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诗礼传家匾额</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近现代文艺史上,封凤子的名字熠熠生辉。她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艺大家,更是一位在动荡岁月中坚守家国情怀的爱国者。她的传奇一生,是“诗礼传家”家训的生动诠释,也是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的壮丽篇章。</p> <p class="ql-block">封凤子原名封季壬,祖籍广西容县杨梅镇四端村,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她的家族自清嘉庆到清末一百年间,中秀才14人,贡监生7人,举人4人,进士2人,是容县典型的书香门第。封凤子的祖父封蔚礽是清咸丰三年(1853)进士,伯父封祝唐光绪三年(1877)进士,父亲封祝祈(1876—1959)举人,字鹤君,别字聚庵,是广西近代著名的学者和诗人,曾被聘为广西省志馆馆长。</p> <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封凤子自幼便受到诗书礼仪的熏陶。她的祖父封蔚礽题在墙上的题词“人生舍读书为善别无安乐法,读书则人敬之,为善则鬼神敬之……”深深影响了她。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她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1936年,封凤子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随后加入复旦剧社。在上海,她凭借在曹禺名剧《雷雨》中饰演四凤一角色崭露头角。1936年,该剧在上海卡尔登大戏院(今黄河路一带)首演,观众爆满,场场满座。1937年,她又在《日出》中饰演陈白露,该剧同样在上海卡尔登大戏院上演,成为《日出》的全国首演。</p> <p class="ql-block">封凤子的表演才华得到了广泛认可,她不仅在话剧舞台上大放异彩,还通过戏剧演出宣传抗日思想,凝聚了各方力量共同抗日。她的演出不仅是艺术表演,更是对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宣传和支持。</p><p class="ql-block">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封凤子积极参与抗日宣传活动。她随剧团辗转至重庆,在抗战时期重庆的文艺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41年,重庆抗建堂建成,成为抗战时期中国话剧的重要演出场所。封凤子在重庆的演出活动,不仅是艺术表演,更是对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宣传和支持。</p> <p class="ql-block">她参与演出的话剧《雾重庆》,通过剧中人物的命运,展现了抗战时期重庆人民的生活和抗争精神。封凤子的演出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也激励了更多的人投身抗日救亡运动。</p> <p class="ql-block">皖南事变后,许多进步文化人撤退到香港,封凤子也是其中之一。在香港,她加入了“旅港剧人协会”,继续通过戏剧演出宣传抗日思想。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后,封凤子和其他文化人一起,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敌人的防线返回内地。</p><p class="ql-block">在香港期间,她不仅参与演出,还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凝聚了海外华人和爱国同胞的抗日力量。她的行动展现了她对“诗礼传家”家训中“为善”精神的践行,也体现了她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p> <p class="ql-block">1937年,封凤子应留日同学会邀请赴日本东京,参加留日学生组织的中华国际戏剧协会主办的《日出》的演出。此次演出不仅是艺术交流,更是她传递爱国使命的重要契机。在出国前,中共地下党阿英将一封密信交给她,要求她转交给逃亡在日本的郭沫若。她将信缝在衣服夹层中,成功地将信交给了郭沫若,这封信促使郭沫若决定回国加入抗战队伍。</p><p class="ql-block">郭沫若收到信后,了解到国内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进展,决定结束在日本的流亡生活,回国参与抗日。在封凤子准备回国时,郭沫若又给她写了一封信,托她转交给桂系的白崇禧。这封信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抗日,推动蒋桂合作。由于封凤子的父亲封祝祈是桂系重视的旧文人,主持广西省志馆,通过他,郭沫若的信顺利地送到了白崇禧手中。</p> <p class="ql-block">封凤子的一生,是“诗礼传家”家训的生动实践。她从一个书香门第的女子,成长为一位在戏剧、文学、编辑等多个领域都取得卓越成就的文艺大家。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塑造一个人的品格,影响一个人的命运。</p><p class="ql-block">封凤子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诗礼传家”的深刻内涵。她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更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抗日救亡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p><p class="ql-block">在诗礼传家展室,我总结她的传奇一生写了一幅对联:“笔墨春秋书万象,舞台岁月演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