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此次北非行的突尼斯部分行程共三天,第一天参观地中海边的蓝白小镇西塞布萨义德,第二天参观世界遗产埃尔杰姆斗兽场与地中海边世界遗产苏塞老城,第三天先到到地中海边的哈马马特参观腓尼基古堡,然后回到突尼斯市,分别参观巴尔多国家博物馆和世界遗产麦地那老城。</p><p class="ql-block">本篇介绍突尼斯行程中的最后两个点:哈马马特腓尼基古堡与突尼斯麦地那老城。</p> 一、哈马马特腓尼基古堡 <p class="ql-block">哈马马特(Hammamet)是突尼斯著名的海滨度假胜地,而位于此地的腓尼基古堡(Kasbah of Hammamet)则是这座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象征。尽管其主体建筑多建于阿拉伯时期,但部分地基和防御理念可能承袭自更早的腓尼基文明。这座古堡是突尼斯保存最完好的历史遗迹之一。</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世纪,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沿岸建立贸易站点,哈马马特因天然良港成为战略要地。古堡所在位置可能曾为腓尼基人的瞭望点,但现存建筑主要为阿拉伯时期的军事要塞。公元9世纪,阿格拉布王朝为抵御拜占庭侵袭,在腓尼基遗址上修建卡斯巴(Kasbah)。16世纪奥斯曼帝国时期扩建,成为海盗防御体系的一部分。20世纪曾被法国殖民者用作驻军地,现为文化遗址与观景地标。</p> <p class="ql-block">城堡出入口为一座古朴的拱形石门,进入后先经过一些旅游纪念品售卖商铺,视频为出去时拍的</p> <p class="ql-block">古堡很简单,就是一个四四方方的类似长城一样的防御工事,这是古堡内部底层院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厚达3米的石灰岩城墙呈四边形,</span>四角设防御塔楼,为北非伊斯兰军事建筑的典型风格。<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底层爬上城墙后顺着马道走上一圈,古堡一侧可见地中海的波涛汹涌,另一侧可见哈马马特的白色风情。</span></p> <p class="ql-block">登上最高的主塔,可360度俯瞰地中海与白色小镇。</p> <p class="ql-block">城墙上刻着许多文字,好似在诉说着这古堡厚重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站在哈马马特古堡的垛口,海风裹挟着两千年的咸涩扑面而来。腓尼基商船的帆影早已湮灭,唯有地中海的潮汐依旧拍打着城墙基座。一只小虫爬过字迹斑驳的城墙,与我一起看着海浪汹涌,听着涛声阵阵,它是否也与我一样,眼前好似看到了奥斯曼的硝烟,听到了隆隆的炮声……</p><p class="ql-block">眼光从远处拉回,渔船上悠闲自在地躺着的老船长、头顶花盘兜售着鲜花的突尼斯大叔、慢斯条理地整理着渔网的渔民、在海边拍照留念的游人以及咖啡店里飘来的咖啡香将我拉回了现实——这座古堡从未沉睡,它只是以石头的语言,讲述着永恒的相遇与告别。</p> 二、麦地那老城 <p class="ql-block">麦地那(Medina)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城市”,突尼斯麦地那始建于698年,由阿拉伯将领哈桑·伊本·努尔曼在征服北非后建立,取代了迦太基成为区域核心。早期布局围绕宰图纳大清真寺(Zaytuna Mosque)展开,逐渐发展为宗教、商业与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13-16 世纪,突尼斯成为哈夫斯王朝首都,麦地那进入鼎盛期。清真寺、宗教学校(Madrasas)和商队驿站(Funduqs)大量兴建,吸引学者、商人与工匠聚集,形成独特的“伊斯兰城市”格局。</p><p class="ql-block">16-19 世纪,奥斯曼帝国时期,麦地那融合土耳其建筑风格,新增拱廊市场和公共浴室(Hammams)。此时的街道布局基本定型,狭窄巷弄兼具防御与遮阳功能。</p><p class="ql-block">到 19-20 世纪, 法国殖民者在新城区(Ville Nouvelle)建设欧式街道,麦地那保留传统风貌。1985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因其完整保存了中世纪伊斯兰城市结构。</p> <p class="ql-block">进入麦地那老城前,我们先经过了突尼斯市的政务广场,那里分别有中央办公处、财政部以及医院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进入突尼斯市麦地那老城,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现实版的阿拉伯文化博物馆。这里依旧保留着传统生活方式,不只是旧建筑,更精彩的是生动鲜活的阿拉伯集市,铜器、香料、灯饰等琳琅满目的特色商品,卖头巾长袍的商铺,街边伊斯兰风格的木门,行色匆匆头戴小圆帽的男人或披着头巾的女人,手工艺作坊里劳作的人们,还有路边休闲的突尼斯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光仿佛在这里静止。</p> <p class="ql-block">刚进入老城,一道伊斯兰风格的廊道在阳光中很有韵律</p> <p class="ql-block">目光越过廊道,宰图纳大清真寺(建于732年)华丽的宣礼塔分外醒目。</p> <p class="ql-block">老城的街道布局是以大清真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p> <p class="ql-block">这估计是个售卖地毯的街巷</p> <p class="ql-block">我们没进去,向另一侧的主街道走去,据说老城有2000 多个手工作坊和3000多家店铺,这些店铺分布在不同的巷子中,形成了各种特色街坊,如铜器巷、香料巷、服装巷、织毯巷、木器巷、首饰巷、毡帽巷和餐饮巷等,跟团游时间有限,因此我们只走主街道。</p> <p class="ql-block">手机这样现代的东西感觉与这阿拉伯风情也没有啥格格不入,它将作为一个节点融入到这个古老的阿拉伯故事中</p> <p class="ql-block">我正用镜头抓着一个个充满异域风情的画面,这时这个镜头中正在欢乐地看手机的男子突然叫住了我,要和我分享他们的快乐:原来中年男子在向那个腼腆帅气的小伙子介绍他美丽的女儿。他还向我展示手机里刚才他俩在看的照片,问我:</p><p class="ql-block">“我女儿漂亮吗?”</p><p class="ql-block">“很漂亮。”</p><p class="ql-block">听到我的回答,他笑得很开心(哈哈,这是一个怕女儿嫁不掉的老父亲。)</p> <p class="ql-block">这时,照片里的人正好回家,他赶紧从商铺出来,要我为他美丽的女儿拍照,边上的小伙子脸红地偷偷看向姑娘,哈哈😄</p> <p class="ql-block">于是,我和我的团友们为这位可爱的姑娘拍了许多照片</p> <p class="ql-block">然后他的小女儿也回来了</p> <p class="ql-block">经过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坐着的老人看着我们这群摄影疯子很好笑</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清真寺大门口闲坐的居民们同样吸引着摄影疯子们的镜头</p> <p class="ql-block">摄影 story 结束后,我继续我的阿拉伯现实博物馆的抓拍</p> <p class="ql-block">老城正如伊本·白图泰所述:“突尼斯的街道如血管,流淌着地中海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充满伊斯兰风情的琳琅满目的商品</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主街道走,<span style="font-size:18px;">很快就穿过了老城来到了大门出口处。</span></p> <p class="ql-block">回望在城门光影里进进出出的人们,我仿佛听见骆驼商队的铃声仍在巷弄内回响,<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块砖石都在述说着千年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这里,碰到了一群要求我们帮他们拍照的小可爱。</p> <p class="ql-block">出了老城,到上车点需要穿过一段现代街区</p> <p class="ql-block">圣文森特·德·保罗大教堂(Cathédrale Saint-Vincent-de-Paul)就在老城不远处,它建于1893年法国殖民时期,是突尼斯市最著名的天主教教堂,为了纪念16世纪在突尼斯殉道的法国传教士圣文森特·德·保罗。 教堂门口碰到一群荷枪实弹的警察。</p> <p class="ql-block">教堂边的马路上可见电车轨道,据说这是非洲最古老的电车线路之一,1905年由法国人修建,连接突尼斯市中心、古莱特港(La Goulette)与马尔萨(Marsa),曾是殖民者通勤要道。</p> <p class="ql-block">夜里住在突尼斯市,晚餐时分,一对男女在餐厅里演绎着充满着伊斯兰风情的动听乐曲。</p><p class="ql-block">女人婉转的嗓音仿佛穿越了三十个世纪,腓尼基水手的船歌与柏柏尔游牧民的吟唱在此刻重叠。琴音清越如月光坠入地中海,让我想起蓝白小镇那些悬在峭壁上的蓝门——每扇门后都藏着未被翻译的古老诗篇。</p><p class="ql-block">薄荷茶氤氲起月桂香气,音符在蒸汽中舒展成具象的风景:苏塞老城的陶罐在琴键上叮咚作响,斗兽场石缝里的风化作鼓点节奏,腓尼基古堡的城垣正随着歌者胸腔共鸣微微震颤。我突然读懂了巴尔多博物馆那些马赛克拼贴——此刻流淌的旋律,正是散落在时光长河里的文明碎片重新拼合的图腾。那些被夯土城墙守护的麦地那往事,那些被罗马石柱丈量的帝国荣光,此刻都化作杯中渐凉的薄荷茶,在喉间留下清冽的甜涩,我知道该合上这本用脚印写就的羊皮卷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