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 / 铂汾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90年8月,我迎来了军旅生涯中一次大的转折,被提升为厦门警备区参谋长。回首在厦门警备区担任参谋长的四年时光,这段经历充满了挑战与机遇、艰辛与收获,成为我生命中一段难以磨灭的珍贵记忆。工作环境的复杂性、任务的艰巨性以及地理位置的敏感性,为我的工作带来了诸多难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但也正是这些困难,点燃了我内心的斗志,让我始终保持着一股不服输的拼劲,在岗位上砥砺前行,努力留下不忘初心的奋斗足迹。尽管岗位和职务发生了变化,但我心中那份军人的忠诚与担当从未动摇,它如同明亮的灯塔,穿透重重迷雾,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指引我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矢志不渝地为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段经历的沉淀,成为我一生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如今回想起来,心中依然满是欣慰与自豪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追溯历程沿革,凸显战略要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厦门警备区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江西省军区独立师。1969年,这支部队调防至厦门地区,接替陆军某师防务,番号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守备某师,自此开启了在厦门地区的戍边征程。在随后的岁月里,部队番号历经多次变更,编制也不断调整,始终适应着时代的发展与国防的需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5年6月,在全军裁减员额100万的大背景下,福州军区与南京军区合并为南京军区,厦门警备区由原守备某师和厦门人民武装部合拼整编而成,就此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此时的厦门警备区下辖三个守备团(驻漳浦守备团于1986年4月划归漳州军分区领导)、一个炮兵团、一个船运大队和人武系统,包括开元区、思明区、湖里区、同安区、集美区、杏林区、鼓浪屿区人民武装部和厦门预备役高炮团及5个直属营(队、院)、7个直属连(库、所)。厦门警备区划归福建省军区指挥领导,自此肩负起保卫祖国东南沿海的神圣重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厦门警备区所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是福建省军区编成内官兵员额最多、距台军驻守的金门岛距离最近、海防战备任务最重的部队。厦门,自古以来就是兵家设防、驻训的重要地区,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在此屯兵扎寨,操练水师,为收复台湾立下不朽功勋。如今,厦门警备区部队位于福建省东南厦门湾口,当面就是台军驻守的大金门、小金门及大担、二担等10多个大小岛屿。金门与厦门之间仅相距6公里,退潮时,金门马山哨所距厦门角屿岛只有1800米,近在咫尺。金门约有五六万人口,绝大多数人祖籍在闽南,这种紧密的地缘和人文联系,更凸显了厦门警备区在维护两岸和平稳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深入部队调研,熟悉战区状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90年8至10月,厦门警备区领导班子迎来较大调整,调整后的领导成员包括郭司令员、吴政委、傅副司令、施副政委,政治部吕主任、后勤部程部长,而我于当年8月被任命为警备区参谋长。新的领导班子到任后,面临着一个紧迫而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尽快熟悉部队、防区地形及当面敌情,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厦门警备区党委高度重视这一工作,专门安排两周时间,由郭司令、吴政委亲自带领,组织新的领导班子深入基层,全面了解部队实际情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次登上角屿、小嶝、青屿及浯屿岛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令我难以忘怀。记得有一天,上午9时开始涨潮,我们从船运大队一中队码头登上前往角屿岛的登陆艇。那天晴空万里,却风急浪高,登陆艇在波涛中剧烈颠簸前行,一会儿被推上浪峰,一会儿又跌到波谷,海水不时涌进艇舱。经过近3个小时的艰难航行,约12时左右,我们终于登上了角屿岛。角屿岛隶属于厦门市翔安区(原为同安区),与大嶝岛、小嶝岛通称为“英雄三岛”,因其形似牛角而得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角屿岛面积约为0.19平方公里,最长处不到1公里,岛上没有居民,环境恶劣,缺乏淡水,空气潮湿。但更让人震撼的是它的战略位置,距离大金门岛只有2.3公里,最低潮时,与金门岛的马山哨所附近的陆地距离仅有1800米,是大陆距金门最近的岛屿。自1949年10月15日厦门宣告解放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守岛官兵,在这里扎根,用青春和汗水戍守海防,忠实地履行着镇守祖国东南大门的神圣职责。他们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久后,我们又登上了青屿岛。为了确保顺利登岛,我们提前精确计算好涨潮时间,那天早上6时就登上了登陆艇,经过约4个小时的航行,约10时左右成功登上青屿岛。“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这句俗语用来形容青屿岛再贴切不过。海岛面积仅有0.06平方公里、环岛一圈仅有800米,坡陡坑深,还有峭壁,最长的一条平路也不超过80米。驻守在这里的四连,离台军占据的岛屿仅几千米,是对敌斗争最前沿,被皮定钧司令员誉为“海上钢钉”。尽管条件艰苦,小岛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驻岛指战员一专多能,炮手、机枪手、话务员、广播员、卫生员和炊事员一样不少。岛上没有淡水、与世隔绝,很多战士当兵上岛,退役离岛几乎没离开这里,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默默奉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次熟悉部队情况的行程中,我们不辞辛劳,走遍了全区各团及直属队,与基层官兵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全面掌握了部队的第一手资料,圆满完成了巡回熟悉部队情况的任务,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针对部队特点,务实开展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刚到厦门警备区任参谋长时,司令部下辖13个科室,直接管辖的直属队有浯屿守备营,高炮营、通信营、教导大队和警侦连、工化连及招待所、公勤队,机构设置较为庞大复杂。与其它守备师司令部相比,厦门警备区司令部的工作性质和任务更加复杂艰巨。厦门既是经济特区又是副省级单列市,部队驻地离台军驻守的金门诸岛仅一水之隔,司令部工作面广量大,部队大多布防在前沿,分散在沿海一线及海岛,战备工作和对敌斗争复杂敏感,时刻都要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准备应对突发事件”的弦一刻也不能放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过,我也有自身的优势。长期在师、团司令部机关工作的经历,以及担任守备团团长5年的经验积累,让我对部队的战备工作、军事训练、教育管理和机关日常业务较为熟悉。到任后,我充分发挥两位副参谋长的作用,经常与他们交流工作思路和想法,重大事情都提前征求他们的意见,共同商讨解决方案。蔡副参谋长在守备师工作多年,机关业务和部队工作经验丰富,我让他主管直属队;吴副参谋长在厦门人民武装部工作多年,对武装部工作经验丰富,我让他分管武装部和预备役工作。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司令部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各项任务得以顺利开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任职期间,司令部的领导和科室人员也经历了多次变动。1991年,炮兵指挥部改编为炮兵科,编制上撤销工化科(1993年又恢复工化科),厦门警备区增编技术保障部。这些科室及人员的变动,为司令部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积极协调各方面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交接和开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海防管理试点,示范引领全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90年底,厦门市为解决海防管理存在多头领导和协调管理不力等问题,率先在全国进行组建海防管理委员会试点,并成立了海防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我有幸参与其中,担任委员会副主任,与市委副书记、分管副市长以及厦门水警区副司令员共同领导这一重要工作,厦门警备区吴副参谋长任办公室主任。管理委员会成员来自全市党、政、军、警、民共37个单位50名委员,阵容强大,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探索海防管理的新模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厦门海防管理工作试点经验与做法,得到了国家海边防委员会的充分肯定。1992年8月,全国海防管理工作座谈会在福州和厦门分段召开,国务委员、国家边防委员会主任罗干和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徐惠滋亲临会议。座谈会在厦门警备区小礼堂召开,与会代表参观了警备区云顶岩观察所、沙坡尾台轮停泊点、何厝海防协调中心、下何船管站等海防设施,并听取了先进典型经验介绍。厦门海防管理工作的经验与做法在会上得到了高度评价,国务委员罗干和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徐惠滋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次会议有力地推动了厦门市的海防管理工作,也为全国海防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92年全国海防管理工作座谈会落幕之后,厦门并没有躺在已有的成绩上沾沾自喜,而是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继续深化海防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通过定期的联合演练,党政军警民各单位之间的协作,从初步建立体系到不断创新完善,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汗水。厦门军警民,秉持“守护海防,服务人民”的理念,不断提升海防管理水平,为国家的海防安全贡献更多的厦门智慧与力量 ,让祖国的海岸线坚如磐石,牢不可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五、参谋尖子比武,勇夺优异成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92年9月底,福建省军区在省军区教导大队举行大规模、高难度的参谋业务比武竞赛,这是一次展示各部队参谋业务水平的重要契机。厦门警备区与省军区所属各师、旅、团都派出机关参谋尖子参加比赛,比赛项目涵盖军事地形学、军事标图、手枪射击、拟制作战文书、公文写作、军事理论、5公里越野等多个领域,对参谋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厦门警备区从3月份就成立了参谋尖子集训队,集中强化训练。警备区首长办公会决定由我负责,司令部作训科组织,并指派正营职鄢参谋任队长,进行为期六个月的集中强化训练。训练期间,警备区郭司令员对这次“参谋尖子竞赛”非常重视,多次到集训队了解情况,亲自指导训练工作,言传身教,激励大家不懈努力。他的关心和指导,极大地鼓舞了集训队员的士气,激发了他们的训练热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92年9月底,经过为期3天的激烈比赛,厦门警备区凭借扎实的训练和出色的发挥,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个人总分前三名的佳绩。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每一位集训队员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厦门警备区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警备区郭司令、吴政委得知消息后,非常高兴,在警备区党委会上特提议给获得总分前三名的立功嘉奖。个人总分前三名分别是:第一名王参谋,荣立二等功,之后调入警备区司令部工化科,曾任省军区预备役高炮5团政委;第二名郑参谋,荣立三等功,后调入警备区司令部作训科,曾任海防某师炮兵团团长、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武装部部长;第三名张参谋,荣立三等功,曾任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武装部部长。他们的突出表现,为厦门警备区赢得了荣誉,也为其他参谋人员树立了榜样。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六、担当有作为,务实出成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厦门警备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在警备区司令部工作的4年里,结合厦门经济特区和对敌斗争最前沿等特点,务实创新地开展工作,努力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在军事学术研究方面,厦门警备区司令部连续四年被省军区评为军事学术研究先进司令部;从1990年至1992年,厦门警备区司令部连续三年被省军区评为先进司令部,1993年被南京军区评为先进司令部,这些荣誉的取得,是对厦门警备区司令部工作的高度认可,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厦门警备区部队的中心工作是教育训练,落实年度训练任务是司令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任参谋长期间,高度重视区、团首长机关训练,年平均都落实30天以上,通过强化训练,区、团两级司令机关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参谋的“六会”能力和业务水平显著提高,在参加省军区的各项考核竞赛中,都取得较好成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除参加省军区参谋尖子比武取得佳绩外,1991年11月,福建省军区司令部组织11个建制团进行堆制沙盘比赛,厦门警备区3个建制团也获得全省军区前三名的佳绩。为了迎接这次竞赛,警备区提前三个月集中强化训练,由警备区司令部作训科召集,指派作训科廖参谋具体负责,在警备区教导队组织两个海防团和炮兵团相关人员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堆制沙盘集中训练。最终,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抓全盘工作中,我既注重抓部队的教育训练,又注意抓好人武预备役工作和城市警备工作。1990年,厦门警备区司令部被国防部评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这体现了我们在征兵工作中的严谨态度和高效组织,为部队输送了优质兵员;1994年6月,厦门警备司令部被总参谋部评为“全军警备工作先进单位”,这是对厦门警备区城市警备工作的高度肯定;1991年1月,开元区人武部被福建省军区评为“1990年民兵规范化训练先进单位”,1991年2月,集美区人武部被福建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评为“达标先进人武部”,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们对人武预备役工作的重视和有效指导,提升了民兵队伍的素质和战斗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直属队管理方面,我作为警备区参谋长兼司令部直属队党委书记,深知责任重大,丝毫不敢马虎。1992年夏天,台风季节,青屿四连燃料断供告急,直工科向我报告后,我立即与船运大队商讨对策,一边让船运大队将急需燃料装艇待命,一边让青屿四连尽量节省,最终让船艇选择在最佳时机将燃料送达,确保了连队的正常生活。这件看似小事,却关系到连队的正常运转和官兵的生活保障,让我更加明白细节决定成败,必须时刻关注基层官兵的需求,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94年春节后,省军区政治部任主任来厦门警备区考察领导班子,找我谈话,经过深思熟虑,我正式向组织上提出了转业的请求。从感情上说,尽管我十分留恋和习惯军营生活,但从实际问题考虑,转业是我的明智选择。如今,厦门警备区原辖下所属各团队和驻漳浦守备团之番号,在2016年的军改中已成为历史,但这些团队为革命胜利建立的功勋将永不磨灭,其番号将永远铭刻在每个老兵们的记忆深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虽然我已经脱下军装,惜别军旅,但从军二十七年的经历,早已把军人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如果时光能倒流,也许我还不会选择转业,我依然会毫不犹豫地投身军旅,为国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即便转业到地方,我仍心系军队,盼望我军成为保卫祖国的钢铁之师、威武之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成为世界强国提供可靠保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备注:照片有的来自网络,感谢原创者的辛勤付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