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金真《用A1制作照片》

金真

<p class="ql-block">  在长沙市,一场特殊的欢送仪式拉开了帷幕,首批上山下乡的知青即将踏上新的征程。他们怀揣着理想与激情,奔赴乡村,开启一段别样的人生旅程。</p> <p class="ql-block">  我的表哥姓胡,曾是1964届湖南财政学院的一名学生。入学仅一年后的1965年,长沙市掀起了第一批知青上山下乡的热潮。他心中一直有个作家梦,渴望通过体验生活来积累创作素材。因此,他毅然决然地申请加入上山下乡的队伍。尽管家人强烈反对,亲友也嘲笑他“蠢得无可救药”,但是一个普通家庭的,无法抗拒这场时代的大潮。</p><p class="ql-block"> 于是,他来到了湖南郴州市郴县塘溪人民公社,成为长沙市第一批下乡知青的一员。几年的农村生活让他深刻体会到农民的艰辛,但也因此患上了肾病,不得不返回城市。回城后,他被安排到雨花区的一家区办工厂从事保管工作。即便如此,他仍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许多文章和诗词。直至退休,他的生活轨迹与那些在财政厅处级或厅级领导岗位上退休的同学形成了鲜明对比。他的命运,令人感慨万千,也为之深深惋惜。</p> <p class="ql-block">  在那段岁月里,他曾寄给我一张照片。照片中的他,年仅二十多岁,收工归来,赤脚穿着背心,牵着一条大水牛,走在乡村的小路上,英姿勃发。然而,岁月流转,这张珍贵的照片早已不知所踪。为了重现那段记忆,我决定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制作一张类似情景的照片,为日后撰写美篇积累素材。于是,我打开了“豆包”软件,向AI下达指令:生成一张图片,画面为23岁左右的知青在农村田间,赤脚穿着背心,身后牵着一条大水牛。短短五秒,一张栩栩如生的照片便呈现在手机屏幕上,仿佛将那段尘封的记忆重新唤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