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太原古县城

泰可

‌太原古县城‌位于太原市晋源区,占地面积约0.8平方公里,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古城沿袭了晋阳古城的建筑格局,整体风格犹如一只头北尾南的凤凰,自古有“凤凰城”的美誉。城内历史建筑众多,包括城墙、城楼、角楼、望楼等,展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太原古县城积极融入现代元素,成为集文化旅游、休闲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2025年4月6日,我再次来到了这里。 太原古县城的前身是晋阳古城(前497年建)。晋阳古城曾为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的封地(居16年)、李渊起兵建立唐朝的策源地,唐时作为“北都”与长安、洛阳齐名,五代时更孕育了后唐、后晋等政权,被誉为“龙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焚毁晋阳城并断其“龙脉”,此后该区域长期荒废,直至明代复建。明洪武八年(1375年)明代在晋阳古城遗址上复建的县城,称太原古县城,隶属明清太原府,是延续了自春秋晋阳城以来的历史文脉。其复建背景为明初平晋县(原北宋为镇压晋阳龙气所设)遭洪水毁坏后,朝廷批准迁址重建。 太原古县城沿袭晋阳古城“城池凤翔余”的凤凰形布局,占地0.8平方公里,十字街划分四片区,素有“凤凰城”美誉。<br data-filtered="filtered">明清两代持续加固城墙,增设敌台、包砖砌护,并开挖护城壕,形成完备的防御体系。例如明正德年间名臣王琼主持增建城楼、角楼,嘉靖年间为抵御瓦剌进一步加固。城内现存38处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文庙,以及县衙、城隍庙等官署与宗教建筑。2013年启动保护修缮工程,历时8年于2021年5月1日开放,修复后保留明清风貌,并融入智慧景区管理系统。2024年晋级国家3A景区,同年入选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年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 漫步在太原古县城街头,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每一砖一瓦都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古城墙下,历史低语,漫步其间,感受千年时光留下的印记‌。青石板铺就的深巷中,古朴典雅的院落与林林总总的店铺相映成趣,城墙斑驳,岁月悠悠,太原古县城的魅力,需要慢慢品味‌。 ‌魁星楼‌高20米,结构为四层,平面呈方形。下两层体量相等,形似茶座,整体建筑形式为六角攒尖顶式,起脊翘角,六角饰有铜制响铃。建筑顶部为六边形,南北两面辟有六角形窗,木构额枋搭交,六角攒尖瓦顶,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精致工艺。魁星原为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奎星”的俗称,东汉纬书《孝经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说,后世将其附会为神,建楼塑像以崇祀之,视为主文章兴衰之神。传说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脚踩鳌鱼头部,寓意“独占鳌头”。每逢考试,魁星右手握笔,左手捧斗,巡视考生,点中者即可金榜题名。自宋代科举制兴起,魁星楼成为文人进士供奉、祭祀魁星的主要场所,延续至今,每逢考试季节,仍有众多家长和学生前来祈福。如今的魁星楼不仅是历史文化遗迹,更是一个文化艺术汇聚地。这里定期举办许多非遗演出,以及灯光秀、汉服踏青、儿童风采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太原古县城文庙(正式名称为晋源文庙)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明太原县城东大街,是明太原县城内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早于太原古县城的建造时间(1375年),现存主体为明代建筑风格,2013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class="ql-block">  晋源文庙创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由平晋县城迁建而来,后经多次修缮,包括明代王琼等历史人物的捐资扩建。清光绪年间汾河水患后,太原府文庙迁至崇善寺废墟(今迎泽区文庙),而晋源文庙作为县文庙保留至今。</p> 晋源文庙采用典型明代文庙建制,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形成四进院落。现存建筑包括棂星门、大成殿等主体结构,院内古木森森,保留了浓厚的儒学文化氛围。 ‌晋源文庙大成殿供奉的主要对象是孔子及其四位弟子‌。大成殿是文庙的核心建筑,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及其弟子的塑像。虽然目前这些塑像可能已不复存在,但可以想象当年这里香烟缭绕、学子们虔诚求学的场景‌。 大成殿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整体布局遵循传统的建筑规制,同时融入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其结构以榫卯为主,不用一颗铁钉,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我们来访时,正是清明小长假,太原古县城街上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游客们穿梭在古色古香的街巷中,民俗表演一场接着一场,传承了传统文化,也让游客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和欢乐的节日氛围。街道间,热闹非凡,处处洋溢着喜悦‌气氛。 太原古县城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隶属明清太原府。历经多次修复和重建,鼓楼在清代经历了两次重修,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鼓楼在抗日战争和解放太原的战役中遭受严重破坏,最终于1952年被拆除‌。鼓楼位于太原古县城的中心地带,建筑风格雄伟精巧,台基分为三层,登顶后可以俯瞰全城。鼓楼与八座城门相互呼应,远眺可见双塔、正太车站及西北各处的工厂等建筑。鼓楼不仅是报时的工具,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地标‌。 ‌太原古县衙‌,位于太原古县城凤城东街路北,创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是太原县地方行政长官行使职权的场所,也是县级官吏和差役办理公务的地方。县衙整体布局遵循“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狱房居南”的传统礼制,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建筑群‌。 太原古县衙历经多次增修和扩建,保留了传统的布局和建筑风格。其主要建筑包括一进院落的申明厅、旌善亭、赋役房、寅宾院、监狱;二进院落的见心堂(大堂)、六房、三班、城守司署、酂侯寺;三进院落的二堂、县丞院;后院的县太爷后宅;以及右偏院的马王庙、典史署和左偏节的节孝祠、长平仓、东花园等‌。 ‌太原古县城酂侯寺‌位于县衙二进院内,是太原古县城的一个重要历史遗迹。酂侯寺的名称来源于其供奉的主神萧何,他是西汉初年的政治家,曾被封为酂侯,对汉初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酂侯寺在县衙的整体布局中占据重要位置,体现了“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狱房居南”的传统礼制思想。作为县级官吏办理公务的场所,酂侯寺不仅是地方权力的象征,也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地‌。 这里设有山西近代教育展室。山西大学是内陆地区最早的省一级大学,且在20世纪20年代前是国内仅有的三所大学之一,对山西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山西大学将李提摩太和当时的山西巡抚岑春煊奉为学校的创始人,在这里有他们二人的照片及介绍。 托马斯·理查德,中国人喜欢叫他李提摩太。他是一位来自英国的传教士。此人曾担任过光绪皇帝的顾问,和近代历史上的很多大佬都打过交道,比如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梁启超。除此之外,他还是最早将社会主义介绍到中国的人之一。当时清朝的百姓都叫他“鬼子大人”。李提摩太早在1870年就已经来到中国传教了,当年华北大旱的时候,他曾去山西救过灾,当时他向中国的官绅们讲过哥白尼的天心说,讲过蒸汽机和电的原理,他还受过曾国藩的次子曾纪泽的委托,向曾家的后人们教授过英文。1899年,山西发生了山西教案,当时的山西巡抚毓贤纵容义和团杀教士,烧教堂,前后共杀死了191名外国传教士,但是,受到波及而死亡的中国教民却足有一万多人,山西也因此成为了因教案而死人最多的一个省份。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结束之后,李提摩太向李鸿章和奕劻建议将山西教案的50万两赔款用于建造一座大学堂,让山西的学子都进入其中学习近代知识,慈禧和光绪恩准了这一提议,并且将李提摩太聘请为了书斋总理,于是,山西大学的前身——山西大学堂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这里还设有山西近代工业的起源和发展‌展室。山西近代工业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当时许多近代化企业相继出现,如山西机器局和太原火柴局,这些企业的出现加速了山西经济的近代化进程,并对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50年代,太原市成为我国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城市之一,得到了苏联的帮助,完成了从修理仿制到自主生产的转变,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钢铁和军工产品的生产基地‌。 这里有胡聘之的照片及简历。胡聘之于1840年出生于湖北天门竟陵,1865年(清同治四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内阁侍读学士、顺天府知府等职。1891年起,他担任山西巡抚,成为洋务派的重要人物,主持建造了山西第一家工厂太原火柴局,筹建山西招商局,并借俄款修筑了山西第一条铁路正太铁路,对山西近代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胡聘之在山西任职期间,大力推动洋务运动,创办了太原火柴局、山西招商局等近代工业企业,并主持修建了正太铁路,为山西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还专摄了山西教案‌展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在中国内地设立教堂进行传教活动,因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引起部分国民的反感和误会而爆发的社会事件。教案的主要起因包括教会干涉地方诉讼、强购民地兴建教堂等行为,特别是在甲午战争之后,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民众对社会的积怨发泄到教会,催生了义和团的爆发‌。山西教案发生在1900年,义和团事变期间,太原府发生了针对基督徒和传教士的屠杀事件。此次事件中,山西全省共杀传教士191人,杀死中国教民及其家属子女1万多人,焚毁教堂、医院225所,烧拆房屋两万余间,是各省中死人最多的一个省‌。清廷与八国联军议和时,山西巡抚毓贤被指为罪魁祸首,于1900年9月26日被革职并发放新疆。1901年2月13日,毓贤被斩于兰州。此外,山西还被要求每年分担庚子赔款116万两,同时赔偿教会损失263万两,并为殉难教士立碑‌。 小巷两旁,古老的砖墙见证了岁月的沧桑,而海棠花的盛开则为它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花瓣轻轻地飘落在青石板路上,与脚下的古砖相映成趣,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这里,每一步都踏在历史与自然的交汇点上,感受着古城的韵味与自然的恩赐。 太原古县城的网红墙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墙上斑驳的砖石和精美的砖雕门窗,刻画着花鸟鱼虫和及近代人民生活物品穿着的变迁,展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太原古县城内的 “市楼”(或俗称“风水楼”),作为明清风格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为多层木结构,兼具报时、观察和象征意义。 “延福楼”,寓意祈福延寿(如山西平遥有“延寿寺”)。结合“溪嘉”(可能指周边溪水景观),此处可能是古城内一座以祈福、文化展示为主的楼阁,但官方名称可能为 “延福楼”或“嘉溪亭”。 ‌太原古县城是电影《满江红》的主要取景地之一‌,五进院的交错小路和房间在电影中多次出现,特别是第一个院里还有弓箭、盾牌、红缨枪等道具。 太原古县城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古迹。城内保留了许多历史建筑,如城墙、县衙、关公庙、魁星楼、城隍庙以及历史民居,彰显了这座古城曾经的辉煌‌。 漫步在古城的石板路上,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繁花似锦的大明王朝。城墙巍峨,青砖黛瓦,每一块砖石都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由于时间和篇幅的原因,本文难于表述完整。‌我衷心希望太原古县城能够留住古城的历史记忆,还能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