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龙戏珠”带给我们的哲学思考

无定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龙戏珠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带给我们的哲学思考</span></p> <p class="ql-block">(下图:2025年正月初一笔者拍摄于曲阜孔庙,12通巨大的镂空雕刻盘龙石柱顶天立地,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龙是远古时期华夏先民的图腾,也是中化民族的象征。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各个部落都是以某种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的动物作为其图腾并加以崇拜的。在中华民族逐步走向融合统一的进程中,将各部落的图腾形象揉合而形成了龙的形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遍观世界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几乎都有过自己的图腾,但是随着历史的演进与发展,绝大部分已被淡化,遗忘,或者不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没有哪个民族的图腾能象中华民族的龙那样,远远超出原始时代图腾的本意,形成一种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文化现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世界上也找不出第二种图腾, 能象中华民族的龙那样,在一个民族的心目中,受到如此的尊崇,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几千年来经久而不衰,以至直到今天,海内外的华人都自豪地称自已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龙的形象仍深植于十四亿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紧紧地维系着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多民族群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种远古图腾,发展成为贯穿民族历史始终,影响深远而广泛的龙文化,很值得所有龙的传人去深思。在龙文化中,人们直观接触最多的莫过于“二龙戏珠”了,无论是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建筑的雕梁画栋上,还是大量文物的图案绘画,无论是现代民间及非民间的各种艺术造型,还是逢年过节海内外华人的喜庆活动场合,龙的形象随处可见,而有龙形象出现的地方几乎都可以看到人们熟悉的“二龙戏珠”造型。这是因为“二龙戏珠”最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统道德的精华,或者说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典型反映。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龙戏珠”源于一个古老而优美的神话传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相传在远古时期,有两条龙一心向仙,经过千百年的苦苦修炼,终于道行圆满,修成正果。于是玉皇大帝赐给这两条龙一颗玉珠,哪条龙吞下这颗玉珠,就可以羽化成神,腾空而飞,升入天国。然而,面对这颗无价之宝的玉珠,两条龙却互相推来推去,互相礼让,都想成全对方,让对方升天成神。玉皇大帝得知此情后,深为两条龙的谦让美德所感动,遂再赐一颗玉珠,两条龙这才双双升天而去。由此可见,“二龙戏珠”的题材,实际上是对“二龙让珠”即中华民族谦让美德的礼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自古以来被誉为礼仪之邦,中国人也自古以礼仪之邦而自豪。很显然,寓于“二龙戏珠”神话传说中的谦让道德教化标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者爱人”、“谦谦君子”、“仁义理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传统道德观念、道德标准是完全一致的。更直白地说,“二龙戏珠"的故事就是古人在道德教化需要之下而”主题先行"的民间”创作"。这就不难理解在两千多年来“二龙戏珠”的题材为什么会被广泛地应用宣传了,也就不难理解“二龙戏珠”的题材为什么会受到中华民族推崇的道理了。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仁义礼智、 温文尔雅、恭敬谦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典范,这种道德思想对中化民族的道德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正是这种传统道德的熏陶,形成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忠厚待人、热爱和平等优良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中华民族谦谦君子传统美德的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民族精神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受千百年来谦让道德观灌输,中国人崇尚谦虚礼让,甘于清贫、耻于言利、循规守矩、无为而治、与世无争、竞争意识与冒险意识相对淡薄,不喜欢张扬,崇尚守拙,大智若愚,信奉枪打出头鸟,明哲保身意识浓重,这些成为烙在中华民族性格上的显著特点。西方人更具有进取意识,他们更喜欢竞争、竞选、进取。他们的思维定势是“他不行,我行”。中国人则不习惯竞争、竞选,而只适应“推选”,他们的思维定势是“他行,我不行”。(即使一个人认为自己行但是必须表达成我不行,否则就不符合"谦谦君子”的道德准则)这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追根朔源,是千百年来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影响使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至市场经济时代的今天,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中循规蹈矩、安贫乐道、不善进取、与世无争的谦谦君子风度分明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甚至蔑视。市场经济的根本机制是竞争机制,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进而构成了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与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判断一定时代伦理道德先进与否的根本标准,是看它对社会生产力以及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强烈的竞争意识、当仁不让的进取意识、效益意识,代表了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道德观念变革要求,也是时代精神的反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因为如此,对中国传统美德进行辨证的“扬弃”,使传统美德与市场经济的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又固守恭敬谦让的君子风范,坚持公平、公正竞争;既积极进取,充分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又不失仁义,正大光明;既追求经济效益,又不惟利是图,取财有道,既秉承自强不息的乾道,又固守厚德载物的坤势……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生产方式发生巨变的今天,对传统思想道德观念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与全盘肯定,无疑都是片面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二龙戏珠”留给人们的思考是意味深长的。</span></p> <p class="ql-block">(下图:曲阜孔庙正殿的镂空石雕龙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