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昨日抵达古都洛阳,入住瀍河之滨恒大绿洲,俯瞰窗外,瀍河两岸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上午乘地铁一号线到洛邑古城,地铁站及车厢内目光所及都是牡丹花图案,似乎在提示乘客这里是牡丹之城。</p> <p class="ql-block">洛阳地铁是我座过的乘客最少的地铁。</p> <p class="ql-block"> 洛邑古城,位于洛阳市老城区九都路柳林街口,创建于西周初年,洛邑即雒邑,西周成王时由周公主持加以扩建,称成周城;战国时改称雒阳;三国时改雒为洛;后经过隋、唐的兴建,洛阳城池的规模日渐扩大,而洛邑古城正是其中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洛邑古城包含文峰塔、河南府文庙、妥灵宫、四眼井、金元古城墙遗址等多个历史时期保护建筑,是集游、玩、吃、住、购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旅游观光区。</p><p class="ql-block"> 文峰塔,坐落于洛邑古城内,始建于北宋,明末毁于战火,清初重建。塔高约30米,是洛阳市为数不多的古塔之一。该塔是一座密檐式砖石塔,呈四方形。塔基由方形青石砌成,边长6.8米,高3.3米。塔身九层,由青砖砌成,第一层至第八层向北均有一扇拱门,第九层则四面各开一扇拱门。旧时,塔内供奉的文昌星和奎星是读书人的守护神,人们建造此塔祭祀二神,并为其取名“文峰塔”,旨在祈盼洛阳文化昌盛,多出状元。此外,该塔还有军事功能,塔顶四面开门,若遇战争,可在塔顶设岗放哨,居高临下,四面瞭望,便于守城。</p><p class="ql-block"> 四眼井位于洛阳老城东南,在清《河南通志》卷中,称郟鄏(jiá rǔ)井、武库井。西周时,周公营建的洛邑时,在瀍河两岸发现大量西周墓葬和规模宏大的官营铸铜手工业作坊遗址。其中郟鄏井就是在公元前11世纪开凿的,如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洛阳的重要标志。四眼井在1956年被覆盖,在其上修建了四眼井街。2016年,古井位置被重新找到并启动复原工程。</p><p class="ql-block"> 妥灵宫,位于洛阳市老城区东南隅文明街东端,是曹操祭祀关羽之所。曹操在这里建寿亭侯祠,又称关公庙。该庙历代重修,先后被称为武安王庙、关帝庙,清乾隆皇帝定名为妥灵宫。妥灵宫是最早的关公祭祀建筑群,被称为“天下第一关帝庙”。</p><p class="ql-block"> 新潭遗址,武则天时洛阳通济渠水路异常繁荣,为疏通河道拥堵,武则天命人在皇城东城的东南方向,挖了一个大水坑,这就是新潭。它南接通济渠,东接瀍河,为来洛舟船提供了一个可以停靠、装卸、交易的大港湾。从五代到北宋,新潭被逐渐损毁荒废,至金后基本不存在。开元年间进士的王泠然在《新潭赋》中称“由其地势多美,所以潭名永新”,道出了新潭之名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河南府文庙,位于老城区文明街,始建于金元时期,是供奉和祭奠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地方,也是河南府学所在地。唐玄宗于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孔庙因此被称为“文宣王庙”,明以后则改称“文庙”。</p><p class="ql-block"> 洛阳金元故城遗址位于洛阳市老城区,金以洛阳为中京,在隋唐洛阳城东城的遗址上另筑了一座新城。这座新城历经金、元、明、清四代。金洛阳城为中京,是金正大初年在北宋初王曾判任河南知府时所筑的城基上重建的。北宋之后,洛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因政治、军事中心的转移,逐渐衰落。洛阳城,是在金元洛阳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