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勤余织造厂于1966年内迁至福建南平市,是福建省小三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迁厂体现了特殊历史时期国家对工业布局的战略调整,将沿海地区的工业企业向内陆山区转移,以增强战略纵深和战备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南平针织厂的建立为闽北山区带来了工业化机遇,推动了南平市经济发展,改善了山区经济结构,促进了当地的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为全市乃至全省的针纺工业基础奠定了重要基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建设,向闽地输入了一大批技术管理人才,形成了上海支闽小三线建设精神。南平针织厂仅是特殊时期沪闽两地协作的一个缩影,内迁入闽后却深深地直接影响了南针厂三代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0px;">—题记</b></p> 一、创建南平针织厂 <p class="ql-block">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支援福建“小三线”地区的工业基地建设,上海市针织内衣业的“新科状元”,全国纺织业红旗单位——上海勤余织造厂于1966年9月整体内迁到闽北山区,更名为福建省南平针织厂。当年5月南平厂房破土动工,到9月开始上海拆卸设备,生产设备分批装运到南平,均标有迁厂保密代号“607”且由专人押运。全厂仅用80天时间就完成了千里迁厂任务。</p> <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早在1966年初就被厂里派到南平筹建处工作。当年10月搬家迁厂时,都没有回上海一趟来接家人去南平,一切听从组织的安排。全家人于1966年10月13日注销上海户口,迁往福建省南平市。我母亲一个目不识丁的家庭妇女带着年幼无知的我们四兄妹,于10月30日上午含泪告别故土上海,举家跟随厂里众职工家属一起在上海火车站,搭上同一列绿皮车一路南下,徐徐驶向千里之外的福建前线。</p> <p class="ql-block">根据上级对备战防空的要求,工厂按照“靠山、分散、村落化、民房化和园林化”的要求施工,除漂染车间采用钢筋混凝土建筑,其他车间厂房为单层砖木结构建筑,充分利用了原建溪水电站遗留下的旧房设施仅修旧翻新而已。厂房由省八公司(现省二建公司)承建,于1966年5月破土动工,到10月底工程竣工,共完成土建投资80多万元,新建面积6695平方米、修建面积24600平方米,国家为迁厂建厂投资100多万元。织造车间、机修车间、棉纱仓库,漂染车间、锅炉房、水泵房,成衣车间、成品仓库及厂部、食堂等,分散建在安丰溪(大沟)两边的山脚下。能把锅炉大烟囱建成沿山体而上的“斜烟囱”,真可谓是那个时代的大大“创新”奇葩。据说当年叶飞将军的直升飞机曾在安丰桥大沟上空盘旋,视察南针厂评价“工程符合战备要求”。</p><p class="ql-block">上海工人的到来,给闭塞的闽北山区带来了新的生机,南平的纺织业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p> 二、南针人对国家的贡献 <p class="ql-block">“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1966年9月23日至10月30日,全厂职工666人连同家属子女共2000余人,挥别了大上海、告别了众亲友,分批举家搬迁到生疏荒凉的闽北山区,在安丰大沟里安营扎寨,开始艰苦创建南平针织厂。初到南平安丰大沟,面对冷清的山沟,简陋的工棚,路不平、灯不明,四周杂草丛生,上下班无厂车接送,公交车半小时才一趟,职工们经常是靠步行走路上下班的。艰苦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的巨大反差,对刚刚离开上海大都市的人们来讲无疑是一个种严峻的考验。</p> <p class="ql-block">为了使迁厂后生产能早日投产运行,全厂干部职工稍事安顿后就马上投入到紧张的设备安装和开工前的准备工作。“苦干快干,早投产、早创益”,全厂上下齐心协力大干一百天,不分昼夜地拼命苦干,争分夺秒抢安装机器设备,常常连饭都顾不上吃,有的工人干脆把铺盖搬到了车间里,有时连续三四天没睡觉通宵达旦干活。机器设备经过工人师傅们精心安装调试,南针厂于1966年11月25日顺利投产,迁厂当年创产值65万元。生产的“东风”牌棉毛衫裤、针织内衣等产品,填补了闽北地区纺织业的空白。其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实行计划供应,从上海市调拨。南平二级站针织品仓库就建在南针厂区旁。</p> <p class="ql-block">1967年,全厂完成产值490万元,创利润83万元,上交税金25万元。两年后,利润和税金分别达到158万元和34万元。当时南平市的许多小厂、省部属工厂几乎都“停产闹革命”,武斗不断,南针厂坚持“抓革命促生产”,每天仍上班坚守生产岗位,厂里机器照常运转,在“文革”中从没有停产过一天。即便社会上武斗,车辆不准上路,工人们就走小路翻山越岭赶去厂里上班。从1966年迁厂至1970年的四年间,南针厂为国家共创税利570多万元,等于除养活全厂2000余名职工家属外,又创造出三个新的南针厂。连南平市政府人员的工资全靠南针厂的效益来提供,为当时极为困难的南平地区财政收入作出了重大贡献。那些年头,市属机关事业单位得幸能领到薪水,一大半都要谢谢南针厂的工人师傅们了。</p> 三、黄垱家属生活区 <p class="ql-block">在那个非常年代,遵照上级“先生产后生活”的指示,少数单身职工住在大沟厂区两幢简易平房和安丰桥头的木板房里,有点看家护厂的意思。双职工家属都暂居住在离厂区5公里外的黄墩(黄垱),即闽江水电局所留下的十几栋两层简易工房内。南针厂黄垱生活区的房子,为土木结构,墙壁是中空的,两面薄板条内抹黄泥拌稻草外涂白石灰;底层水泥地,二层杉木地板,房屋虽经过修旧翻新,但走在旧木楼梯木地板上,脚下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每栋工房前建有一排简易厨房,门前一条水泥小道,一座公共贮水池。整个生活区的房子,不是座落在山边溪沟旁,就是建在小山坡上,四周都是杂草。每天开门见山,上下爬坡,一条斜坡水泥路从生活区中穿过,直达黄垱口公路。大家稍安顿后就在房前屋后忙着挖草平整,职工们还要到厂区里清除杂草,整整忙碌了一个星期时间。随着火车滚滚一路扑面而去的群山峻岭,大伙惊讶的兴奋劲慢慢地消失了,从此这里就成了南针人的新家。</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群生长在上海的孩子,突然间跟随父母迁厂千里迢迢来到闽北山区,初来乍到,朦胧朦懂,感觉黄垱的一切既陌生又新鲜。这个山坡现在叫“黄墩岭”。在新住地,大家很快相互熟悉,认识了新邻居,结识了新伙伴。从此以后,南针子弟有缘相遇走到一起了。</p> <p class="ql-block">原黄垱生活区后面的大山,是我们当年砍柴的地方,南针子弟至今仍念念不忘。上山近的叫近山,走四五里山路的山叫远山,听到深山里有怪叫声,像是老虎怒吼声,就管它叫老虎山。其实这一带的大小山同属莲花山山脉,它就叫莲花山。穿过小作自然村农民房旁的小路,就可进入山里头了。大城市里孩子初见到大山,万般惊喜。上山砍担柴回来可作烧饭柴,十分好玩又很有成就感。当年学校“停课闹革命”,学生到山里去了,大家乐此不疲,甘当小樵夫。第一次进山,拿把菜刀就上山砍柴去,是不是很好玩很好笑有趣吧。</p> <p class="ql-block">在黄垱生活区居住四年后,我们又进行迁厂南平后的第二次搬家,全部搬入安丰桥大沟内新的生活区,住进了砖木结构的旧平房。从1966年到1970年,南针黄垱生活区实际仅存四年,就是这短短的四年,却给我们南针子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年过半百乃至年满七旬的人,每每在一起话说当年往事,迁厂初到黄垱时的情景,总是挥之不去,总会津津乐道,成为一个永远扯不完的话题。我想,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三观”,是在那个时期逐渐形成的,我们有共同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当年,迁厂的职工和家属子女共有2000多人。市里在黄垱生活区的小山上设立了一所子弟学校,有小学、中学。全国工业学大庆,工人子弟当然也要学大庆,故名“大庆学校”了。当南针子弟全部转到新建的南纺子弟学校(对外称南平市第四中学)上学后,大庆学校从此就销声匿迹了。后在黄垱老校址上改建了南平市第六中学,建在后面山坡上,与环城路相通。六中后又迁至水东马站,此处又变成南平第四中学,真可谓是命运多舛,一波三折。后来四中又搬到市区进步路,四中搬走后又改建技工学校,技校后又迁往别处合并。现为南平市教育服装总厂,生产中小学生校服。</p> 四、筹建南平纺织厂 <p class="ql-block">1970年10月,福建省革委会在筹建南平纺织厂(以下简称南纺)同时,将南针厂并入南纺厂,降格为生产车间,产品不变。南针人不讲条件,不计较得失,用多年积累的技术力量和管理经验,又肩负起老厂带新厂,老厂养新厂的重任。并厂后,增加职工人数和生产班次,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默默地为振兴福建省纺织工业而奉献着。</p><p class="ql-block">在南针厂的基础上,南平市相继成立了南平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针织厂。同时南针厂还抽调出一批又一批技术骨干力量,到省内沿海城市帮助扶持兴建了一个又一个针织厂,他们如同一颗颗种子在八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p> <p class="ql-block">南纺建厂时的机器设备在国内纺织企业中算是先进的,据说是原援建柬埔寨纺织厂的,后因柬国政变动乱,滞留国内的一批出口设备。大批“文革”中下放闽北山区的老干部,纷纷被“解放”分配到南纺厂。一时间厂里省厅、处级的领导干部多如牛毛,还有不少部队师团级的军转干部,所以就有了“将军楼”、“厂长楼”、“科长楼”之说。当时戏称单身女工宿舍区叫“三八沟”,母子宿舍区叫“步步高”,男工宿舍区叫“夹皮沟”等。</p> <p class="ql-block">南纺建厂时,招收了大批闽北各地的上山下乡知青进厂,新工人中福州知青居多。每到傍晚黄昏时,年轻漂亮的纺织姑娘便三三两两、三五成群散步,徜徉在夕阳余晖下建溪河畔附近的公路旁,成了安丰桥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当中有许多文体骨干,充满青春活力,给南纺厂带来了朝气蓬勃的新气象。厂里专门成立了青年篮球队、业余文艺宣传队、萌芽诗歌社、青工理论学习小组、新闻报道组等青年社团,丰富活跃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了青工们的精神需求。</p> <p class="ql-block">有一年厂里还特邀请福建省著名诗人蔡其矫老师,来厂为青工诗歌爱好者讲座授课。厂团委、宣传科创办青工诗歌刊物,辅导写诗创作,组织诗歌朗诵会。青工自发组织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广泛开展车间新闻报道,进行宣传墙报评比活动等等。当年从南纺厂工人中走出去的有好几位文人作家与学者。特别是南纺厂文艺宣传队人才济济,队员能歌善舞,吹拉弹唱皆在行,还自创自演。每逢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都在厂礼堂为全厂职工家属表演节目,还到南平各兄弟单位进行慰问演出,还参加全市职工文艺活动会演,在地区厂矿企业单位中颇有名气。</p> <p class="ql-block">我是下乡插队三年多后,1976年初被招工进南纺,在针织大车间成衣车间当印花调色工,跟着赵师傅学制版、配色、调浆。班组里全都是上海老阿姨及福州老知青,数我年纪最小。我父亲是位老工人,迁厂南平时五十多岁了,是党龄比我年龄还长的老党员。我进厂工作四年后,也成为一名党员,在南纺分厂时入的党,算是分厂后南针第一批入党的新工人。</p> <p class="ql-block">南纺每年都有举办元宵灯展传统,已连续坚持了28年,全厂职工家属欢度新春共庆佳节。据我所知,起初是山区企业春节娱乐活动少而单调,厂工会组织发动各车间职工动手自制各色彩灯展出,供厂内职工家属观灯欣赏闹元宵,以丰富春节期间职工文化生活。后来逐渐演变成每年元宵灯会传统,充分展示了南纺企业文化多样性和职工们的聪明才智与创造精神。现在每年的南纺元宵灯会,竟然成为南平市民与游人期待的节日赏灯好去处、好景点,成为传统节日盛会的保留节目。</p> <p class="ql-block">到了1980年,在南纺厂上马10年形成规模后,上级部门决定重新恢复南针厂建制,又从南纺厂分厂出来,成立南平针织总厂,为南平针织业发展进行新的擘画。从20世纪80年代起,南针总厂全面落实“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根据纺织市场规律,全面调整产品结构“五个转向”的经营决策,从而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成为福建省最大的针织企业,进入全省百强企业、全国纺织工业先进企业的行列。“武夷山”牌针织品为福建省唯一获得国家质量银质奖。</p> <p class="ql-block">1984年,南针总厂与中行福州信托咨询公司、福建省纺织工业公司、香港海山行联合投资1200万元,组建福建省康幸针织有限公司。当年创汇800多万美元,是全省轻工企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一个企业。1988年,南针总厂又联合省内外20多个企业单位,组建了全省针织行业首家企业集团——福建华盛针织工贸集团公司。</p> 五、南针之痛 <p class="ql-block">2002年10月,一个多事之秋。从上海内迁南平36年之后,南针厂大门关闭,工厂停摆了。当我在外地得知南针被破产了,很是震惊!一个偌大的工厂竟沦落到如此境地。</p><p class="ql-block">据说那天,区经委来厂召开中层干部会,有人指责厂领导管理无能,乱象丛生,致使发生车队因厂里拖欠运输费而擅自将棉纱原料拉走的荒唐事。干部们在会上争吵了起来,引得不少职工跑到办公楼围观,大家议论纷纷。厂领导躲进办公室而不敢面对群众,失控的情绪在厂里散开,最终演变一群工人用电焊把厂大门封死,锅炉也不再供气的过激举动。此导火索竟引发南针厂走上了停产、破产的不归路。</p> <p class="ql-block">南针厂散去了,工人们只好自谋职业,外出打工。重操旧业,办起小针织厂创业。一时间南平冒出大大小小几十上百家针织厂,有的厂发展势头好像还不错,生产颇具规模。</p> <p class="ql-block">想当初,计划经济年代南针厂红火时,厂里许多干部被抽调到外单位、上级部门委以重任。往日南平地市、省直机关的一些领导干部,有的曾经在南针南纺工作过。后来,厂里的干部多半是工人出身,有的还是劳模。好工人当领导,不一定是合格的,但许多工人出身领导是熟悉业务的。听说外面调进的厂领导一任换一任,走马灯似的不懂业务瞎折腾。领导班子出问题,队伍乱了,人心不齐,不思进取,产品多积压,货款成“呆帐”,甚至有业务员收客户的货款,卷款跑路而不予追究的。最要命的是南针老一代艰苦创业、爱厂如家的企业精神没有承继,厂里人才流失,队伍涣散,无以为继,积重难返。那年,南针的“天鹅绒和丝光棉”技改项目,已报纺织部审批通过,数千万的技改款项下拨到省厅,就因时任厂长患病住院,无落实,好端端的一个重大技改项目就这么“黄”了。</p> <p class="ql-block">接着老南针的大门被拆,旧厂区的织造车间、漂染车间、职工食堂连总部大楼等资产土地,被南纺厂一一征用。厂子日渐衰退,如病入膏肓。生活区的平房多年失修,破败不堪。2003年6月12日,南平新南针有限公司挂牌成立,系南纺公司的子公司。</p> 六、南纺之殇 <p class="ql-block">2010年6月18日上午11时,受持续特大暴雨影响,南纺厂遭遇建厂40年以来南平史上最大山洪袭击。汹涌的山洪卷着泥石冲毁桥梁,漫过长达三公里的厂区道路,势不可挡地涌进生产车间、仓库,生产原材料、在制品、成品等物资被洪水卷走淹埋,生产线机器设备全被浸泡在1米多深的黄泥浆里,整个厂区停水停电。滚滚而下的泥石流将公交车冲入溪里,350公斤重的棉包在洪水中像片片树叶一般被冲卷走;山上石头纷纷滚落下来,落石最大的有1立方米大;河道被乱石杂物堵塞漫堤成堰塞湖,上千名生产工人受困在车间无法动弹,建溪学校、幼儿园有近1500名师生儿童被困教室里;生活区有幢七层职工宿舍楼被塌方压斜成危楼,幸好没有发生倒塌;厂区内倾刻间成了洪湖泥泽、水乡泽国,洪水最高水位达4.5米,淤泥堆积深的地方竟有3米。顿时南纺告急!数千人员被困!被山洪冲毁损失达数亿元!</p> <p class="ql-block">南纺厂灾情惊动了省市领导,南平武警支队官兵迅速赶赴安丰桥南纺洪灾区展开施救,南纺厂各级干部在第一时间内组织员工群众进行自救,疏散转移受困人员撤离危险地带,有一个分厂200多员工被围困一天一夜,于次日上午才从车间的后山绕道安全撤出,所幸全厂无人员伤亡。当日午夜时分,泛滥的洪水逐渐退去。南平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在第一时间亲临一线指挥与协调救援。在洪灾后的第二天起,福建省委书记、省长等省领导先后深入到南纺察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和救灾官兵,指导救灾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省国资委系统领导带队工作组进驻南纺厂,指挥部署一线救灾与重建工作。据灾后统计,共投入抢险人员580人,调集上百台挖掘机、装载机、自卸车、发电机、泥浆泵等大型机械设备及大量的救灾工具和物资,组织4000多人次连续奋战6天进行清淤,共清除淤泥杂物10多万立方,运输6000多吨垃圾,清理场地道路3000多平方米,并进行灾后卫生防疫消毒,为生产自救、重建南纺厂创造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我曾在南纺、南针工作过20年,后来离开了20年。这段经历是我的成长经历,跟着往日唤爷叔、阿姨的上海工人师傅们当学徒,去掉青涩、更加成熟,是我生涯中工作热情与精力充沛的最佳时期。尽管南针厂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南针老职工们的创业与奉献精神永垂不朽!南针职工及家属当年被动员“支援福建、支持内地”小三线建设,扎根闽北山区创业的无私付出是巨大的!他们为了南针、南纺、南平,在大山沟里艰苦奋斗一辈子,默默无闻地“献了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褔建南平市应当永远记得他们,后人也不要忘记过去的南平针织厂!</p> 后 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本文收录于《跨越山海: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建设资料整理与研究》“回忆篇”之二,刘盼红、高红霞编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25年3月出版发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刘盼红,历史学博士,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高红霞,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此文献给我的南针厂、南纺厂朋友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感谢刘盼红、高红霞老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纪念南平针织厂入闽建厂六十周年!</b></p> <p class="ql-block">又及:本文来源于<a href="https://www.meipian.cn/50318b7n"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南针南纺之往事——闽北小三线建设散记</a>,经编著者删改收录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