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四渡赤水●娄山关~南渡乌江》<br>娄山关</b> 从遵义出发,向北行驶41公里,我们来到娄山关脚下的停车场。娄山关,北距巴蜀,南扼黔桂,雄踞大娄山巅,为黔北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两侧群峰险峻,壑底山路陡立,易守难攻。人称黔北第一险要,是贵州“北门钥匙”,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娄山关关口</h5> 1935年1月9日,为了确保遵义的安全,中央军委派红一军团追歼北窜之黔军,攻克娄山关,占领桐梓县城,建立遵义防线。此为一战娄山关。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h5> 二渡赤水后, 2月25日,中央军委命彭德怀统一指挥红一、三军团二取娄山关,并牢牢控制了关口,揭开遵义大捷的序幕。此为,二战娄山关。娄山关激战与遵义战役的胜利,是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红军战斗过的娄山关,便成为黔北著名的革命纪念地。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娄山关西风台</h5> 1936年2月26日傍晚,与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相继策马登上娄山关后,毛主席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全词上阕写景,凄冷哀婉,悲壮沉郁;下阕抒情,慷慨激昂,豪迈雄奇,表达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娄山关,也因毛主席的这首词而名扬天下,引来无数游客敬仰。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娄山关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诗词碑</h5> 乘坐景交车,40分钟后我们到了西风台景区,见识了毛主席当年写的“苍山如海”景致;只是时值正午,不可能见到“残阳如血”的美景了。下来后我们一路参观了娄山关关口、诗词碑、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和遗址陈列馆。90年过去,红军战斗过的地方依旧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和那些忠诚信仰奉献热血的英雄。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娄山关西风台上看“苍山如海”</h5> <b>一渡赤水 <br>土城古镇</b> 由于时间还早,我们放弃了在娄山关住宿的计划,驱车165公里,赶到土城古镇。土城镇“滨播枕永,襟合带泸”,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土城水陆交通便利,因航运而兴,因“四渡赤水”驰名,是“川盐入黔”古盐道上的重要码头和集散地。应运而生了著名的土城十八帮,让土城成为“躺在博物馆上的小镇”。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土城古镇老街大门</h5> 暮色中穿行于土城老街,我们在毛主席、周恩来住址,打着电筒看了看,而后来到“女红军街”。这是全国唯一的一条女红军街,街的上头连着老街,下头就是赤水河畔,据说是为了当时的女红军们取水方便。虽然一个个门楣上挂着一些如雷贯耳的女红军的大名,但所有的旧居大门都紧锁着。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土城古镇女红军街口的土城渡口</h5> 女红军街的尽头就是赤水河畔了,这里是四渡赤水中的一渡赤水的土城渡口纪念碑。1935年元月28日,由周恩来亲自指挥工兵部队和土城船工连夜搭建了3座浮桥,次日凌晨红军就从这里“一渡赤水”,甩开了敌军的围追堵截,拉开了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战略机动的序幕。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土城古镇女红军街</h5> <b>D6</b><div><b>土城古镇</b></div> 3月28日早上,我们步行一刻钟,去了赤水河边的中国女红军纪念馆。纪念馆原为川南联防司令的一幢西式别墅建筑,1935年1月,中央红军一渡赤水期间,曾是红三军团司令部驻地。走进习水县土城镇女红军纪念馆,门前的女红军雕像身姿挺拔、神情坚毅,“半条被子”映射的军民鱼水情让人深受感动。踏入大门,两面刻有4113位女红军名录的英名墙跃然眼前,在柔光中更显庄重。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土城古镇“女红军纪念馆”</h5> 在中国唯一的一座以女红军事迹为题材的专题纪念馆里,《中国女红军发展的光辉历程》展示了从1927年南昌起义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这10年间,中国女红军发展的英勇历程。《中国女红军个人展》重点讲述了731位女红军的英雄事迹,包括她们的生平事迹、战斗经历等,重现了女红军在长征中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她们坚定的信仰和不懈的奋斗精神。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四渡赤水-土城渡口</h5> 返回住处途中,我们去了土城“四渡赤水纪念馆”。正值纪念馆维修,我们仅参观了一个开放的展厅。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土城古镇“四渡赤水纪念馆”</h5> <b>丙安古镇</b> 沿着赤水河边的G546国道,行驶了54公里,我们来到丙安古镇。丙安,古称丙滩场,始建于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古镇自古就是川盐入黔著名驿站和商品集散地,整个主建筑群都是建造在河滩巨大的岩石上,高耸于距河滩10余米高处,因此也被称为大石头上的一座城。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大石头上的丙安古镇</h5> 历史上的丙安古镇是赤水通往遵义和贵阳的官商古道,也是滇川黔往来盐船和商家的必经之地,被称为“明清建筑与历史的活化石”,又有“千年军商古城堡”之称。我们买好10元钱的门票,下到赤水河边,沿着古盐道,走过摩崖石刻,跨过双龙桥,攀上陡峭台阶,进入东华门。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丙安古镇东华门</h5> 丙安古镇里只有一条弯曲的窄石板街,长约400米,两边全是商铺。当年林彪聂荣臻帅红一军团就把指挥部设在这里,只可惜全国惟一的红一军团纪念馆正在大规模维修。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丙安古镇红一军团纪念馆</h5> 因为古镇西面的铁索桥也在维修,我们走到太平门前就返回了。在丙安古镇上的小店吃过午餐后,我们原路返回了停车场。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丙安古镇入镇的跨赤水河公路桥</h5> <b>赤水大瀑布</b> 驾车前行24公里,来到了林茂峰秀的赤水大瀑布景区。赤水大瀑布,又称“十丈洞大瀑布”,因往昔原始森林茂密,交通极为不便,赤水大瀑布长期隐匿深山。最早文字记载乃是清代一首诗,是有感于大瀑布的雄奇壮观和明永乐年间太监谢安奉皇命采楠木被困大瀑布不出。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赤水大瀑布-神龟观瀑观景台</h5> 230年后的明崇祯年间,徐霞客到贵州考察推举了黄果树瀑布,却因交通阻隔,未能发现赤水大瀑布。直到1986年7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报道了十丈洞大瀑布,才揭开了赤水大瀑布的神秘面纱。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赤水大瀑布-观瀑台</h5> 多年前,做长征路攻略时,我在网上看到这红岩绿植上的雪白飞瀑,便被其气势雄厉、壮观磅礴所吸引,顿时心生向往之情。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赤水大瀑布-疑似天幕落凡间</h5> 我们购好票,前往370米外的观光车乘车点,在“森林老人”雕塑前匆匆拍过照片,赶忙乘坐30元往返的观光车,沿着弯弯风溪河,在竹林掩映下山路上行驶4.5公里,再乘40元往返上下的电梯,在山崖内下降100多米,出隧道往右过凤桥,走左岸步道,穿过桫椤树林,就看到大瀑布在召唤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赤水大瀑布-“森林老人”雕塑</h5> 风溪河穿梭于赤壁丹崖的深山峡谷间,在十丈洞处跌下丹霞断崖,形成高76米、宽80米的巨大水幕(比黄果树瀑布高8米、窄1米,是长江流域最大的瀑布,也是世界丹霞地貌的第一瀑)。宽大的水流犹如天幕垂落凡间,带着雷鸣般的咆哮,腾起迷雾样的水汽,气势磅礴地宣示自己的到来。幸而时逢寒流降温,北风吹得水雾飘向右岸山崖,让我们准备的雨披没有派上用场。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赤水大瀑布-天上掉下一条河</h5> 赤水大瀑布不仅是自然的杰作,也是中国红色历史的见证者。1934年,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曾经过此地,至今在古道石壁上还留有红军标语。更早的1862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队伍,当年北出时也曾走过古道,景区峡谷景区内的“奇兵古道”因此而得名。我们因在大瀑布消耗太多时间,也因体力不足,就没有徒步走出景区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赤水大瀑布-天河坠地</h5> <b>青杠坡</b> 返回时我们走G4215蓉遵高速出赤水河谷,78公里后到达四渡赤水青杠坡战斗遗址时,已是暮色苍茫。从地图和我们上午走过道路来看,土城往丙安至赤水市区之间,是高山中的一条狭窄河峪地带,两边高山陡峻,河谷深切,不便于大部队的作战和转移。而土城处于这条狭峪的南端,犹如口袋的袋口。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土城青杠坡战斗遗址</h5> 当年,在红一军团攻占北渡长江必经的赤水受阻,中央红军想要北渡长江,就必须在土城与尾追的川军决战并击溃,以消除后顾之忧,否则中央红军就会在撤退和生还的重大战略选择上失去主动权。青杠坡战斗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为了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仗,也是四渡赤水的第一战。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土城青杠坡战斗遗址雕塑</h5> 在青杠坡这个总面积不到2平方公里的战场上,汇聚了后来新中国的两代领导核心、三任国家主席、一任国务院总理、五任国防部长、七位元帅、近两百名将军。战斗虽给川军以重创,但红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这场绝境逢生的战役尽管没有取得胜利,但却逼出了一渡赤水,出其不意地甩开了尾追之敌,是红军军事战略上化被动为主动,最终转败为胜的分水岭。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土城青杠坡战斗遗址雕塑</h5> 看过青杠坡后前往不远处的永安寺,这里也曾经作为红军的医院。现在这个时间,我们必然是又吃了一个闭门羹。沿着弯曲的赤水河谷旅游公路,行驶28公里,我们摸黑进了四川古蔺的太平镇。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青杠坡永安寺“红军医院”</h5> <b>二渡、四渡赤水 <br>出贵州 入四川<br>太平古镇</b> 太平古镇,是川南独有的山地古镇。古镇依山傍水,街道呈阶梯分布,很早以来就是川黔商旅聚散之地,素有“小山城”、“赤水明珠”之称,是古蔺出川入黔的东大门。古镇主要由长征街、红军街和顺河街三条主要街道构成,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房屋。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太平古镇“四渡赤水太平陈列馆”</h5> 我们来到四渡赤水时红军大本营的太平古镇,在纪念馆广场观赏了11尊散落式红军圆雕和浮雕,参观完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步下台阶进入红军街。依山就势蜿蜒起伏的古朴石板路,引领着我们走过红军机要工作陈列馆、炊事房旧址、红军食堂、分果实会场旧址、毛主席住地旧址、贺子珍住过的阁楼、毛主席四渡赤水纪念馆、红军总部等,仿佛穿越回那个繁华的古代市集和红色年代。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太平古镇-二渡、四渡赤水的太平渡渡口</h5> 从太平古镇下来,绕着山路走了3公里,我们就到了赤水河边的太平渡渡口,这里是当年中央红军二渡和四渡赤水的地方。步下台阶走到太平渡渡口纪念碑前,那形似路标箭头的三角形碑梯,一棱指向赤水河对岸的贵州,表示红军长征两次渡过赤水河的行军方向。看着下面水边刻着“老鹰石”的巨石,不禁想到2014年7月的大洪水,竟然淹到这么高的纪念碑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太平古镇-太平渡渡口老鹰石</h5> <b>D7<br>二渡、四渡赤水 <br>二郎滩渡口</b> 我们去二郎滩渡口,在“古习路”上行驶14公里,因路边标示不清,差点错过。以河为界,我们落脚的地方是四川古蔺的二郎镇,赤水河对岸是贵州习水的习酒镇。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二渡、四渡赤水-二郎滩渡口</h5> 二郎滩渡口始建于明末。渡口两岸大山高耸入云、峡长峰高、水深滩险、河流湍急、地势险要地段,是川盐入黔的重要渡口,也是中央红军长征时二渡、四渡赤水两次渡河的渡口。1935年2月19日凌晨,红军在此进行了“二郎滩背水之战”,用夺得的3只木船,迅速抢渡过河,占领了对岸滩头阵地。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二渡、四渡赤水-二郎滩渡口</h5> 二郎滩渡口处,已经建起了红色旅游项目,包括红军背水之战陈列室、观景平台、游客中心、二郎滩渡口、过街廊桥、景观栈道等建筑项目,公路边还有一个大型的红军渡河雕像。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二渡、四渡赤水-二郎滩渡口</h5> 我们沿着没有数清的台阶下到河边,不知是没有建完,还是闭馆了,我们途经所有房屋都关着门,好容易才在岸边找到那块48年前刻着“二郎滩渡口”的巨石。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二渡、四渡赤水-二郎滩渡口</h5> 喘着粗气爬台阶上到公路边,在红军渡河雕像前留影后,我们离开二郎滩渡口。跨过“二郎滩桥”时,迎面而来的赤水河对岸,铺满山坡的习酒厂巨大厂房群,惊得我们目瞪口呆。自此一直到茅台镇,我们几乎就是在酒气飘香中,走过了数不清的酒厂、酒庄、酒坊……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二郎滩渡口“红军渡河雕像”</h5> <b>出四川 再进贵州<br>美酒河摩崖石刻</b> 前行11公里,一出“吴公岩隧道”,我们就见到了那在照片上熟知的“美酒河”巨幅摩崖石刻。在路边的专门停车区停好车,我们也未能免俗地下去拍了照片。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赤水河畔“美酒河”巨幅摩崖石刻</h5> <b>三渡赤水 <br>茅台镇</b> 在小雨中行车41公里,到达茅台镇朱砂堡旁的“黔途顺客栈”。茅台镇坐落在赤水河畔,群山环绕,地势险要,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之地,著名的黔北古镇。历史上,红军在此渡河,美酒在此孕育,“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是旧时茅台的真实写照。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茅台镇茅台渡口</h5> 茅台镇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时,第三次渡过赤水河的地方。中央红军一渡、二渡赤水是战略防御,三渡赤水河则是红军主动发起的全军性的军事大佯动,目的是调动敌人、迷惑敌人、疲惫敌人。如果说,四渡赤水是毛主席军事生涯的得意之笔,那三渡赤水就是最精妙的一笔,是红军长征期间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开始。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茅台镇茅台渡口纪念碑</h5> 我们参观了“红军长征过茅台陈列馆”,在雨中游览了茅台渡口,走红星铁索桥过赤水河,在1915广场溜达。因“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在维修,我们就没有上去参观了。听说茅台镇的夜景漂亮,我也冒着寒风去,去曾经的茅台大桥桥头拍了一张。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茅台镇1915广场夜景</h5> <b>D8<br>苟坝会议</b> 3月30日一早,我们开车52公里,来到马鬃岭山脚的枫香镇苟坝村。遵义会议系列会议之一的“苟坝会议”,即是在这个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小山村召开的。苟坝会议旧址是一座老式黔北农家三合院,传统木结构的瓦房,配有左右厢房,进院的正中,是一个高逾两米的朝门,朝门瓦檐下面正中位置,挂着一面黑底印刻贴金木匾写着“苟坝会议会址”。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苟坝会议会址</h5> 1935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在狗坝(苟坝)村召开了紧急会议,讨论进攻打鼓新场是否可行。会议从早上开到夜间,20多人的会议争论激烈,仅毛主席一票坚决反对进攻打鼓新场,直至以“少数服从多数”表决取消毛主席刚担任的前敌政委,决定由周恩来起草攻打命令。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苟坝村油菜花盛开</h5> 由于担心错误决策给红军带来巨大损失,毛主席连夜提着马灯走了近2公里小路到长五间,说服周恩来暂缓下达命令。第二天的会议上,中央撤销了进攻打鼓新场的计划,再一次挽救了红军,苟坝因此被誉为毛主席用马灯点亮中国的地方。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苟坝-真理之光巨型马灯</h5> 苟坝会议上成立周恩来、毛主席、王稼祥三人团的最高军事指挥机构,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毛主席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我们参观完苟坝会议会址、毛主席住地、马灯陈列馆后,步行找“毛泽东小道”和长五间未果。经询问,当地老乡热情告知“开车过去”。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苟坝黑神庙“红军医院”</h5> 驾车在山路上行驶2公里,在前面连片油菜花田边的一个山岗上,耸立着一个巨型的马灯造型。我们在马灯前的广场停下,路边上有一处曾经做过红军医院的黑神庙,只是已经铁将军把门了。问过老乡,得知长五间就在坡下。下去300多米,即是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曾经的住居,院门已锁,我们只好在外面看了看。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苟坝长五间</h5> 苟坝,一盏马灯,一条小道,一票坚持真理的反对票,让真理之光照亮了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道路。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苟坝村</h5> 离开长五间,3公里即到了花茂村。这个原名“荒茅村”的苗族贫困村,如今已是花繁叶茂,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了。我们来时,油菜花开得正艳丽。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花茂村-油菜花开</h5> <b>后山乡<br>钱壮飞烈士陵园</b> 往南行驶61公里,我们来到后山镇钱壮飞烈士陵园。钱壮飞,中共隐蔽战线的“龙潭三杰”之一,是隐蔽战线的杰出战士,我党我军早期无线电密码通讯工作的创始人和卓越领导者。1929年底,打入中统内部核心部门,任机要秘书;1931年4月25日,钱壮飞获知顾顺章叛变的绝密消息,以过人的胆识与智慧,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将一场扑向党中央的腥风血雨化为无形。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后山乡钱壮飞烈士陵园</h5> 钱壮飞同志是一位博学多才红色奇才,本身是医科毕业,除了在情报战线是屡建奇功外,还在瑞金设计出“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红军烈土纪念塔、红军检阅台、红军烈士纪念亭、博生堡、公略亭”等革命建筑物,叶坪红军烈士纪念塔前“踏着先烈的血迹前进”的题词,也是出自他擅长书法之手。钱壮飞随中央红军长征,在红军南渡乌江时因病掉队,与部队失散,牺牲于后山乡。我们拜谒了钱壮飞烈士墓,参观了事迹陈列室、瞻仰了烈士的铜像。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后山乡钱壮飞烈士事迹陈列馆</h5> <b>南渡乌江<br>大塘渡渡口</b> 行车7公里,从大塘渡乌江大桥上跨过乌江,我们到了息烽流长“中国工农红军南渡乌江纪念碑”。曾经的乌江渡口可谓天险,江面不宽, 但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峭壁。1935年3月29日,先遣队到达江口渡口,于深夜冒雨强渡,用米袋结绳攀上悬崖,攻破溶洞守敌,并乘势包抄攻占大塘、梯子岩渡口,干部团工兵营随即搭建浮桥。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流长镇南渡乌江纪念碑</h5> 南渡乌江是四渡赤水的最后一战,是毛主席军事指挥艺术上的神来之笔,中央红军从此地跳出了敌人的合击圈。红军南渡乌江后,几十万追敌甩在了乌江北岸,战场上迅速转为主动。蒋介石和国民党军队已经完全乱了分寸,任由毛主席和红军牵着鼻子走。今天,因下游修建了乌江水电站,原来的渡口已淹没在100余米的水下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乌江大塘渡渡口</h5> 《四渡赤水●娄山关~南渡乌江》就到这里<br>请继续观赏《绝处逢生●金沙江~大渡河》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有点水</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草稿于武汉金银湖</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4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