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书缘成一脉 从此走笔有圯风

御风童子

<p class="ql-block">缘起家风。我对书法的爱好,从小就培养起来了。小时候在老家,村里人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只有爷爷会写字、能算账,自然是村里的文化人。我家也算是书香门第。每到过年,爷爷给村里人写对联,邻里邻居则送米、送年糕表示感谢。后来爷爷不写了,爸和三爸也给大家写写。再后来到了我,每次寒假回去也写。只是大家不太给什么米面之类的了。高中时期放寒假,我几次被邻家大叔大妈叫过去,写好多对联。大叔大妈很高兴,给准备一顿饭。我很受鼓舞,也就慢慢喜欢上了写字。</p> <p class="ql-block">初涉草书。大学时期,我也是书法爱好者。几位舍友,尤其是班长谢国强酷爱写字,对我影响很大。我大学以前的书法学习,无非就是课堂上临摹柳公权的字,过年写写对联罢了。上了大学,看看国强写字,一般是带着一幅字帖临摹,加上刻章,一下子觉得这是一个复杂的活儿。国强和我关系好,有一次暑假我去他家大荔东阳村,发现了于右任的字帖。我特别喜欢,无论是字,还是内容,至今还记得“誓海龙鱼动,盟山草木知”等佳句和精品。如果说三叔吴富山先生是我爱上草书的第一位老师;于右任先生则是第二位,让我感受到了文字和书法可以完美揉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书友相伴。西北大学经管学院还有一位师兄叫王永坡。大学校园书展或橱窗里经常会看到他的作品,至今记得《书道无极》那幅作品。我们算是有缘,毕业后的几年里,竟又遇见了。永坡和国强是书友,一直保持联系。我们有时会一起,写写字,聊聊书法。永坡的字,已经自成一体了,并且在书法理论上有所建树。目前是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我们感到很自豪。我在家里创办永林书院的时候,还请他为书院题写了名字。永坡的书法造诣和书法理论均表现出一定的水平,堪称“书论双绝”。这让我想到书法史上一个类似的人物孙过庭。我的书法家老师、朋友还有:尹宗民先生,金石书法均好;吴明锺先生,擅长篆刻和诗作;马凤炯前辈,行书草书值得学习;吴翀华先生,由我撰文,他书写,合作完成《吴氏宗族祭祖文》;张夏先生,毅然辞去公职,一心钻研书法,送我苏东坡文集、日本书法史等,大有裨益。</p> <p class="ql-block">遇见白狼。白狼先生,生于河南,原名苌群良,斋号白桦园居住,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政协书画院常务理事,解放军书画艺术研究院特聘书法家。曾在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英国、马来西亚展出,被诸多博物馆收藏,并被作为国礼馈赠国外元首。和白狼在西安遇见几次,写字前要是能喝上二三两酒,更是洒脱飘逸,大气磅礴,捭阖放荡。看白狼先生写字,彷佛见到了“癫张狂素”(张旭和怀素),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国家行政学会张学栋秘书长,在从事书法的同时,对民居文化、商帮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都很有见地,尤其是保存了一把契丹文字的算盘,印象深刻。苗京平先生,从事海峡两岸交流工作,鼓励我大胆写,积极创作。王泽华先生,伴随老师云居北京、深圳、湖北、陕西等地,榜书工整,草书飞动,行书流畅,启发我不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前所长李国强,只要看到我的习作,便给予鼓励,很是感激。中国教育交流协会马燕生会长,则不时发一些他认为不错的草书作品,让我欣赏和学习。西安市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主任谢纪元先生教我提按使转,谋篇布局心得。</p> <p class="ql-block">草草起笔。2020年一个偶然机缘,国台办的一位朋友来西安,送我几个塑料文件夹子。这本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但夹子的封皮上印着怀素的《自叙帖》草书片段。我一下次喜欢上了,即刻产生的练习草书的冲动,就从《自叙帖》开始练。此后,一下子五六年一发不可收拾。2021赵构《洛神赋》,2022张旭《心经》,2023孙过庭《书谱》,2024怀素《千字文》,2025王羲之《十七帖》,每天早晚会抽时间写写,哪怕是十几分钟也行。几年下来,我自觉有所进步,但终归是自娱自乐。心中总有一种担心,怕耽误了工作,耽误了“正事”。所以在书法上没有付出太多,加上天份有限,因此进步不大。这也在心安理得之中。</p> <p class="ql-block">家庭书展。我自己一边书写,一边默念为我的书香家庭做点什么。这使我想到了三爸吴富山先生。他是中国书协会员,酷爱书法,草书自成特色。三爸退休有些空余时间,我便于2022年组织家里人给老人家办了书展《吴富山先生壬寅年全国书法巡回展》,分别在陕西、宁夏和北京成功举办。其中,横山区五龙山举办的一场别开生面的书法展,在黄土地上种文化;银川展堪称好生了得一书展,仿佛贺兰山下的轻唱;西安展则是一场奔跑而来的草书展;北京展在年底,和朋友们在首都相聚,京华迎盛世,燕山赏飞白。</p> <p class="ql-block">言为心声。由于担任公职的原因,我给自己立了“三个不”的规矩:不题词,不入会,不参展。但偶尔觉得重要的朋友有重要的事情发生,我也拿不出有意思的礼物相送,便写几个字,人情使然。为退休陈俊锋大哥题写:退进两从容,休劳总相宜;并肩二十载,品俊行自锋。赠送陕西省自贸办领导翟北秦先生:北望群山连直道,秦门自古接自贸;赳赳雄风迎盛世,谦谦君子品行高。为三星中国半导体高管、韩国人池贤基先生赠写:三星耀中韩,贤德养基业。为退休老领导史康度先生致敬:举千斤之重不染一尘,过长风万里舒卷自如。</p> <p class="ql-block">师承一脉。由于爱好书法的原因,让我结交不少书道上的领导、老师和朋友,这些人都是我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路走来获益良多。但我总觉得,书道漫漫,常有迷茫之感。庆幸的是,2024年的夏天,经刘瑞峰学长介绍,我认识了李圯老师。从那时起,我便萌生了拜李圯先生为师的想法,以求书归正道,有所精进。经过半年多的考察了解,李老师终于接纳了我,作为他的关门弟子。这是何等荣幸。于我而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份期待和希望。</p><p class="ql-block">拜师礼上,我写了《拜师帖》,表达了感恩、敬畏和志向。李圯老师的“圯”字,比较少见。但有一个典故和它相关,即“圯桥三进履”,讲的是张良拜师黄公望为师的故事。我虽然成为不了张良,但李圯老师则是我书法道路上的“黄公望”。至此,我的学书道路,一句话总结:汇聚书缘成一脉,从此走笔有圯风!</p><p class="ql-block">《拜师帖》</p><p class="ql-block">各自天生,因缘一路。甲辰相识,乙巳成师。篆隶金石,开宗立派。仙风道骨,快雪时晴。论龄若父,说道已师。易论交会,性情相通。愿尊为师,虚心习书。不诓虚名,不假师威。公干为先,不谋私情。不提虚词,不参书展。不入协会,唯慕师德。以书载道,学书充实。继承师志,因袭师范。凡事谦谨,书辉张扬。承蒙施教,从此圯风。</p><p class="ql-block">-吴峰拜李圯老师学书志</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