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夏县政府文宣部门推出夏都五大历史名人,各有其文化特色,介子推忠孝文化、司马光廉政文化、卫夫人书法文化,嘉康杰红色文化,嫘祖的定位是根祖文化,通过“研究会”并把“嫘祖根祖文化”的内涵定位为两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创新:其论据为“嫘祖植桑养蚕缫丝制衣是人类远古时期的一项科技创新,开启了人类告别蛮横时代。”二、和谐:其论据为“黄帝攻打擒杀蚩尤的最后时刻,是由嫘祖辅弼劝谏黄帝将降兵分散各地植桑养蚕,安居乐业,和衷共济,四海一家。”除此之外,再无它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探究“西阴嫘祖根祖文化”,我认为首先必须要深刻理解这八个字的原本真实含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文化”和“根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化一词,博大精深。文,虽然只有一点一横一撇一捺,简单四笔,但它却其意无穷,其味无穷,其美无穷,其乐无穷。中国汉字,神秘莫测,根据仓颉造字的基本原理来讲,古文字都是由“象形”“会意”“形声”“假借”“转注”方法造出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显示:文,象形字,形容词,与花纹的纹同音同义,人的原始伸臂弯腿优美姿态;文,文化,文学,文字,文艺,文明、文雅;化,会意字,动词,意为人用石器匕首来创造劳动工具,化解,绿化,美化,化疗,化验、开化。文化的本意应该是“文道武治”,文武合意为“斌”。这些都是“文化”的原始本意。后来把“文化”的社会政治功效扩大,延伸引申为广义,泛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和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总和,包括一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与设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说根祖,根,名词,会意字,木之本也;祖,名词,会意字,人之本也。以木喻人。祖,左为祭祀支架台位,(分辨“示”与“衣”字偏旁),右为男性生殖器,人之根也(人根峰)。这是人类社会最早对文化信仰和崇拜。后来的“根祖”广义泛指“一切人类社会的根脉祖居原籍和起始原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西阴”和“嫘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先说西阴:根据地球由西向东旋转的引力学说,造成大自然地形状貌态势西高东低,水势走向均为源于西山,流向东,源头多在西部山岭,中部高原只是过程,东部平原入海算作归结。西部方位的部落民族思维力较为勇猛先进发达,西方、西天、西域、西京、西安。唐玄奘西游取经的“经”就是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经验成果。历史上的朝代也总是先西后东:西周东周,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在我们家乡的本土上有着西浒东浒、西张东张、西河东河、西阴东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何为阴?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就是阴阳。日为太阳,月为太阴。云层较暗、遮住阳光、不见阳光的地方叫阴面: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阴者,荫影、荫凉、林荫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何为嫘祖?嫘者,会意字,女田丝也,意为女子在桑田养蚕缫丝。既然是女子,那这个女子是谁呢?于是,一个具有普遍女子代表性的中国汉字就诞生了,这个字就是“嫘”,并且不与任何一个字组合,只是独一无二的定为“嫘祖”,意思为“人类最早的蚕神圣母”,原始社会石器时代(6000年前)传说中的轩辕黄帝的元妃,西陵氏部落首领之女。嫘祖最早教民桑蚕丝织,开辟了原始人类衣饰文明的先例,是炎黄时代的根祖文化标志,是华夏儿女的祖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西阴嫘祖”和“根祖文化”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阴文化”是现代中国近百年来考古学界特定的一个专用名词,我认为由此而衍生出的深刻内涵应该完整的包括“西阴村史文化、西阴农桑文化、西阴嫘祖文化、西阴考古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西阴村史文化:有关村史文化,樊引洲先生和樊振华先生对村庄最早的建村起始和姓氏居民以及村风民俗做了大量的搜集和整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西阴农桑文化:人类社会最早的原始农业就是桑田林业:自然种籽,自然雨水,自然生长,自然管理,自然结果。一切都是处于顺其自然的无人操作状态,这是苍天赐给人类的最宝贵原始农业植物。“刀耕火种”“沧海桑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黄帝炎帝神农氏都有尝百草的传说记载,哪些是填饱肚子的口粮,哪些是解救伤痛的良药。黄帝不仅懂得军事,他还是中华医学鼻祖,他的《黄帝内经》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桑、蚕、茧、蛾、蛹中医学条目中都有详细记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桑的全部过程对人类的贡献既是一种“餐饮美食”,又是一种“保健药物”:1、桑叶桑芽可以制作“桑叶菜、桑叶肉包、桑叶鸡蛋汤”“桑芽茶”“桑叶面粉”“桑叶药沫”“桑叶饲料”“桑叶养蚕”。2、桑葚果可以制作“桑葚饮料”“桑葚醋”“桑葚酒”“桑葚果干”3、桑枝可以切成圆片做中药材,即使烧成灰服用也是一种药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此得出:西阴是最早的原始天然农桑种植业基地根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西阴嫘祖文化: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要进步,首先必须解决两个大问题:吃饭和穿衣。后稷教民稼穑,解决了人类的吃饭问题;西陵氏之女嫘祖教民桑蚕丝织,解决了人类的穿衣问题。从此人类才开始进入了原始养蚕丝衣的文明时代。所以,后人都称嫘祖为“蚕神娘娘”或者“先蚕之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蚕者,天虫也,这也是苍天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宝贝。远古年代,天虫降生,它适应了在桑树枝杆枝叶上安家落户,然后孵化、孕育、不靠任何人工辅助而自给(ji)自足的每日生长着、生活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蚕的一生也为人类做出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蚕的浑身都是宝:1、“蚕宝宝”适合小孩大人去赏玩,养成了人们对蚕的饲养、观察、喜爱、和感悟。2、蚕沙(蚕屎),也是一种中医药品,婴儿枕头。3、僵蚕,也是一种特效中药。4、蚕蛹、蚕蛾,更是一种保健补品,可以泡酒,可以烹调。5、蚕丝调色印染后可以纺织成绫罗绸缎,加工成“丝巾、丝被、丝衣、丝垫”,婴儿四件套,做成清明节和端午节的刺绣老虎鞋、刺绣香布袋、刺绣枕巾手帕、刺绣字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此得出:嫘祖既是变野生蚕为家养蚕的蚕科养殖业之祖,茧科丝织业之祖,又是与黄帝结为夫妻的人类婚姻制根祖,炎黄子孙繁衍根祖,华夏古国丝路之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西阴考古文化:在一百年之前的1926年10月,中华民国京城大学堂国家独立自主考古队李济先生和袁复礼先生,在西阴这块故土上挖出了人类新旧石器时代的大量“骨器、陶器、石器”和“半颗人工切割蚕茧标本”,一个月的时间,最后满满装了65箱,共18728枚宝物。最后科学鉴定结论为:西阴是人类最早的人工家养蚕茧遗址,距今6000年历史,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国宝,以考古学“西阴纹”和“西阴文化”的新鲜专用名词奠定佐证了西阴遗址是人类最早的植桑养蚕根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李济中国现代独立自主考古之父的名位得出:西阴是中国现代考古业根祖,是至今流落台湾博馆百年之久的半颗蚕茧根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此之后,一个响亮的考古名词“西阴文化”就在中国和全世界诞生了,西阴再不是一个单纯的行政区域村庄名词,而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类考古文化元素符号挺立在国际考古界。同时“现代中国考古之父李济”和“现代中国考古第一村西阴”这些名词也就应运而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此,“西阴嫘祖根祖文化”最终以“西阴文化”的高度凝练概括的科学结论而醒目立名。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西阴文化”和“西阴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阴纹”的命名诞生】百年前的1926年,李济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的考古发掘结束后,随即写出发掘报告《西阴村史前的遗存》。他认为,这些远古陶片属于史前文化的新石器时代产物,由此表明在六千年前,西阴村是一个热闹的原始社会生活聚落,这里的陶器工艺已经达到非常成熟的地步。李济对出土的西阴彩陶花纹进行了颇有兴趣的研究:彩纹中最明显的是横线、直线、圆点,各样的三角,宽条、削条、初月形、链子、格子及拱形也有。最拨人眼球亮点的集合是“四个三角形成的一个铁十字”,独特花纹集合,别具一格展现。李济将它命名为“西阴纹”。这一考古学术概念的提出,它应该是河东的先民们,在新石器时代图腾意识的浓缩,是“华”“夏”图案的抽象化表现。中华文化的祖根,应该以地处黄河中原地区“西阴纹”这里为中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阴文化”的雏形】面对李济这个首次中国人自己挖出的一大堆所谓的“地下实物材料”和“西阴彩陶文物宝贝”,王国维先生揣测“它的可能用途,更与形式类似的铜器比较”,“从西阴的彩陶可以看出与商代青铜器的联系。”梁启超面对西阴彩陶兴趣盎然,写信让他远在美国哈弗大学学习考古的次子梁思永回国,协助李济在国内做中国人的考古事业。梁思永回国后,集中精力研究了李济从山西带回来的陶片,写出《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址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并对西阴村出土的陶片,从陶质、陶色、纹饰,到口部、底部、腹部都作了分类研究,梁思永断言:“在西阴村史前居住的陶器生产鼎盛时期,不仅相对地说生产了最多的典型的西阴陶器,并且在器类和器型上也最为富有变化,丰富多彩。”梁思永将西阴村遗址的陶器,与中国其它遗址乃至远东的相关遗址做了比较,从而肯定西阴村遗址与仰韶遗址是同时代遗存,而西阴略早于仰韶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阴文化”的命名诞生】根据梁思永的西阴彩陶特殊花纹现象,考古学家张培忠先生首次正式提出“西阴文化”的概念。考古学家余西云先生在《西阴文化:中国文明的滥觞》文章中,首次系统地论述了“西阴文化”这一在史前中国占有重要地位的史前考古遗存内涵,并主张以“西阴文化”代替“庙底沟文化”。确定“西阴文化”分萌芽阶段、形成和发展阶段、文化大迁徙阶段,而其萌芽阶段正是在晋西南、豫西北、关中东北的黄河三角区地,是黄河流域东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其时间距今约六千年到五千二百年,前后绵延约八百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阴文化是新石器时期典型的彩陶时期,陶器以盆、罐、尖底瓶、钵为大宗,陶色分红(褐 )、灰两大类。西阴人的生活中,取水和酿酒使用尖底瓶、平底瓶,盛放食物用盆、钵、杯,存放粮食用缸、罐、做饭用釜、釜形鼎,生产工具有陶球、纺轮、陶饼等等。西阴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滥觞,它以晋、陕、豫三角区为基点,作了长期的扩张,其文化辐射面几乎覆盖大半个中国。它以花卉彩陶纹的“西阴纹”为特点,在中华大地上形成“重瓣花朵”式的早期中华文化格局。在西阴人的生活时期,传统的家庭模式趋向瓦解,社会的阶层化已经出现,私有观念逐步形成,从而成为中华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阴文化”的延伸传承】李济先生主持的西阴村考古发掘,是一件大事,在中国考古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1996年为纪念西阴村考古70周年,李济先生诞辰100周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组织了西阴村考古的第二次发掘,收获颇丰,出土了百余件完整的陶器,这比起李济在七十年前的发掘幸运许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主持考古发掘的田建文写就考古报告《西阴村史前遗址的第二次发掘》,从大量的出土实物,具体确认西阴村遗址属于庙底沟文化的早期阶段,或西王村二期文化与庙底沟二期文化的临界点上,并得出结论:“通过西阴文化,我们可以彻底地认识和研究仰韶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根祖文化汇总 可贵精神归纳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根祖文化内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农桑蚕丝根祖”,这是人类社会的保命传统原始农业。吃和穿是人类社会发展繁衍的首要生活必需物质保证,同时也吻合了“嫘祖乃先蚕神娘,西陵氏之女”的历史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炎黄子孙根祖”,这也就吻合了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的“嫘祖,乃黄帝正妃”记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华夏文明根祖”,自黄帝时代的嫘祖蚕丝农林种植养殖业和手工纺织业的诞生,表明了人类社会已经脱离了石器时代的原始蒙昧形态,而进入了“尧舜禹夏”的原始文明新纪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丝路商贸根祖”,这也就与现代考古之父李济的“西阴考古文化”和西阴丝路实体的“灰土陵”“官道沟”达到共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5、“中国现代考古根祖”,“台湾半颗蚕茧根祖”,这与李济先生的“中国现代考古之父”,“舍命护宝,人随宝走,人在宝在”相吻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可贵精神体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开拓创新精神:开辟鸿蒙,垦拓农桑,养蚕缫丝,不遗余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钻研思考精神:反复实验,程序作业,植养缫织,印染剪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奋斗不息精神:立足黄河两岸,推广大江南北,打造银丝品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民族融合精神:西阴西安西域西亚,陆上海上一带一路丝绸商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5、开创先河精神,科学考古精神,舍命护宝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嫘祖开拓创立的人类原始农业项目是一个综合工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桑林属于“原始种植农业”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蚕茧属于“原始养殖农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枝叶沙蛹属于“原始中医药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丝织属于“原始纺织手工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5、丝绸属于民族友好往来的“贸易商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探究观点:“西阴”的文化元素符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是人类最早的“原始农业故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是人类最早的“原始文明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是西陵蚕女“嫘祖的故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是“古代中国的“丝路的发源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阴嫘祖桑蚕茧丝综合功能显示,它不仅仅是一种原始民族产业,更重要的是一种代代不息的民族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附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阴嫘祖就是“西陵氏之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樊峻山搜集整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乃皇帝正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嫘祖,西陵氏之女,黄帝的正妃。黄帝和嫘祖的故里究竟在哪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要彻底弄清这些千古谜案,这也和咱们研究的介子推、司马光历史一样我们必须明白这么几个概念:历史(传说)人物的“出生地”“足迹地”“工作地”和“去世地”和“埋葬地”。这就犹如关公庙、禹王庙、介子庙一样,全国铺天盖地到处都有,但正宗关公故里在山西运城解州,正宗禹庙在山西运城夏县禹王,正宗介子推故里在夏县裴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关黄帝和嫘祖的故里,全国各地众说非一:有的说黄帝故里在陕西省、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黄帝陵);嫘祖的故里更是多家争辩,说是四川“盐亭人”、湖北“宜昌人”、河南“西平人”、河北人、北京人……。这些争论只证明黄帝和嫘祖生前曾经去过那里,或者死后埋在那里,并不能证明黄帝故里就在那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以家乡文史学者搜集到的充分证据细说一下,黄帝是咱山西夏县辕村人,嫘祖是咱山西夏县西阴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地名建筑佐证】夏县裴介镇有轩辕村、永济张营乡有黄陵村,盐池边有蚩尤村;西阴村有千年流传的嫘祖祠、有西阴灰土丘陵坡岭(西陵),有荫凉遍布的青龙河两岸满目成荫桑林,有千年流传的嫘祖正月二十五丝衣古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丝路古道佐证】西阴灰土陵官槽沟丝路起源。(请见我的《西阴古代丝路探究》一文)。陆地丝绸之路起源在西安,西安只是丝路转运集中站,丝路源点在哪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科学考古佐证】1926李济“西阴考古”通过大量出土陶器和半颗蚕茧化石,最后结论为:西阴是人类最早的人工家养蚕茧遗址,距今6000年历史,属于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国宝,同时佐证了西阴遗址是人类最早的植桑养蚕根源。2019年7月,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夏县辕村、师村考古,发现了一枚距今6000多年之久的“石雕蚕蛹”,再次印证了“师村”和“辕村”这里是6000年前黄帝“轩辕”征战集结“会师”的故里。在古夏县这个地盘上,南有“黄帝辕村师村”,北有“嫘祖西陵国西阴”。“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氏之女”之言顺理成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嫘祖蚕迹佐证】中华文明古国的蚕丝手工纺织肇始于嫘祖时代,据大量可考的史籍和出土文物佐证:新石器时代,先贤就探索研究发明了养蚕、缫丝技术,出现原始腰机和平纹织物,居民已利用蚕丝织成绢片,丝带和丝线。最早起步是在黄河流域的中原河东区域(夏县西阴嫘祖故里),随着桑蚕茧丝的不断种植、养殖和缫丝、纺织技术的熟练与研发,这种蚕丝纺织技术后来由中原地区逐渐向长江流域和华南、东南与西南民族渗入普及,甚至以嫘祖蚕娘为代表的技术团队南下讲学,深入南方宫廷与民间,进行桑蚕茧丝的技术指导与培训,使得蚕丝纺织业风起云涌。由于长江流域(湖北、湖南)、东部沿海城市(苏州、杭州)和南方沿海城市(广东、广西)以及西南地区(云南、四川)的天时地利人和条件,特别是港口贸易交流的世界性与国际化平台,使得江南蚕丝纺织业的规模远远超过了“根在山西西阴”的黄河中原地区。这就造成了今天南方和北方在聚力争夺“嫘祖故里”的议论纷纷。最典型的是四川盐亭、湖北 宜昌、河南西平,尽管那些地方并没有像西阴考古出土的“半颗蚕茧”具有说服力,可他们一直在奋力争夺“嫘祖故里”。但最终结果由中国考古部门和中央宣传部决定正确答案为“嫘祖故里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总之中国最古老的蚕丝纺织业起源发端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而后推广到长江流域的东南、西南地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起古国的棉线手工纺织业历史,根据各种纺织资料显示,我国的棉线纺织起源发展利用要比蚕丝纺织起源发展利用迟缓3000多年。蚕丝的原始起步要追溯到6000多年的原始社会石器时代,植桑、养蚕、缫丝、纺织、制衣的发明人是黄帝正妃嫘祖圣母。嫘祖开启了原始社会人类文明“蚕丝纺织利用”的新征程。从历史记载中的“五帝”开始,到后来“尧舜禹、夏商周、秦汉晋隋唐”丝绸外交贸易的发展高潮,我国蚕丝手工纺织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所需的亮点。而棉线手工纺织与普遍利用发起于秦汉 ,起步于宋代,盛行于元明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棉线纺织的历史起源、发展与布局,恰恰与蚕丝纺织业相反:棉线纺织业起步于长江流域的东南、西南和东北、西北区域,后来才渗入、推广普及到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回顾中国种植棉花历史,我们从大量的史籍资料可以看出:棉花种植和棉丝纺织业最早起源于印度及阿拉伯半岛地区,我国最早关于棉花、棉布的记载见于汉魏之际,那时的棉花称为织贝,魏晋南北朝时又称木棉或吉贝。汉魏时,棉花的种植只流行于我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宋末元初,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县乌泥镇)童养媳出身的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约1245—?),年轻的时候曾经流落到海南岛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向黎族姐妹学习了棉纺织技术,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左右回到故乡,和当地的织妇一起,在纺织生产的实践中,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并且总结了一套纺纱技术。同时她还革新了轧棉和弹棉工具,纺纱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迅速改变了当时松江地区的落后面貌。她又总结提高了织布中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使当时松江地区成为棉纺织中心之一,精美的“乌泥泾被”运销全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棉花的种植与纺织便由南入北,由长江流域扩散到黄河流域,由西北边疆、西南少数民族大量推广到中原地区。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每个农村国土面积上基本都是“以粮为纲”的小麦、水稻、玉米、高粱种植物,着力解决人类的饮食货源,同时由“全面发展”大量种植棉花,着力解决人类的穿衣货源。高度重视棉花种植与纺织加工不断地进行新科技和高科技研发,采用西方先进高端的工业化棉丝纺织技术,从人类古老的手工家庭作坊进化到现代工业化的机器大生产运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5、【纺织器械佐证】宋末元初,山西万泉(今山西万荣)人木匠出身的薛景石著有《梓人遗制》一书,这部我国纺织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著作,是研究织机发展史的珍贵资料。那时各家各户的织机,出自不同木工之手,式样不同,尺寸有异,“各有法式”,给装修织机带来许多困难。薛景石从长期的织机修造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结了各家之长,经过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这部织机制造图文并茂的著作。他对织机中的“每一器必离析其体而缕数之”,就像今天工厂里设计机器一样,既绘有零件图,又有总体装配图,并且说明了每个零件的尺寸大小和安装部位,正如序言中所说的,“分则各有其名,合则共成一器。”如罗机子是织造各种轻薄透明花罗织物的织机,在《梓人遗制》中绘制得相当清楚。罗机子身长七尺到八尺,横槾外宽二尺四寸到二尺八寸。织罗纹的绞纱机构相当奇特,由于它的形状似“老鸦翅”而得名。在织罗的时候,老鸦翅管理绞经,作上下运动和左右移动,用绞经和地经互相绞缠,按花纹图案,有规律地在左右方和地经互相绞转而形成椒眼孔的网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梓人遗制》中对于华机子和布卧机子的结构原理的说明,在有些地方比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的腰机和织罗机要详尽。梭子的尺寸也更加规范化了,梭长一尺三寸到四寸,中心宽一寸五分,厚一寸二分,中间开一梭眼,以引导纬纱。由于织布机上开口、投梭、打纬三个主要运动的进一步完善,织布的产量和质量大为提高。薛景石在实践中创制的各种织机和织具,在山西潞安州(今山西长治一带)名噪一时。潞安州地区,由于推广了薛景石制造的织机,原来已经非常发达的纺织业就更加发展,已经和长江流域的江浙地区并驾齐驱,有“南松江,北潞安,衣天下”的说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6、【科学检测佐证】:据山西农业大学蚕科院院长王东和蚕科老学究王桃令在夏县尉郭研讨会上科技信息表明,古老中国的原始蚕种基因起源于黄河流域的拐弯处“河东运城”,而不在长江流域的东南和西南地区。具体资料可见其合著的“学术论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7、【地理定性佐证】:唯一的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最初为什么选址建立在“夏县西阴村”,后又转移在“县南裴介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8、【地理实体佐证】:西阴丝绸、嫘祖品牌在南方风起云涌,开花结果,但“西阴”“嫘祖”一词却始终没变。虽然大江南北遍地都是“嫘祖祠”“嫘祖村”“嫘祖庙”“西阴蚕茧”“西阴丝绸”,但南方没有一处叫“西阴村”的。打开地图搜索,唯一“西阴”嫘祖祠正宗根源在山西夏县西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9、【民间组织佐证】“百年守候”证据七:西阴遗址的六代人不断守候。第一代守护代表人:崔延瑚(1878—1943),守护时间1926年至1943年,共十七年。第二代守护代表人:樊银囤(1913—2018),又名囤娃。守护时间为1943年至1983年,共四十年。第三代守护代表人:徐龙保(1936——2021)、樊志圣(1928—2022)。守护时间1983年至2001年,共十八年。第四代守护代表人:崔生泉(1929年——?),守护时间2001年至2010年,共九年。第五代守护代表人:樊引洲,生于1946年。守护时间为2010年至2020年,共十年。第六代守护代表人:樊学武,生于1960年。守护时间为2020年至今三年。整整六代传承人,默默守候97年,这种可贵精神,西阴文化历史是不会忘记他们的。再有3年就是李济西阴考古整整100周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0、【西阴村史佐证】:西阴村樊引州先生和樊振华先生用几十年心血写出了大量有关村史、民俗(莲花馍等文章)和嫘祖故事充分证实了:西阴村是嫘祖故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1、2006年,联合国新丝绸之路明珠城市评选,把运城的申报主题定为“嫘祖情”,主题词为“”西阴嫘祖养蚕,华夏丝绸摇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2、【总书记断言】证据九:习近平主席2017年来咱们山西视察工作,虽然没亲自来到西阴,但总书记在太原丈夫会议讲话中两次提到:“轩辕黄帝妃子嫘祖在夏县教民植桑养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3、【媒体宣传】证据十:在去年由中央电视台组织的“学习强国”考核选择题中有这样一道题:“中国最早的丝绸发源地在哪里?” 试题要求筛选四个答案“四川盐亭、湖北宜昌、山西西阴、河南西平”,最准确的答案是“山西西阴”。以上就是咱们家乡夏县西阴村的嫘祖历史与文化渊源和“嫘祖故里在西阴”之有关论据。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4.14于西安曲江楼室(8000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樊峻山简介】笔名珺珊,1960年10月出生,山西夏县枣园人,中共党员,大学中文本科学历,原夏县二中政教主任、团校委书记,高级中学语文教师、校报主编、音乐教师,夏县作家协会会员,夏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夏县关工委宣讲团讲师,西阴嫘祖蚕业文化研究员兼公司党组书记,其毋康杰文化研究员。愿与各位文学史学同仁倾谈交流,挖掘本土民间非遗历史,振兴夏都民族传统文化,讲好家乡最美故事,传播本土最亮声音。(手机微信13934096372)</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