到农村,从父母身边来到非亲非故的乡亲家里,初来乍到,多少有点失落感。好在维山的干部群众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及时给我们亲人般的温暖。吃饭睡觉一一安顿下来后,让我们这群毛头小伙腼腆Y头感受到了父母之外的亲切。当时知青点设施还不完备,我们有很多人还得寄宿在老乡家里,成了老乡家中的新人员,获得了老乡无微不至的关怀。</p><p class="ql-block"> 在知青岁月里,维山的干部手把手地教育我们作人,如何处理战友之间的关系,如何适应集体生活,怎样学习,怎样进步。维山的乡亲们手把手地教我们农业生产技术,如何种菜,种植,养殖,怎样煮饭炒菜。在这亲妮的氛围里,我们的心像春日的阳光开朗,我们的脸如怒放的山花鲜艳。</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出维山园艺场40多年还把这里当成我们依恋的故乡,除了我们知道感恩外,还有我们与维山的山水,与维山的父老乡亲有依依不舍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这次我们来到维山,走访了我们当年住家的乡亲,看望了当年提携我们的老支书,老支书95岁,他老人家还能与我们聊起当年的点点滴滴,那清晰的场景让我们热泪盈眶,感慨良多。此外,我们拜访了百岁老人,从她老人家那里得到了长寿的密诀。</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了当年是两层楼房的知青点,自我们全部离开以后,知青点基本上弃用了。没有管理维修,第二层早已倒塌,只剩下第一层,显得破败不堪,这让我们自然留有伤感。但是我们清楚的记得谁与谁住哪间,谁与谁是邻居。当年我帮你,你帮我的场面也一一浮现在眼前。此刻,要说不留恋是假的,因为这里有我们的青葱岁月,这里有我们的情窦初开,这里还有我们忘不了的欢笑与泪水。</p><p class="ql-block"> 再见了,我们的知青点,我们的维山园艺场!再见了,我们的维山父老乡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于2025年4月1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