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烂漫时节自驾长征路(三)

有点水

<b>《绝处逢生●金沙江~大渡河》<br>D9<br>迅疾过乌蒙<br>出贵州 进入云南</b> 3月31日,从昨晚休息的六盘水水城,一路高速382公里,冲出乌蒙山区,途经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到达云南禄劝的凤家古镇住下。禄劝,为彝族苗族自治县,古称“洪农碌券”,意为罗婆部族统治下的平民百姓之地。后嫌“夷名不雅训”改碌券为禄劝。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禄劝凤家古镇</h5> <b>D10<br>巧渡金沙江<br>杉乐村 将军树</b> 4月1日,在G245国道是行驶100公里,到达杉乐村。杉乐村,属禄劝皎平渡镇管辖,海拔2350米,是通往皎平渡渡口的必经之地。村子正中央的村委会路边,生长着一株300多年杉乐树,枝干虬曲苍劲,在此拔地倚天,气势非凡。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杉乐村-将军树</h5> 1935年5月初,中央红军军委纵队奔赴皎平渡,途经杉乐村时,毛主席和朱总司令曾在这棵树下休息,并将战马绳拴于此树。后来,当地群众为纪念这段历史,将此树称为“将军树”。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杉乐村“红军过杉乐纪念碑”</h5> <b>皎平渡</b> 汽车在弯弯山路上急速回旋下降,直线距离11公里,公路走了29公里,海拔快速下降了1460米,让我们一路耳鸣了好几次。跨过皎平渡大桥,我们进入了四川地界。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皎平渡路牌</h5> 金沙江穿行于川滇边界的深山峡谷间,水流湍急,地势险要,是川、滇两省天然的分界线。镶嵌在金沙江大峡谷中的皎平渡口,在清代晚期便已成为渡口,时称“搅平渡”。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皎平渡渡口俯瞰</h5> 1935年5月3日,临危受命的刘伯承,率领干部团先遣队部队化装中央军,智取了皎平渡两岸渡口。然后凭借缴获、搜寻和修复的7条小船,在37名船工的帮助下,7天7夜人歇船不停,将3万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胜利甩掉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皎平渡口也因此名扬天下,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的圣地。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皎平渡四川岸边的山洞</h5> 我们过桥左转就来到“皎平渡纪念碑广场”。广场路边的山崖上,是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指挥红军渡江的巨幅壁画浮雕。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皎平渡渡江大型浮雕</h5> 广场上矗立着聂荣臻元帅题字的“红军巧渡金沙江纪念碑”,题写碑铭“红军巧渡金沙江”,碑体背面绘有长征线路图以及象征山水的云纹,顶端成利刃状,象征人民军队无坚不摧的战斗力。背后的山体上,是毛主席《长征》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皎平渡红军巧渡金沙江纪念碑</h5> 我们接着驾车,穿过中武山隧道,来到皎平渡山洞遗址。1935年5月6日,毛主席、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渡江后,就在这中武的11个山洞中指挥红军渡江,其中最靠西的山洞,是毛主席住过的。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皎平渡-周恩来朱德指挥红军渡江曾住过的山洞</h5> 今天,即使这些山洞是复制的,但在标识为毛主席住过的山洞里,小土台和洞顶、洞壁上,甚至地面依然全是密密麻麻布满着香烟,洞内有很浓的烟味。这些都是过来参观的群众自发地供奉给毛主席的。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皎平渡毛主席曾住过的山洞</h5> 90年后的皎平渡,因下游的乌东德水电站蓄水,金沙江收敛起过去的狂躁与喧嚣,昔日湍急的江面显得特别平静。当年的渡口和山洞,都已静默于170多米的水下了,而当年红军编演嘲讽中央军追到金沙江边只捡到几双破草鞋的小话剧《破草鞋》却流传下来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皎平渡长征驿站</h5> 在直线距离1.5公里的陡峭山崖上,走了13公里曲折回旋的盘山道,我们差点错过了“皎平渡观景台”。原在老路旁的休息长廊上,著有“长征驿站”四个字,旁边一块突出的巨石上,刻着“毛公山观景台”几个红色大字。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皎平渡毛公山观景台</h5> 金沙江上游3公里处的云南岸边,起伏的山脊神似仰卧的毛主席头像,当地人民将其誉为“毛公山”,以此缅怀毛主席和红军将士的丰功伟绩。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皎平渡毛公山</h5> <b>出云南 再进四川<br>会理古城</b> 在G245国道行驶65公里,我们进入了会理古城。会理,今名取自“川原并会、政平颂理”之意。是始建于明初的卫城,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驿站。本想着逛逛古城的夜景街道,没想到正碰上古城在大规模维修,钟鼓楼南西北街都被围栏挡板圈起施工,只好遗憾地取消计划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会理铁厂村红军标语雕塑</h5> <b>D11<br>会理会议</b> 4月2日早上,我们开车行驶10公里,来铁厂村参观“会理会议纪念地”。1935年5月12日,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中共中央在会理的铁厂召开了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即史称的“会理会议”,此次政治局扩大会议是遵义会议斗争的延续。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会理会议纪念碑</h5> 遵义会议后,重新登上战争指挥舞台的毛主席意识到,经过之前的一系列作战及长途跋涉,加上伤亡、战损及疲劳引起的士气低落,已使整个部队的战斗力严重下降!因此为了保全革命力量,毛主席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作战,避免无谓牺牲,为了调动敌人,不得不绕圈子迂回前进。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会理会议草棚会议室</h5> 然而,毛泽东的指挥不仅将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耍得团团乱转地来回奔走,也使得红军上上下下对毛主席一味只走路不打仗不理解,产生严重的怀疑和不满。本来博古、李德、凯丰等人就对遵义会议的结果不服气,事情又发展到林彪公开给“三人团”写信质疑“走弓背路”,要求更换军事领导。这就是毛主席建议张闻天召开会理会议的背景。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会理会议遗址</h5> 会理会议是一次思想斗争和统一认识的会议,对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对巩固遵义会议的成果,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此,中央领导同志和军事将领们,均已开始信服并主动听从毛主席的领导,紧密与毛主席团结一心,胜利到达陕甘宁根据地结束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会理会议陈列馆外景</h5> 会理城东郊铁厂村仙女湖畔的小山岗上,苍松翠柏、山林茂密、十分幽静,会理会议的草棚子就搭建在这里。我们将车停在小山岗下面,先步上高高的台阶,参观会理会议遗址。然后下山参观陈列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会理会议陈列馆内雕塑</h5> <b>西昌卫星发射中心</b> 兴高采烈地奔驰209公里,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这里是位于大凉山峡谷腹地的冕宁县泽远乡封家湾,是亚洲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具有大功能发射航天器基地能力的卫星发射基地。也许是运气不好,“暂停开放”,让我们又吃了一个闭门羹。景区门前不让拍照,我们只好回走,找一个地方用长焦镜头远远地拍了张照片。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远眺</h5> <b>彝海</b> 我们调整计划,直奔95公里外的彝海景区。却因收费站出口标识不清,让我们多走了40公里,跑到孟获收费站才调头回来,在大风中到达冕宁的彝海沐栖酒店。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彝海沐栖酒店民族团结楼</h5> 1935年5月,红军长征在冕宁县城公开张贴朱德总司令亲自撰写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第一次提出了“万里长征”一词。从此,“万里长征”一词从冕宁传遍凉山,传遍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彝海岸边</h5> 彝海,又称鱼海,当地彝民叫苏品。彝海位于冕宁县城以北40公里彝海镇的羊坪山上,是海拔2280米的高山淡水湖泊。彝海的水清澈见底,海子四周古木参天,芳草盖地,杜鹃花、丁香花、山茶花争奇斗艳。湖中成群结队的野鸭飞扑鸣叫,凫游戏水。信步海边,犹如融进水墨画的笔峰墨迹之中,令人遐思万千,心旷神怡。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美丽的彝海</h5> <b>D12<br>彝海结盟</b> 1935年5月,中央红军虽然渡过金沙江,暂时甩开了追剿的国民党军,但要想跳出敌人重兵的围剿,必须尽快渡过天险大渡河。而当时中央红军去大渡河,中间隔着大凉山地区,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大路,翻越小相岭,经越西县城到大树堡渡过大渡河;二是小路,穿过冕宁西北的彝族区到达大渡河边的安顺场。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彝海结盟纪念馆</h5> 毛主席看破了蒋介石的如意算盘,为了避开强敌尽早过河,决定走小路。但由于彝族长期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歧视和欺压,与汉族隔阂很深,彝民对汉人充满猜忌、敌视。彝族区的小路被汉人视为“畏途”,汉人军队要想通过彝区非常困难。72年前石达开过彝区,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与彝人的关系,在彝区被清军和彝人一起剿灭的。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彝海结盟处-当年刘伯承与小叶丹、中间人坐过的三块结盟石</h5> 对中国历史十分熟悉、又更能善于从历史上吸取智慧和教训的毛主席,要求红军先遣队必须严格执行党规定的民族政策,还特别强调:先遣队的任务,不是去打仗,而是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要用政策的感召力与彝族同胞得到友好。红军先遣队进入彝海地区,虽然不时受到彝民的袭扰,但严格执行了党的民族纪律,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绝不向受苦受难的彝族同胞开枪,彝族首领小叶丹深受感动。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彝海-送别红军景墙</h5> 1935年5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先遣部队刘伯承司令、聂荣臻政委与彝族果基家首领小约达(小叶丹)在彝海边相见,并按照彝族习俗,以水代酒,歃血为盟,结为异姓兄弟,史称“彝海结盟”。红军后续部队也沿着“彝海结盟”这条友谊之路,胜利地通过了敌人认为无法通过的彝区,迅速抢渡大渡河,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彝海结盟纪念碑</h5> 4月3日早上,我们先到“结盟取水点”游览彝海,再到广场瞻仰“彝海结盟纪念碑”,然后步上台阶进入“彝海结盟纪念馆”参观,最后到“结盟处”的三块青石留影。闻名于世的“彝海结盟”传奇,是红军正确执行党的民族团结政策的光辉典范,充分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胜利,它给奇迹般的长征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红军长征途中的十件传奇大事之一。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彝海结盟取水点</h5> <b>安顺场</b> 行车59公里,经中国基建奇迹的“拖乌山双螺旋隧道”,到达安顺场,海拔下降了1400米。安顺场,原名“紫打地”,藏语意为“适合种蔬菜的地方”。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因寡老崖山崩,松林河暴涨,紫打地被洪水冲毁。择址重建后,取“山镇久安、河流顺轨”中“安顺”两字,定名为安顺场。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h5> <b>强渡大渡河</b> 大渡河,古称涐江,又名泸水,水流湍急,波涛澎湃。两岸之间,只有小渡口和铁索桥以通两岸天堑,乃天生地狱,被称为天险之区。位于大渡河中游南岸的安顺场,两岸群山险峻,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历来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安顺场-红军渡纪念碑</h5> 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在安顺场遭清军围追堵截而全军覆没;72年后的1935年5月,中央红军长征至安顺场,同样面临敌人围追堵截的险恶局势。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h5> 1935年5月25日,红军18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强渡了大渡河,在被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打破了蒋介石要朱毛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迷梦,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从此,安顺场便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载入史册,名扬中外。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大渡河畔安顺场</h5> 强渡大渡河之后,因河水流湍急架桥无望,渡船也只找到了3艘。刘伯承元帅根据渡船往返三角线路的时间和载人测算,仅靠已有的小船,将2万多红军全部渡河,再有20天也无法渡完。而敌人的十几万追兵仅有3、4天的路程了,形势紧迫。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指挥部旧址</h5> 1935年5月26日上午,毛主席在仔细了解了情况后,当机立断,果断兵分两路,夺取320里外的泸定桥。命令中央纵队即红1、3、5、9军团组成左路军,由林彪指挥王开湘、杨成武的红二师四团担任先锋,沿大渡河右岸疾进;命令刘伯承、聂荣臻指挥红一军团第一师及干部团组成右纵队,由安顺场渡河后,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两路军夹河而上,协同袭取泸定桥。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泸定大渡河上的铁索桥</h5> <b>泸定</b> 由于安顺场至泸定的道路,毁于1922年的“9.5”泸定地震,至今尚未全线修通,我们只得绕路雅安,走223公里来到泸定县城。泸定,得名于泸水,又取安定之意。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四川巡抚奏准在大渡河的安乐(藏语称阿垄)修建铁索桥,桥成后康熙帝赐名为“泸定桥”,置县时便以桥取县名。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泸定桥城内东桥头</h5> <b>泸定桥</b> 泸定桥,又名大渡桥,是清康熙为了国家统一和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的梗阻,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桥梁。铁索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13根锁链组成,是四川和康藏地区来往的咽喉要道,也是红一方面军长征北上的必经之路。该桥因“飞夺泸定桥”战斗而闻名中外。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悬挂大渡河两岸的泸定桥</h5> <b>飞夺泸定桥</b> 1935年5月27日,红军左路军先锋团的红二师四团,按命令要求3天赶到泸定桥。第一天途中架了一座桥,与堵截之敌打了两仗,一路行军跑了80里。因为敌情的新变化,5月28日早上,“提前一天于29日夺取泸定桥”新的紧急命令收到时,时间已不足一个昼夜,而距离泸定桥还有240里路。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铁锁链牵起大渡河两岸的泸定桥</h5> 红四团的战士们冒着滂沱大雨,在悬崖峭壁凿出的小道上,不停地加速前进,在跑动中吃生米、喝冷水,还要一路突破敌人的阻拦。终于在29日清晨泸定桥,抢占了西岸及西桥头,虽守桥敌人还没有来得及拆完桥上的全部桥板,但基本只剩下13根光溜溜的铁锁链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泸定桥西桥头-康熙皇帝御笔的“泸定桥”碑</h5> 1935年5月29日,红四团挑选22名英雄,组成夺桥突击队。下午16时左右,全团的司号员集中吹起了冲锋号,顿时,枪炮声、爆炸声和呐喊声震天动地。夺桥突击队员一手攀着铁索,一手持枪,冒着枪林弹雨,奋不顾身地在敌人撤走木板的铁链上匍匐前进,冲入敌人放火的桥头,一举消灭桥头守卫。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飞夺泸定桥22烈士纪念碑</h5> 晚上10点,刘伯承和聂荣臻带右路军,一路击溃追歼守敌,胜利会师泸定桥。刘伯承在杨成武的陪同下,持马灯来到泸定桥上,连跺桥板后说:“泸定桥呀,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随后,毛泽东、周恩来和红一方面军大部队就浩浩荡荡从泸定桥上越过了天险大渡河,走向了雪山草地。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泸定桥头高悬的康熙皇帝御笔“泸定桥”匾额</h5> 在暮色苍茫中,已在桥西住下的我们来到泸定桥,看过上康熙亲书“泸定桥”的御碑后,穿过高悬康熙御笔匾额的飞檐翘角桥亭,走上了已闻名于世的铁索桥。铁索在两岸陡立峭壁上高悬,河水在桥下打旋奔腾,我们踏着晃晃悠悠桥面,在心跳和眩晕中走过铁索桥,进入河东的泸定城内。我们真正站在桥上时,更能感受到当年红军夺桥的凶险与惨烈。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泸定“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h5> <b>D13</b> 4月4日早上,我们来到泸定县纪念碑公园,见到一队消防救援战士来献花,想起今天已是清明节了。大门两侧伫立着22勇士纪念碑,仅有5人留下了姓名,其中只有3人留下了容貌。我们含着眼泪在这些无名英雄面前走过,仰望形似环环紧扣铁锁链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敬慕碑上夺桥战士雕塑的雄姿,回看地面上的锁链造型,深切感到泸定桥这13根铁锁链托起了共和国。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清明节-消防救援战士纪念碑公园献花</h5> <b>出四川 过重庆</b> 离开泸定,我们的这段长征路就走完了。剩下的是回家路。698公里高速,我们赶到石柱歇息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一路大好河山-赤水大瀑布</h5> <b>D14<br>离重庆 回武汉</b> 4月5日,高速689公里,我们回到武汉家中。一路春光,安全地结束了整趟行程。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一路春花烂漫-苟坝</h5> 全文完,谢谢观赏!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有点水</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草稿于武汉金银湖</div><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4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