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4.14春日清晨,曙光初露,晨雾缭绕,山路蜿蜒曲折。国道G246虽上下坡交替,但较昨日的县道平坦许多。静谧的小山村仍在沉睡,苍翠山峦与万木掩映之间,偶有缕缕清烟随晨风飘荡,鸡犬之声隐约可闻。路边池塘形态各异,在曙光映照下泛着淡淡桔红,枝繁叶茂的树影倒映其中。大鹅与鸭子在塘中嬉戏游弋,密林中鸟鸣声声,或清脆、或高亢、或低沉,宛如天然交响乐,伴我们一路前行。近40余公里的路程,我们轻松抵达景区。</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起源于初唐永徽年间(公元650年),历经晚唐、五代,至两宋达到鼎盛,明清仍有增刻,最终形成规模宏大的石刻群。它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瑰宝,展现了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与演变历程。</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涵盖141处摩崖造像,分布于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等地,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最为著名。总计5万余尊石刻造像,10万余字铭文,内容以佛教为主,道教次之,儒、佛、道三教合一的造像亦颇为常见。</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以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题材闻名,雕刻形式多样,包括高浮雕、浅浮雕、圆雕等,尤以高浮雕见长。其造像充满生活气息,地方特色鲜明,是中国石窟艺术世俗化、生活化的典范。例如,宝顶山的千手观音像高达7.7米,气势恢宏。</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不仅体现了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共存,还反映了唐末至宋代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它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重庆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大足区借助科技手段(如8K球幕影院)和创新性保护利用,致力于将大足石刻打造为世界级旅游景区。行程过半,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砥砺前行,此行无憾。</p><p class="ql-block">二日骑行254公里,累计骑行936公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