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非遗与美育融合,共筑教育新征程

快乐&随风

<p class="ql-block">  4月10 日,我们有幸代表衡南县明德小学,参与了在衡阳市船山实验小学举办的“衡阳市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师优质课竞赛暨非遗与美术课堂创新融合研讨活动”。</p> <p class="ql-block">  这次活动由衡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衡阳市船山实验小学和彭婷珏美术名师工作室承办,汇聚了全市200余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大家以美为桥梁,共同开启了一场非遗传承与教育创新的深度探索。</p> <p class="ql-block">  这让我们更加坚信,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衡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美术教研员彭婷珏老师则点明了此次活动的核心——如何让衡阳丰富的非遗资源,如衡州窑陶瓷、石鼓篆刻、衡山皮影等,在孩子们手中转化为创意,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与“青春表达”。衡阳市教科院书记邓斌对活动筹备人员的感谢,以及对美术学科重要性的强调,也激励着我们不断提升自己,为衡阳美术教育添砖加瓦。</p> <p class="ql-block">  活动开幕式上,船山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刘梁生的发言让我们感触颇深。他提到,将非遗融入美术课堂,就像为美育引入了源源不断的清泉,能够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深深扎根。</p> <p class="ql-block">  此次活动中,来自各县市区和市直学校的34节优质课、54篇优秀案例参与角逐。最终脱颖而出的12节优质课现场展示,内容丰富多样。既有《青花瓷》《中国龙》这类经典传统文化课题,也有极具衡阳地方特色的《走进衡阳非遗——争当非遗推荐官》《界牌窑——水墨瓷魄》等创新设计。授课老师们借助剪纸、皮影、篆刻等传统技艺,配合情境创设、跨学科融合和数字化手段,让非遗文化在课堂上焕发出全新的活力。这些精彩的展示,不仅展现了老师们扎实的专业功底,也让我们看到了非遗与美术课堂融合的无限可能。</p> <p class="ql-block">  活动特别邀请的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美术教研员朱小林教授,围绕“非遗传承与美育创新”主题展开的讲座,为我们打开了非遗美育的全新视野。他从非遗的特质与文化内涵、教学实践路径、教学策略优化三个维度深入剖析,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非遗承载着民众的智慧与审美,教学中应通过情境化、实践性的设计,实现文化传承与美育创新的有机结合。彭婷珏老师对参赛教师的高度评价,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在“双减”背景下,要让非遗成为跨学科融合的纽带,让美术课堂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文化的觉醒。</p> <p class="ql-block">  这次活动,对我们明德小学的美术教学有着极大的启发。我们决心深入挖掘本土非遗资源,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紧密融合,争做非遗的“解码者”、课堂的“造桥人”、文化的“点灯者”。期待未来,非遗元素能在更多课堂中绽放光彩,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也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能点亮更多的“非遗传承校”“美育特色课”,让衡南的孩子们在艺术的熏陶下,牢记这片土地的文明密码。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