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河南历史上的水灾</p><p class="ql-block">秋雨</p><p class="ql-block">河南在古代就是中原,是我国重要的粮仓,但河南也是历史上多灾多难的一个省,最常见的就是黄河决堤引发水灾,造成洪水泛滥。</p><p class="ql-block">河南省的重要水源就是黄河,黄河最为桀骜不驯,从上古大禹时期就开始治理,但总是频繁变更河道,据统计,从公元前602年起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的年份有543年,达159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大的改道有9次。宋朝232次水灾,就有57次河堤决口。元朝从1271年到l368年的97年,发生水灾116次,平均每年发生1.19次,大小河堤决口33次。明朝发生水灾278次,平均每年发生1次,可见黄河水灾之频繁。公元1450~1949年的500年中,发生水灾183年,其中大水灾年46年,特大水灾年5年。水灾害发生机遇大约为2~3年一遇。依据《邓拓文集》第二卷中《中国救荒史》统计,自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37年,水灾共1058次,平均3年5个月1次。水涝连同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改道,水灾频繁,“平地行舟”“漂没庐舍”等语言经常出现在史册中,描述了河南水灾的惨景。</p><p class="ql-block">大禹治水的年代,黄河流域的气候处于第一次温暖时期,大部分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0C左右,1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0C~50C,属于亚热带气候,雨水丰沛,水源繁多,流量很大。华北平原处于黄土高原东端,地势低洼,河水至此减速,排泄不畅,形成了位于河南省中部的荥泽和蒲田泽。东汉三国时期,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带着两位嫂嫂自许都前往北国寻兄,为什么不从许昌直接北上,直达淇门附近的黄河渡口文石津,而非要出许昌西去洛阳,然后东来到达荥阳再北上文石津?原因就是许昌与荥阳之间隔着荥泽,那时间荥泽还没有彻底干涸,没有直接北上的道路。荥泽成为黄河的沉淀池,至汉代荥泽被淤积湮塞而消失,荥泽淤平后河水变得黄浊,大河才被改名叫做黄河。</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气候进入第二个温暖期,降水量变大。《小雅·十月之交》里记载同一年发生了日食和月食,并且天降特大暴雨,“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公元前602年,也就是周定王五年,黄河流域正处在气候第二次转暖的春秋时期,大雨使得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河决。黄河自浚县淇门的宿胥口夺河而出,致使黄河改道,波涛汹涌澎湃,东行漯川古河道,至滑县东北的长寿津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水,至沧县东北的章武入海。</p><p class="ql-block">《史记·河渠志》记载,公元前132年的汉武帝元光三年春,黄河决口于顿丘,在濮阳西南的瓠子河决口,洪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河水泛滥16郡,长达23年。这一时期,黄河流域依然处于气候第二次温暖期,大雨致使黄河决口。汉武帝刘彻《瓠子歌二首》序文写得清楚:汉元封二年(前109),封禅巡祭山川过后的刘彻这才顾上过问长达23年的黄河水患,乃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口。刘彻自临决河,沉白马玉璧于大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填决口。时河南省东北部及山东因烧草而柴薪少,于是砍伐淇河岸边的淇竹以为楗。堵塞大河瓠子决口之后,在大堤上建筑宣房宫,刘彻乃作《瓠子歌》,以纪念和庆祝这次治水的胜利。</p><p class="ql-block">公元11年,王莽新朝三年,连天大雨使得黄河在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南乐、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至利津一带入海。王莽新朝的农民起义军,几乎全是因黄河水灾揭竿而起,是黄河水患要了王莽的命。</p><p class="ql-block">公元1230~1250年,公元1260~1280年,是两个最暖的时段,公元1060年代是最暖的10年。这也是中国气候进入的第四次温暖期。宋代的黄河水患最多,北宋初期河决不断,这与气候的变暖,雨水的增多密切相关。北宋景祐元年(1034)六月,黄河发生大的改道,洪水咆哮着冲决澶州(河南省浚县东,古有澶湖、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与卫水相合后入海,这条河北宋称为北流。12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南乐西再次决口,决口流出的洪水经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北宋称此河为东流,东流不到40年便断流。庆历八年(1048),黄河在濮阳境内决口,造成河道迁徙。嘉祐五年(1060),黄河在大名决口。神宗熙宁二年(1069),北流断绝,黄河全河东注。熙宁十年(1077),黄河在河南省北部决口。元丰元年(1078),黄河再次在河南省境内决口,神宗下诏治理,河复北流。绍圣元年(1094)春,黄河由人力改道,使北流断绝,黄河东回故道。哲宗元符二年(1099),河南境内黄河决口后,恢复北流,东流复又断绝。</p><p class="ql-block">公元1078年,时任彭城(徐州)太守的苏轼写有一首《河复》,记录了河复北流,由于受时代的局限,诗中忽视了黎民百姓的力量。生产力低下的北宋时期,治理黄河全是靠的人力,黄河能够复入北流,全是黎民百姓的齐心协力。</p><p class="ql-block">历史上人为河决并不是蒋公的首创,南宋端平元年(1234),元军南下,在开封城北20余里处的寸金淀决河以灌金军,造成黄河由封丘南、开封东至陈留、杞县分为三股入淮,被称为黄河南下三股夺淮。三股河道威胁运河漕运,经常决堤泛滥,有时甚至十多处同时决口,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元末。元军进行统一战争时,多次采用决堤战术,使得黄河分流,造成黄淮流域大面积水患。</p><p class="ql-block">元末气候处于温暖向寒冷过渡时期,至正四年(1344)夏五月,异常气候使得黄河流域20余日大雨,导致黄河暴溢,平地水深二丈许,北决白茅隄,短短一个月时间,又北决金隄。元占领中原后穷奢极欲,财政入不敷出,于是在黄河流域大肆圈地、开荒、砍伐,严重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导致水土流失,河床抬高。连天大雨、黄河南下三股夺淮、生态环境惨遭破坏,天灾人祸使得黄河水患波及面甚广,遍及山东、江苏、河北等地,几乎覆盖了中原及以东地区。元顺帝也曾任贾鲁督水监管治理黄河,但因忙于镇压农民起义,延误了治水时机。</p><p class="ql-block">明代水灾(公元1450~1643年)。194年里,发生全省性的特大水灾3年,较大水灾19年。一次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水灾遍及全省,有记载可查的受灾县39个,灾情涨溢。”再次,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全省特大水灾,主要在淮河流域,有记载可查的受灾县41个,东部、南部的灾情尤为严重。其三,是明崇祯五年(132年),全省特大水灾,各流域皆大雨,加之黄河决孟津口,横浸数百里,淹没范围很大,豫东很多县受其害。是年,豫西、豫东和豫北灾情尤甚,有记载可查的受灾县54个。 </p><p class="ql-block">清代前期水灾(公元1644~1839年)。本阶段从清顺治元年到鸦片战争止,共196年。在此期间,发生全省性的特大水灾1年,较大水灾16年,其中有10年发生在前30多年间(1644~1679年)。经过明末清初连续40年战乱后,由于河道淤积,黄河形势日趋恶化,“年来堤上加堤,水高凌高,不啻过颡”,终于导致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大河上下普遍漫溢,使黄河下游26处决口,加上其支流的多处决口漫溢,使各水系窜流,豫北沁、丹、卫河,豫西伊洛河、北汝河,豫东贾鲁河、涡河,洪水遍地,一片汪洋。此外,顺治五年(1648年)、康熙七年(1668年)分别在豫东和豫南发生一次区域性特大水灾。顺治五年,全省大水,豫东地区尤甚,夏淫雨连绵,历时百日,兼之暴雨如注,房屋田禾尽被淹没。康熙七年,全省性大水,豫南地区水灾特大,秋大雨连旬。上述三次全省性特大水灾或区域性特大水灾中有两次和黄河决溢有直接关系。 </p><p class="ql-block">清代后期、民国时期水灾(公元1840~1949年)。期间,发生全省性不同级别的水灾共有56年,平均两年一遇,其中特大水灾1年,区域性特大水灾2年,是河南近代史中水灾最为频繁的时期。鸦片战争后,由于黄河河务荒废,河堤年久失修,加之淤积严重,清道光、咸丰年间,黄河兰阳以下河道纵比降只有万分之一到万分之零点七,泄洪能力不断减少,决溢更加频繁。终于在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今兰考铜瓦厢决口,再次掉头北去,改道由山东利津入海。本期中最大的一次水灾是1931年。该年“自交夏令淫雨不霁,时而细雨缤纷,时而大雨倾盆”,水灾遍及省内江、淮、黄、海四大流域,河道普遍漫溢,数十县治,一片汪洋,低洼之地,尽成泽国,灾情极为惨重。另一次是民国27年(1938年)发生在豫东地区的特大水灾,国民党政府为阻日寇西犯,6月2日先在中牟县西北的赵口掘开,由于河水尚小,决口为两侧堤土坍塌壅塞;随又在赵口以下一公里的堤上挖洞,也是随挖随塌,没有挖成。6月9日,在花园口掘炸开黄河河堤。6月下旬,黄河已届汛期,水位不断上涨,花园口口门已扩大至100米宽,赵口口门也被冲至二三百米。泛区从西北到东南,长约400公里,宽30~80公里不等。泛区腹地,尤以鄢陵、扶沟、西华、尉氏、太康、淮阳等县损失惨重。据不完全统计,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受到洪水泛滥之灾的达44县、市,有数百万人民、1230万亩耕地,遭受此次黄河洪水的袭击,淹死和困饿而死的共89万人。</p><p class="ql-block">最让人气愤的是人为制造的水灾,1938年日本全面侵华,蒋介石为组织日军南下下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南岸的堤坝,造成整个河南洪水泛滥,当时河南人民对此却是一无所知,直到滚滚的黄河水来到,才知道洪水来了。官方统计这次人为的洪灾导致1200万人受灾,390万人流离失所,89万人死亡,这仅仅是官方统计,可能实际的伤亡远远大于这个数值。</p><p class="ql-block">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黄河改道总是向河岸右侧滚动,赵匡胤兵变的陈桥驿,北宋时期位于黄河南岸,而如今却到了黄河以北。东汉三国时期,黄河还处在新乡北侧,而如今却南移到了新乡以南的郑州北侧,紧邻郑州。黄河的数次东移,使得大禹时期的兖州岛岛自黄河东岸移到了西岸,黄河占据了济河河道,远离了《禹贡》里所说的大邳、降水、大陆。</p><p class="ql-block">直至清朝雍正元年(1723),清朝在武陟县建起了嘉应观,相当于封建时代的黄河管理委员会。进入新的时代,黄河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连,构成我国水域“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布局。南朝文学家江总曾写有一首《济黄河》,济黄河已是中华千古梦想,新时代调长江之水济黄河,这才是真正史无前例、举世鸿篇的济黄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