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再看白马寺

清风丽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清风丽影(美篇号4748717)</span></p> <p class="ql-block">当我再度跨过那道褪了朱漆的山门,这座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以其独有的韵味再次将我深深吸引。三十年前初见时的惊艳已被岁月冲淡成泛黄的记忆,而此刻站在门槛前,心中竟涌起几分近乡情怯般的恍惚。晨阳切过悬山顶的鸱吻,在青砖地上投下细密的阴影,仿佛千年前的诵经声正沿着砖缝缓缓爬行,将往昔的故事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洛阳白马寺,作为中国佛教的摇篮,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典藏文物有两颗释迦牟尼佛舍利、中华古佛、元代十八罗汉夹纻像等。它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立的第一座官办寺院,被誉为“释源”和“祖庭”,不仅对中国意义非凡,而且对越南、朝鲜、日本乃至欧美国家的佛教发展都有深远影响,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心中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末以来,日本捐资重修白马寺钟楼并立空海雕像;泰国、印度、缅甸政府也相继出资在白马寺建造佛殿,使其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纷纷来此受戒,美国、德国、加拿大也出席该寺方丈升任法会,白马寺以极高的国际化程度,拥有“天下第一寺”的美誉,也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p> <p class="ql-block">走进白马寺,大雄宝殿前的香炉依然吞吐着袅袅青烟,檀香氤氲中仿佛萦绕着历代信徒虔诚的祈愿。这座悬山式古殿承载着七朝风雨,肇始于唐宋,元代重构形制,至明代易为今貌,飞檐斗拱间叠印着不同朝代的建筑密码。殿内香雾缭绕处,释迦、阿弥陀、药师三尊金身巍然构成“三世佛”法相,两侧十八尊元代夹纻罗汉或嗔目持杵,或拈花含笑,衣袂褶皱间流淌着七百年前的匠心。尤为瞩目的是韦驮、韦力两天将造像,前者银甲流光尽显护法威严,后者泥塑彩绘犹存明代匠气,二十三尊圣像在烛影摇红中构筑起立体的佛教宇宙观。</p> <p class="ql-block">步入国际佛殿区,印度桑奇大塔的覆钵式穹顶正被夕阳镀成琥珀色。缅甸金塔与泰国佛殿在暮色中彼此致意,飞檐上悬挂的铜铃忽然齐声轻颤。这异国梵音与白马寺的晨钟暮鼓遥相呼应,倒让我想起寺志里记载的盛景:北魏时期,三千胡僧在此译经,不同语言的经文如百川归海,最终汇成汉语佛典的浩荡长河。</p> <p class="ql-block">归途经过齐云塔,忽有鸽群掠过十三层密檐,振翅声惊落塔角铜铃。叮咚清响里,我看见自己三十年前在此留影——那时只顾仰望塔尖直指苍穹,却不曾留意脚下这片土地的故事。如今故地重游,岁月的痕迹不仅留在了我的脸上,也留在了这座千年古塔的每一块砖石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