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及心法

朱愚朴

<p class="ql-block">在临帖和书法创作中,有一个常听到的观点叫做“意在笔先”。这个观点最早是由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提出的,她认为一件作品的成败取决于前期的意境营造和内心情感的铺垫。</p><p class="ql-block">这个观点深得王羲之的认可。他在《笔势十二章》中说:“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想学习书法的方法,首先要将墨研磨干净,集中精神,预先构思好字的形状大小、倾斜度、平直度和振动方式。这样,筋脉就会相连,意念就会先于笔到,然后再写字。</p><p class="ql-block">虽然王羲之的书法境界已经如此高妙,甚至无人能及,但真正将“笔由心法”参悟透彻,并写出至高境界的人,是王羲之的伯父王导的后代——明代的“大圣人”王阳明。</p><p class="ql-block">作为心学大师,王阳明流传下来的书法很少。但他精于书法,其书法也常被当时及后世人赞赏。</p><p class="ql-block">中国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与书画家徐渭对王阳明书法拼命点赞,他说:“古人论右军以书掩其人,新建(阳明)先生乃不然,以人掩其书,观其墨迹,非不翩翩然凤翥而龙蟠也,使其人少亚于书,则书已传矣。”</p><p class="ql-block">他在草书方面,他努力追求魏晋时期的笔法,用笔转弯有度,流畅自如,点画瘦劲奔腾,富有遒劲矫健之势。可以说,他对古法的理解深入而又透彻。</p><p class="ql-block">但这并不是他最耀眼的地方。王阳明在书法上的突出造诣,是将“心学”引入书法。他曾在贬谪贵州龙场时,完成了一幅名为“龙场悟道”的作品。通过探索万物自然的道理,他被后世誉为继孔子之后的唯一“圣人”。因此,对于书法,他比常人更加深入地理解,他的字追求情感和自然的艺术表达。</p><p class="ql-block">王阳明曾对别人说,自己初学书法,也是对临古帖,摹其字形,后来“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p><p class="ql-block">不愧是心学大师,搞出了“心法即书法”的观点。这似乎来自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但又丰富得多。</p><p class="ql-block">当然,这里的心法,可不是随心所欲乱写 ,也不是费尽心机摆布,而是通读古帖、勤加练习后的融会贯通、今古合一,最终写出自己想要的字。</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今天能见到的王阳明书法,都与古人似曾相识,能够看到二王、颜柳、赵孟頫的影子,但又都不是,其实那正是王阳明自己的样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