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恒儿最近不好带了。”爱人感慨地对我说,“他一刻都不安分,非要自己独立行走,还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想要探索个究竟。”我回应道:“这是好事呀,说明孩子自我意识觉醒了,我们理应感到欣慰。”确实,恒儿从十一个月大开始,就变得“不安分”起来,可真是辛苦照顾他的姥姥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实际上,每一个正常的生命个体皆是如此,原因何在?这是出于本能。若要探究其中差异,无非是程度有所不同罢了。有些孩子性情急躁,对“自由”的追求表现得较为强烈;而性格温和的孩子,这方面的表现相对较弱。由此可见,挣脱束缚、摆脱羁绊,追求自由自主,乃是人之本性。吃饭时,我问三岁的依依:“自己吃饭好,还是让别人喂着吃好呢?”她回答:“自己吃好。”我又问:“自己吃有什么好处呀?”她答道:“就和你们一样了。”“和我们一样?”后来我才明白,她想说的是“和我们一样”意味着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挑选喜欢的饭菜,而不是被动地听从别人的安排。</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位老师曾说,常识告诉我们,人皆追求自由意志。对自由意志的限制,实则是对生命的束缚。这种限制,可能致使一个原本能够承担责任的生命,放弃自身责任,屈从于外界的压力。然而,这种屈从往往只能约束人的肉身,却难以禁锢其精神。长此以往,外在约束与内心抗争之间的失衡,便会引发不和谐,甚至衍生出一种“病态”。</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日,我恰好读到引光小站顽皮小海先生的文章,其标题《为什么绝大多数家庭,无法培养出“自学”、“自律”的孩子?》着实令人深思。“绝大多数”“无法”,这表明诸多教育方式实则存在偏差。我们打着爱孩子、为孩子好的旗号,却一厢情愿地施行着错误的做法。</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公司员工,平日里工作表现出色,深受老板赏识。然而,在一次业务中,他犯下重大失误,致使公司遭受巨额损失。小伙子懊悔不已,深知无法挽回,便向老板提出辞职。老板却并未同意,他说:“一次重大失误所带来的经验,是十次成功都难以企及的。公司里经历过这种失败的人不多,你可别浪费了公司为此付出的代价。好好总结经验,争取日后帮我赚回来。”</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乍听之下,这个故事似乎有些不切实际,尤其是在当下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如此宽容的老板和幸运的员工实属罕见。但故事所反映的道理,却值得我们在各种情境中深入思考:当面临两难抉择时,究竟应将做成事情置于首位,还是把培养人放在优先位置?</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换言之,究竟是“做成事重要,还是培养人重要?”</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你会作何选择?</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亦是如此。倘若换作是我,我定会将培养人放在首位。因为培养好孩子远比追求短期的考试成绩重要得多,孩子的身心健康也远比成绩更为关键,这些皆是无需思索的常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是,现实却非常打脸。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都是逼出来的。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做法,会深深嵌入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每个细节里,它几乎是一种自然本能,让我们迫不及待想去“纠正”孩子每个当下问题,已经发生的或者正在酝酿的。快节奏、高效率的功利主义教育,成了揠苗助长的帮凶。</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修身,关键在于自我。因此,想要培养人,确实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培养“自律”“自学”能力为例。顾名思义,从字面便可看出,这些能力的核心并非“律”与“学”,而在于“自”字。常规教育,尤其是注重短期成效的教育,很难关注到这个“自”字,往往只是通过各种监管手段,确保孩子处于“被律”“必须学”的状态。此类例子不胜枚举。这并非否定“他律”以及给予孩子的帮助,只是想表明:孩子自主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唯有在亲身经历与感悟中,才能促使生命觉醒,唯有自觉的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实现自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确保孩子具备基本学习能力之后,若真心为其长远发展考虑,就应当适当注重对“自”字相关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或许会付出效率降低、成绩波动等代价,但不如此,便很难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契机,让他们既能直面自身问题,又能思考人性弱点,从而开启自我提升之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例如,有位家长在孩子小学四年级时,便同意为其配备手机。起初,孩子自然难以自控,出现与同学打游戏、闲暇时看视频等情况。家长为此与孩子多次沟通,但始终未曾没收手机。家长认为:“倘若她连合理使用手机的自控能力都没有,即便学习成绩再好,意义也不大。趁着现在成绩尚可,还有容错空间,必须抓紧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毕竟我无法时刻监督她,最终还是要靠她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这样,在不断遭遇问题、反复犯错、沟通、反思与调整的过程中,这个小学阶段的孩子,逐渐学会如何控制自身欲望,如何平衡学习与娱乐的关系。如今,孩子即将步入高中,已然成长为一个上进心强、具备较强自我规划能力的少年,至于自由使用手机,早已不再是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相反,有些家长对中学阶段的孩子如同防贼一般,生怕孩子拿到手机就会毁掉人生。这种建立在不信任基础上的控制行为,最终会消磨孩子自主意识的养成与自律能力的提升。</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知有多少父母,不遗余力地控制孩子,为孩子打造了一座座密不透风的精神牢笼。</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看到这样一句话:“在外被霸凌的孩子,一定在家先被父母霸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些被控制的无奈,被压抑的痛苦,正无情地侵蚀着孩子的内心,终有一日会彻底爆发。要知道,孩子拥有自己的思想与灵魂,具备自我意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真正的爱,并非以爱之名掌控孩子,而是退居孩子身后,给予他们空间与自由;是坐在孩子的“副驾驶”位置,支持、引导他们,偶尔提醒前方有红绿灯与岔路口,陪伴他们驶向梦想之地。真正的爱是成全,而非绑架,是尊重孩子的本真,而非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们。有远见的父母会告诉孩子:“养育你是我们的决定,你只需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与其苛求回报,不如营造一个宽松有爱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真实的情感交流中学会理解与感恩。</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由、自律、自立、自信、自觉、自控,皆源于自然,发自内心的意愿,指向自强、自豪,最终成就自我。所有带“自”字的能力,皆源自人内心的蓬勃力量,也是所有家长梦寐以求孩子能够拥有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若要培养这些能力,在教育过程中便不能事事代劳,也不应为孩子营造完美环境。相反,要给予一定阻力,必要时甚至要承担短期代价,以此为契机,推动孩子持续反思与调整。这些能力,本质上是在自由状态下,与自我艰难斗争的结果。</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些能力出众的孩子,在童年时期,普遍经历过各方面的真实考验。若家长缺乏这种意识,始终试图掌控孩子的自由,安排好他们的一切行为,不愿承担任何短期代价,那么孩子距离“自”字相关能力只会越来越远。此时,即便我们口口声声说希望孩子具备“自律”“自学”等长期能力,也不过是缘木求鱼般的幻想罢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所以,让孩子成为“自己”,才是教育应当坚守的方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