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文化

张姓文化传承

<p class="ql-block">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于人类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 姓和名一样,都是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却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姓氏分为单姓(张、王、李、赵等)、复姓(皇甫、司马、欧阳等)和多字姓(爱新觉罗)等。 姓产生、发展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星象学、心理学等众多社会科学。</p> <p class="ql-block">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那时是母族社会,孩子一出生,父亲就走开,只剩下母亲。因此古人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但进入父族社会后,就大部分跟父亲的姓,还有跟母亲的。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嬴等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在这种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愚昧状态的一个标志。</p> <p class="ql-block">  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氏是指氏族,是和有血缘关系的人在一起生活的种族。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p><p class="ql-block"> 对姓氏的研究已形成一门学科。它与人口普查、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事现代化科学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姓氏学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 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p> <p class="ql-block">“姓”和“氏”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时候就有“姓”了。是跟母亲的姓。“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如黄帝,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称为轩辕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后来儒家用伦理解释了这一条。</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姓氏</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姓氏是在河南诞生的。相传,6500多年前,人类的始祖伏羲带领人来到河南,繁衍生息。他规定了姓氏,制订了婚嫁制度,教人结网捕鱼、饲养牲畜,教人们烹制食物,推演出了八卦,制造武器用于战斗。伏羲氏姓“风”,因此“风”成为中华第一个姓氏。</p> <p class="ql-block"> 现代人姓氏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3种类别:</p><p class="ql-block">(1)以姓为氏。</p><p class="ql-block"> 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p> <p class="ql-block">(2)以国名为氏。</p><p class="ql-block"> 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p><p class="ql-block">(3)以邑名氏。</p><p class="ql-block"> 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4)以乡、亭之名为氏。</p><p class="ql-block"> 和以国名为氏一样,但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p><p class="ql-block">(5)以居住地为氏。</p><p class="ql-block"> 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如:呼延(呼延村)。</p><p class="ql-block">(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p><p class="ql-block"> 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姓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因为有人救过皇帝,因此皇帝封那人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p><p class="ql-block">(7)以次第为氏。</p><p class="ql-block"> 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p><p class="ql-block">(8)以官职为氏。</p><p class="ql-block"> 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p><p class="ql-block">(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p><p class="ql-block">(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大部分是多字姓,如:爱新觉罗。</p><p class="ql-block">(11)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的变迁,由复姓改为单姓或意译为汉姓。如:佟佳氏改为佟氏;阿古占,满文为雷之意,即改为雷姓。</p><p class="ql-block">(12)以谥号为氏。如:楚庄王的后人以先人谥号庄为姓。</p><p class="ql-block">(13)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皇甫:在避难中改成姓白和姓王。</p> <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姓字的古形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p> <p class="ql-block">本文整理编辑:冠县张氏文化交流研究中心</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