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百年老宅 2025.4

木子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种种原因,时隔三年我们再次踏上回乡之路。中途在梁金山服务区休息一会,印象中这个服务区规模范围好像是最大的,设施齐全,吸引力比较大。我们每次回乡,都要在此休息片刻。停车场上看到许多不同的车牌,估计有不少跟我们一样是回乡拜山祭祖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因为五邑地区“金山伯”比较多,正月十五后就开始拜山了。据说是便于“金山伯”回乡过年后,祭拜完祖先就又踏上他们回去旧金山继续拼搏的漂泊之路。所以五邑地区的拜山祭祖比其他地方提前了许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离家乡越来越近了,思绪万千,浮想联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进入熟悉的百年老宅…打开厚重而高大的铁门,记忆的闸门随之开启…听嫲嫲说百年老宅的铁门差一点毁在“大跃进”年代,是嫲嫲靠着她“辈分高”“老资格”的“优越性”死死地“捍卫”着才免于被“摧毁”。感谢嫲嫲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保住并守护住爷爷漂泊在美国创业艰辛所换来留给后人的基业~百年老宅那扇厚重的大铁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百年老宅里有许多爸爸、二姑姐、三姑姐、四姑姐童年的故事…可能也有大伯、二伯的故事吧?但他们远在美国留学、生活,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对于他们的故事很模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印象深刻的首次回乡,在“文革前”,爸妈带着三哥和我从海南岛回到广州,集结了二姑姐夫妇及文殿表弟,我们一行从广州坐车回乡。那时候的回乡之路很艰辛,坐车要经过几个船载车的轮渡,下午才能够回到家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爸爸离开家乡去读书、留学、工作后,漂泊繁忙的生活,让他无法顾及回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天,我们回到家乡后,嫲嫲很高兴(虽然她不是我爸爸的生母,爸爸的生母很早就去世了),老宅里从来没有那么热闹过,当时村里还有些认识爸爸的长辈与晚辈都过来老宅与爸爸他们聊天,他们说着家乡话,虽然我也会说一点,也稍微听懂一点(因为外婆跟随我们生活,她说的台山话与开平话有点相似)。而那些孩子们就趴在窗口看着我们,好像看外星人似的…妈妈给孩子们分糖果🍬吃,因为大家都是陌生人,跟孩子们没有交谈,我想阿建堂弟那时候肯定也在孩子们的行列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二楼有个放着先人照片与牌位的祭台,我从来没有见过,感到很恐惧。那是上楼顶的必经之路,而我想上去楼顶看看,但又害怕经过祭台…三哥就老是吓我,后来还是他陪着我,才敢上去楼顶看风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相机是奢侈品,所以没有照片,只有脑海里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次回乡,是妈妈带着我,又是跟着二姑姐夫妇及文殿表弟一起回乡。这次住在附近三姑姐的儿子大眼和醒仔骑单车🚴🏻过来,搭着我们去趁墟,墟日的小镇上很热闹,啥都有得卖…后来嫲嫲也带着我走路去墟上买肉,菜基本上是吃自己种的。我们坐在厨房的门口摘菜、吃着嫲嫲晒的咸干花生🥜(特别好吃)跟嫲嫲聊天,巷子里的“穿堂风”很凉爽。厨房里还有一个舂粉的舂,我们帮嫲嫲舂米粉,很好玩。这次在家乡呆得时间最长,住了几天,不想走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老宅子里住过的长辈们,左边四姑姐,中间二姑姐,右边三姑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左边四姑姐、中间三姑姐、右边二姑姐,姐妹仨在老宅楼顶的合影。(大表哥提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姑姐回来广州探亲,姐妹仨在茶楼的合影。(大表哥提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的长辈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前排左边我妈妈,中间我爸爸,右边二姑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后排左边三姑姐,右边二姑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左边二姑姐、中间三姑姐、右边我爸爸1982年春节在我家拍的合影。(大表哥提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几大家子又欢聚一堂,从左至右:大表哥、二姑姐、我妈妈、三姑姐、四姑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在老宅里淘到宝了,几个小碟子、小碗很可爱,把它们洗干净,拿回家摆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四姑姐姑丈2004年跟我们一起回乡拜山,在村口碰见兆星叔夫妇也从香港回乡拜山,我们一起在村口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03年我们回乡拜山,我们兄妹与阿建堂弟在村口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阿建堂弟是个勤劳肯干又踏实本分的人,我嫲嫲还健在的时候,他们夫妇经常去关心照顾她老人家。嫲嫲去世时,也是他们在身旁指引我们处理嫲嫲的后事。我们在家乡的老宅平时也全靠他们在帮我们打点。每次回乡拜山也是总阿建堂弟夫妇忙里忙外地帮我们准备拜祭用品,提前帮我们清理祖先坟前的杂草…没空回乡拜山,则是委托阿建堂弟帮我们料理一切…很感恩责任心特强,有大爱之心的阿建堂弟夫妇,他们为我们点点滴滴的付出,我们都永远记铭记于心!谢谢阿建堂弟及他的家人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03年回乡拜山,我与三哥嫂在村口合影。</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听二姑姐说:小时候,阿婶(乡下习俗是叫婶,不是叫妈)去村前的池塘洗衣服,我们就跟着去村前的大榕树下玩耍,有时候祠堂开门,我们就跑进去祠堂玩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祠堂是村民们开会的地方,也是办红白事聚餐的地方。二姑姐说:那时候你们嫲嫲家里的碗碟多,所以办红白事就来我们家借碗碟。我看到嫲嫲杂物房里的碗底印着字,可能是便于辨认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老宅陪伴着我们的长辈度过了他们的童年…随着2025年1月4日四姑姐的去世,我们的长辈和我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就戛然而止了…对他们的怀念只有留存在记忆的脑海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与他们一起的日子…清明时节就分外思念远在天堂的长辈们,愿你们都安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我的爷爷,从爸妈的口中得知了爷爷些少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邑地区很多老一辈人漂洋过海去美国旧金山打工,所以简称为“金山伯”。我爷爷也是“金山伯”之一,听爸爸说爷爷在旧金山开了一家洗衣店,虽然有比较大型洗衣设施,但是烫衣服得人工熨烫,爷爷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爸去美国留学时,就亲眼看到爷爷在昏暗的灯光下,很晚了还在烫衣服…爷爷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忙碌,省吃俭用地供养着孩子们,把他三个儿子都供养到美国留学,分别是硕士、博士毕业。在家乡盖起了一栋洋楼,他的妻儿老小都享受过他盖的洋楼的福,可他却从来没有回来享受过一天…远在天堂的爷爷,您辛苦了!我爸爸长得很像您,故在我想念爸爸的同时也会想念起素未谋面的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爷爷的照片。(大表哥提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我爷爷自制的毛笔手抄本家谱,是用很漂亮的宣纸抄写的,爷爷的毛笔字写得很漂亮,关键是还写得那么细小的毛笔字,没有一定的“功底”是很难办到的。家谱写得很详细,各房的分枝图也画得很详细,毛笔画家里的地块图清晰明了。很佩服爷爷的毛笔功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听爸妈说,大伯、二伯也是在美国留学。大伯博士毕业后,放弃在乡下后来去了香港的发妻,执意要取他的一位博士女同学,爷爷不同意,不认可这门婚事,但大伯还是我行我素(那个年代有这种争取自由恋爱结婚的抗争精神,难得并佩服)。他们兄弟俩留学毕业后,就在美国工作,跟爷爷一起生活在美国,也没有再回国了。所以对他们的故事知道得甚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大伯的女儿女婿从美国回来广州探亲,与长辈们的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左至右:三姑姐、二姑姐、美姐夫、美姐、我妈妈、四姑姐。(大表哥提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不知道爸爸小时候在哪里上学?只知道他在岭南大学附中读中学,毕业后考上岭南大学,大学毕业后去美国留学。爸爸硕士毕业后,没有留在美国,去了台湾糖业公司工作,解放前他就放弃了台湾舒适的工作,回到岭南大学工作,后来到了华南农学院工作。1958年组织分配他带着华农的教师去海南,筹建华南农学院海南分院后来就成了华南热带作物学院,与华南农学院没有什么关系了。他是学院首任教务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稍大后听妈妈说,两院白手起家的时候,生活很艰苦,大家住的是茅草房。在台风雨季节,房顶漏雨,地上水浸,鞋子像小船那样在水中漂浮…第一届大学生就是在茅草房里上课,也成了赫赫有名的“草房大学”。在何康院长的带领下,教职工们艰苦奋斗,职工宿舍的瓦房替代了茅草房,陆续盖起了教学大楼、研究大楼、职工医院、大礼堂、第一饭堂、学生饭堂、幼儿园、附小、附中、商店、书店、邮局、银行、粮站、灯光球场、招待所…两院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小社会~宝岛新村。我们这些“院二代”就是在这个小社会里幸福快乐地成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6年因为要安顿抗战期间患小儿麻痹症,治疗不及时落下终身残废不能自理的二哥,才予以调动回来广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我的爸爸,在美国留学时期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爸爸留学时期在家门前与同学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爸爸岭南大学附中的毕业证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爸爸岭南大学的毕业证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岭南大学的教授聘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爸爸患青光眼视力只有0.01时写的手笔,也是他最后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受用无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张照片是我后来翻拍放大的,没有看到爸爸的字迹,估计应该是在华南农学院期间拍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张应该是在岭南大学院子里拍的,因为我三哥是在岭南大学出生的。爸爸抱的是我二哥,妈妈抱的是我三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二哥去世后,经历过白头人送黑头人的痛苦后,1982年爸爸大病一场,术后恢复中的中秋节,在甘科所院子里拍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1983年春节,亲戚们给爸妈拜年,老表们在我家客厅的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爸妈在世时,每年春节二姑姐、三姑姐都带着孩子们来给我爸妈拜年。这一天是家里最热闹的一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82年春节爸妈在甘科所家里的小花园里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1985年我家搬到楼房的新家后,嫲嫲第一次来我家住,爸爸本来是想把她接来我家长住的,但嫲嫲可能是水土不服,一直拉肚子,只住了几天就要求送她回家乡了,临走前在家里跟我们一家子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86年春节爸妈在家里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爸爸不怎么喜欢照相,那时候手机还不普及,家里也没有相机,还是我“蹭”单位的相机📷帮他们留下丁点的照片,是多么艰辛珍贵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妈妈93岁生日的照片,她吹蜡烛的样子像个老小孩,多开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99年妈与我们夫妇及三哥夫妇在广东迎宾馆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99年春节在三哥家的大合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平时我们兄妹极少一起逛公园,2000年好像是喝完茶后,就一起到云台花园逛逛并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00年三嫂牵头我们兄妹出钱给妈妈装修房子,然后我们带着妈妈一起去家具城买家具,妈妈一眼就看中了她坐着的这张“太师椅”,买回家后,擦干净让她坐,看着她那一脸的满足、幸福、享受的样子,我们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因为我们有个残疾不能自理的二哥,妈妈照顾二哥辛苦了一辈子,是得好好享受一下了,既然她喜欢并且看中了这张“太师椅”,再贵也得买给她!这张“太师椅”幸福地陪伴了她15年,足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为了方便照顾妈妈,2007年大侄子在市里他们居住的小区买了一套房子给妈妈居住,在搬离甘科所前,在大院里我们兄妹与妈妈的合影(身后就是爸妈的“老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07年妈妈90岁生日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妈妈生日聚餐后,我们三兄妹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妈妈97岁的生日照,没想到也是她人生最后一张生日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妈妈再次摔倒后,虽然这次没有摔伤骨头,但走路就越来越差了,后来就不能自主地翻身,起床,食量也越来越差,医生说她的胃等器官都已经萎缩了,2015年7月2日因器官衰竭而永远离开了我们。爸爸是1992年2月26日去世,离开我们已经23年了,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想念着他!想念着我们已经逝去的亲人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听爸妈说,二姑姐中学毕业后,结识了二姑丈,结婚成家后,照顾家庭孩子也成了家庭主妇。不过她们家与我们家很接近。妈妈说,当年日本鬼子入侵广州,岭南大学撤退去坪石,兵荒马乱的逃难生活,非常艰辛。好在那时候二姑丈他们银行也是转移去坪石,二姑丈负责押车,他把驾驶室的座位让给怀着孕的我妈妈坐。他则冒着寒风,站在车门外的踏板上,一路这么颠簸着…四十年代的山路状况是无法想象有多么的艰辛…所以妈妈说她永远铭记于心!感恩二姑丈舍己为人的精神!后来,我爸爸调动到华农工作,二姑丈也去了华农工作,我们两家又在一起了。1958年我们全家跟随爸爸去了海南,筹建两院,那时候我还不到两岁,对华农的生活没有印象和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对华农的印象还是后来爸妈陆续来广州看病,把我也带来广州,每次都住在华农二姑姐家里,他们在华农搬了好几次家,好像他们曾经住过的地方,我都有住过🤭~华农正门大院七十二家房客那里、六一住宅区、48号、再就是李沛文院长住过的小楼…住在华农可以漫山遍野地跑,特别是六一住宅区那里,可以跟着表姐表弟去后山捡松果,扒松叶…跟着二姑姐去五山市场买菜、买煤,跟着二姑姐姑丈去华工22路车总站搭车去“广州”(住在郊区的人去市区都是这样称呼的🤭)。最喜欢吃二姑姐用华农牛奶煮的麦片,华农牛奶很浓很香很丝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爸爸经常在我面前称赞二姑姐,说她从小就很爱干净,结婚后把家里擦拭得一尘不染,收拾得整整齐齐。叫我要向二姑姐学习,可能也是耳濡目染得多吧,我也有点像二姑姐那样爱干净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而我妈妈则经常夸赞二姑丈,说他做事心细,思前想后,尽量把事情做得完美。说他们家孩子多,住房显得比较拥挤,而他们每搬一次家,二姑丈都能精心设计,尽量把有限的空间利用到极致。而且家庭观念很强,会当爸爸,把孩子们都教育得很团结向上,每一个孩子的事情他都尽心尽力去帮助解决。我也在他们家住过几次,的确也感受到二姑姐姑丈的爱及他们大家庭的温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年轻时期的二姑姐,李家的姑娘都是美人胚子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二姑姐的结婚照,妥妥的郎才女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只有他们还保存得那么好,我爸妈的结婚照我曾经看过,但是“文革”后就再也看不到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二姑姐姑丈与他们的孩子~大表哥、大表姐、二表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姑姐一家子的合影。(大表哥提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姑姐已经有孙辈了,很幸福!(大表哥提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二姑姐最齐全的一大家子合影。(大表哥提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张合家欢更加齐全。(大表哥提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姑姐姑丈在华农红满堂前的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红满堂不仅是华农的历史符号,还深刻影响了校友文化。许多校友以“红满堂”作为聚会的主题,体现了其在华农人心中的特殊地位。更是一代代华农人共同记忆的象征,展现了华农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传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姑丈是华农红满堂建设期间的监管者,倾注了他的心血,也是他与老一辈同事的杰作,引以为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姑姐姑丈老年时期的照片。(大表哥提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我二姑丈与二姑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左是三哥回来广州读书,假期二姑姐姑丈带着孩子们一起去广州火车站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右是我从海南回来广州,二姑姐姑丈带着我们去广州火车站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与三嫂去华农探望二姑姐姑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年的二姑姐还是那么的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去二姑姐家探望她时,与她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姑姐姑丈率他们的子孙一大家子春节来探望妈妈。大家一起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听妈妈说,三姑姐的人生就比较坎坷,三姑丈好吃懒做,好像还沾染了一些恶习。三姑姐原来在广州街道工厂工作,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把他们全家清退回去原籍~台山,三姑丈的家乡。那里离我们的家乡比较近,三姑姐可以经常回去照顾嫲嫲(嫲嫲是她和四姑姐的亲妈),清明节也经常是她陪着嫲嫲去拜山,照顾嫲嫲最多就是勤劳肯干的三姑姐!她的孩子多,生活比较困难,嫲嫲也时不时地接济她家,相互扶持,度过困难时期。后来政策允许,他们家又搬回来广州生活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我三姑姐年轻时的照片,几个姑姐都很漂亮!(三表弟媳提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姑姐晚年的日子过得很幸福,弥补了她早年的困苦。(三表弟媳提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姑姐与她的孩子们、孙辈们。三姑姐的遗传基因强大,孩子们长得都很像她。(三表弟媳提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二带着从美国回来的老五去探望三姑姐。(三表弟媳提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三从香港回来去探望三姑姐。(三表弟媳提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五从美国回来去探望三姑姐,看她笑得多开心!(三表弟媳提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三姑姐的儿孙们。(三表弟媳提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去探望三姑姐时跟她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爸爸说:四姑姐比较聪明灵活,是三个姑姐中最有学问的那个,她在广州三中上学,毕业后高考到武汉上大学。听四姑姐说:大学还没有毕业,大嫂就把她“弄”到香港去,跟着大嫂学习管理账目。因为你爷爷从美国寄钱回来,不是直接寄回乡下,而是寄去香港大嫂及我收,然后按照你爷爷的吩咐再寄钱回去乡下给你嫲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四姑姐在香港成了家,嫁给了一个香港🇭🇰警察,很有安全感喔。爸爸称赞四姑丈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要我们向四姑丈学习。经过四姑丈不断地努力,上升到督察。四姑姐成家后,做好香港警察的坚强“后盾”,在家相夫教子,照顾家庭及公婆。同时把爷爷的那盘账打理得清清楚楚,是个聪明、细心的“好管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很遗憾的是他们在世时,没有及时收集他们的照片,现在想用时,才发觉素材稀缺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我的四姑姐姑丈。李家三个姑姐个个都是那么漂亮,那么出众。(表弟提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四姑丈对四姑姐疼爱有加,经常带着夫人去周游列国,比翼双双,幸福无比!(表弟提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姑丈还经常带着夫人去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表弟提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表弟提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四姑姐的全家福。(表弟提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四姑姐一家子回来广州探亲,我们夫妇与他们一家子在白天鹅宾馆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四姑丈非常疼爱四姑姐,他俩是恩爱夫妻的榜样,四姑姐嫁得很幸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四姑丈很尊重夫人的娘家人,每次从香港回来广州探亲,都不辞劳苦大包小包地带礼物回来送给娘家的哥姐们,还给钱哥姐们买东西吃…并请李家一大家族的亲戚吃饭叙亲情,是哥姐们得体的好妹夫!也是我们晚辈学习的好榜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李家、潘家、马家的老表们一起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表弟提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表弟提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老宅子里的主人,一个一个地离开我们而远去…希望仅存的故事,还能够传承下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感谢老表们给我提供的老照片!</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