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中岳庙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始建于秦(前221 - 前207年),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近11万平方米。</h5> <h5>西汉元封元年,汉武帝游嵩山时命令祠官扩大其规模。东汉元初五年,中岳庙增建了 “太室阙”,东汉以后成为道教徒居住传教之所。</h5> <h5>北魏时,祠址经过了三次迁移后,定名为中岳庙,从此由道教管理。唐代中岳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武则天于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登嵩山封中岳时,加封中岳神,改嵩阳县为登封县。</h5> <h5>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仿照汉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对中岳庙大加整饰,扩建殿宇,是中岳庙的鼎盛时期,为之奠定了坚固的基础。宋太祖金妆神像,岳神的冠戴衣着沿袭至今。以后又绘饰壁画,遍植松柏,不断为之增添光彩。元末由于战乱庙宇倒塌严重。</h5> <h5>明清两朝对中岳庙又多次整修,特别是乾隆时按照北京清故宫的建造方法,对中岳庙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整修。整个庙宇的布局制式都与故宫相似。</h5> <h5>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寇谦之树立了《中岳嵩高灵庙之碑》,中岳庙从此定名。</h5> <h5>庙内主要建筑,从南向北,由低至高,顺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峻极坊、大殿、寝殿、御书楼,前后共11重。最北以黄盖亭为终端。</h5> <h5>中岳庙的正殿是峻极殿,或称“中岳大殿”,此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庆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椽飞斗拱,梁枋天花,皆用清代最尊贵的和空彩画。这种规格的大殿,在明清之际仅次于皇宫和皇陵中的主殿。清初殿外还悬挂有宋人颜体“峻极殿”三字匾。</h5> <h5>中岳庙最后一座殿宇,原名“黄箓殿”,是储存道经之地,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来清代乾隆皇帝游中岳时,曾在此殿题碑书铭,故又称“御书楼”。现为硬山庑殿式黄色琉璃瓦楼房,为民国所建。</h5> <h5>中岳庙相比其他五岳庙。虽然面积上不如北岳庙,但中岳庙的中岳大殿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单体木构建筑,也是五岳庙中面积最大、规模最高的殿宇。</h5> <h5>古神库周围有四个高大的铁人,铸造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高 3 米许,重约 3 吨,是中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的 “守库铁人”。</h5> <h5>中华门中岳庙的前门,原名“名山第一坊”,为木建牌楼,1942年改建为砖瓦结构的原庑殿式牌坊,更名为“中华门”。</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