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纪念于右任先生诞辰,不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缅怀,更是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家国情怀、文化担当与艺术精神的致敬。作为跨越晚清、民国至台湾时期的传奇人物,他的一生交织着革命理想、教育实践与艺术追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在时代巨变中的精神风骨。</p><p class="ql-block">一、革命志士:以笔墨为剑,唤醒民族魂</p><p class="ql-block">于右任早年以“半哭半笑楼主”为号,在《民立报》等报刊发表犀利时评,将文字化作刺向清廷腐朽统治的投枪。他参与创建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将教育视为救国之道;追随孙中山投身辛亥革命,以行动践行“天下为公”的信念。即便在政局动荡中,他始终保持着“为生民立命”的士大夫精神,其政治生涯虽饱受争议,但救国初心未改。</p><p class="ql-block">二、草圣风骨:书法中的文化突围</p><p class="ql-block">在碑学与帖学的碰撞中,于右任独创“标准草书”,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将狂草的飘逸与楷书的规整熔铸一炉。台北故宫珍藏的《千字文》手卷,笔墨间既有金戈铁马的豪气,又蕴藏游子思乡的惆怅。他主持的“标准草书研究会”不仅是一场书法革新,更是在文化断裂年代对汉字命脉的守护。其书风影响远播东瀛,日本书道界尊其为“旷代草圣”。</p><p class="ql-block">三、望乡之痛:海峡两岸的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晚年的《望大陆》诗作,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的悲怆吟咏,道尽一代漂泊者的乡愁。而今陕西三原的于右任纪念馆与台北北投梅庭的故人居所隔海相望,成为连接两岸的文化地标。每年清明,大陆同胞在黄帝陵诵读他的《祭黄帝文》,台湾民众在其铜像前献上故乡的麦饼,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写照。</p><p class="ql-block">在文化自信成为时代命题的今天,重读于右任的意义愈发凸显。他的人生轨迹启示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既需要笔墨间的坚守,更要有胸怀天下的担当。当我们在西安碑林观摩他题写的匾额,在台湾街头看见“鼎泰丰”店招延续的于体书法,便能触摸到一种超越政见分歧、穿透历史迷雾的文化血脉,这或许正是纪念先生诞辰最深层的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