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活水”激荡民营经济创新浪潮——新时代福建人才政策的破局之道

聆海🍒 倾诺

<p class="ql-block">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刊发的署名文章中,周祖翼同志明确提出“迭代升级人才政策,鼓励民营企业依托‘八闽英才’等重点工程引进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这一论述为福建省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锚定了关键发力点。结合福建省委近期部署的“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实践路径,笔者认为,优化人才政策需从“精准认定、生态构建、服务赋能”三方面破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福建智慧。</p><p class="ql-block">一、动态迭代:构建“市场导向+柔性标准”的人才认定机制</p><p class="ql-block"> 当前,传统人才认定标准往往偏重学历、职称等静态指标,难以匹配民营企业对技术转化、产业适配的迫切需求。福建需以“八闽英才”工程为依托,推动人才评价体系向“能力贡献+市场价值”转型:1. 分类分层精准施策:针对科技领军人才、技能工匠、管理精英等不同群体,制定差异化的认定标准,突出成果转化率、专利产业化率等核心指标。2. 赋予企业“话语权”:在认定流程中引入民营企业专家评审机制,支持企业自主推荐急需紧缺人才,实现“谁用人、谁评价”的良性互动。3. 动态调整“白名单”:建立重点产业人才需求预警机制,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引导政策资源向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倾斜。</p><p class="ql-block">二、生态赋能: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p><p class="ql-block"> 周祖翼同志在省委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完善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攻关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落实这一要求,需以人才为纽带,构建“三位一体”生态:</p><p class="ql-block"> 平台共建:支持民营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对牵头承担国家级项目的团队给予最高500万元配套资助,并优先纳入“八闽英才”支持范围。 </p><p class="ql-block"> 资源共享:推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设施向民营企业开放,探索“人才双聘制”,允许高校科研人员保留编制入驻企业开展技术攻关。 </p><p class="ql-block"> 风险共担:设立“创新容错基金”,对因技术路线失败导致的阶段性亏损给予补贴,消除人才投身前沿领域研究的后顾之忧。</p><p class="ql-block">三、服务升级:构筑“全周期+一站式”的人才保障体系</p><p class="ql-block"> 优化人才服务需从“政策供给”转向“体验提升”,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1. 集成化服务:整合人社、科技、教育等部门职能,打造“八闽英才服务云平台”,实现政策申报、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事项“一网通办”。2. 场景化支持:针对民营企业“卡脖子”技术需求,实施“揭榜挂帅”专项,对引进海外顶尖团队的企业给予最高1000万元引才补助,并配套3年研发经费支持。3. 人性化关怀: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为重点创新团队配备“一对一”管家,协调解决配偶就业、跨境科研设备通关等个性化问题。</p><p class="ql-block">四、文化引领:厚植“尊重创新、包容失败”的社会土壤</p><p class="ql-block"> 周祖翼同志指出,“要讲好新时代福建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故事”。对此,需通过多维传播塑造“创新光荣”的价值观:设立“闽商创新贡献奖”,表彰在技术突破、产业升级中表现突出的团队;建设“福建人才创新案例库”,通过短视频、纪录片等形式传播领军人才的奋斗故事;鼓励高校开设“企业家讲堂”,推动科学家与创业者深度对话,培育跨界创新思维。</p><p class="ql-block"> 民营经济是福建发展的“金字招牌”,而人才是擦亮这块招牌的“核心动能”。唯有以更开放的胸襟迭代政策、以更务实的举措赋能企业、以更包容的生态激活创新,才能让“八闽英才”工程真正成为民营经济强省建设的“加速器”,为中国式现代化谱写壮丽的福建篇章。</p><p class="ql-block">(长汀县濯田镇人民政府 戴海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