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故事】 李商隐的家国情怀

韩平

<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晚唐诗人李商隐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迷人而又复杂的光芒。长久以来,提及李商隐,人们的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他那些缠绵悱恻、深情缱绻的爱情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将恋人之间那种微妙而又深刻的心灵契合描绘得淋漓尽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是以极致的意象诉说着爱情的坚贞与执着,成为千古传颂的爱情绝唱。这些诗句,以其细腻的情感、华丽的辞藻和朦胧的意境,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也让李商隐在文学史上稳稳地占据了爱情诗圣手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然而,当我们透过央视一套的《大唐诗人传》,深入探寻李商隐的人生轨迹和精神世界时,会惊异地发现,在他那深情婉转的爱情诗篇背后,隐藏着一颗炽热的、充满家国情怀的心。他并非仅仅是一位沉浸于儿女情长的诗人,更是一位心怀天下、渴望在时代的舞台上施展抱负、拯救家国于危难的有志之士。</p> <p class="ql-block">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那个风雨飘摇、乱象丛生的时代。藩镇割据,中央政权衰微,牛李党争愈演愈烈,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商隐从青年时代起就怀揣着匡扶社稷、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他刻苦攻读经史子集,希望通过科举之路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命运似乎总是与他作对,他的科举之路充满了坎坷与艰辛。多次应试不第,让他饱尝了世态炎凉和人生的挫折。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依然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p> <p class="ql-block">  好不容易进士及第后,李商隐却又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他因娶了李党王茂元的女儿为妻,而被牛党视为背叛者,从此在仕途上备受排挤和打压。他一生辗转于各地幕府,担任着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官职,始终无法得到重用。尽管身处困境,他却从未忘记自己的家国责任。在他的许多诗作中,都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就像在《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里,他发出“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的喟叹,乡村的破败、民生的艰难,跃然纸上,直白地展现出晚唐社会的沉疴。</p> <p class="ql-block">  《安定城楼》一诗便是他这种情怀的集中体现。“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在诗中,他以贾谊自比,为国家的命运而哀伤流泪;又以王粲漂泊异乡的遭遇自况,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一句,更是展现了他先拯救天下、再功成身退的宏大志向。然而,他的这份壮志豪情却被那些目光短浅、争权夺利的小人所误解和猜忌,就像庄子笔下的鹓雏被鸱鸟猜忌一样。</p> <p class="ql-block">  李商隐的家国情怀还体现在他对历史兴衰的深刻反思上。他的咏史诗如《贾生》《隋宫》等,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揭示了晚唐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和社会的种种弊端。在《贾生》中,他写道:“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表面上是在感慨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实际上是在讽刺晚唐统治者不关心民生疾苦,只追求虚幻的鬼神之事。这些诗作,以小见大,寓意深刻,体现了李商隐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p> <p class="ql-block">  检视李商隐的一生,他在爱情与家国之间艰难地徘徊。他用爱情诗抒发着内心深处的情感渴望,用饱含家国情怀的诗作表达着对时代的担当。他的爱情诗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最柔软、最美好的部分,而他的家国情怀又让我们看到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他就像一个孤独的行者,在晚唐那个黑暗的时代里,用自己的笔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段动人心弦的诗篇,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复杂的晚唐社会。</p> <p class="ql-block">  在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李商隐的诗作时,不仅要欣赏他在爱情诗上的卓越成就,更要读懂他那深沉的家国情怀。他的诗作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时代的回响。让我们走进李商隐的世界,感受他的情感与思想,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去面对我们自己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境。</p> <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