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糖画

沉默(上官元天)

<p class="ql-block">  糖画,是一种中国传统民间手艺,以糖为材料,以勺子为画笔,以糖稀为颜料,以石板为画布,通过加热和冷却的过程,绘制出各种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的图案和形象。顾名思义,就是糖做成的画。相传,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唐代诗人陈子昂,对蔗糖情有独钟。不过他的吃法有些独特,并非做成糖块之类。他常常将糖融为糖浆,在洁净的案板上做出各种图案。再将竹签放在糖浆绘成的图案之中,凝固后将竹签轻轻提起,这就是最初的糖画。那是童年里一抹甜蜜的色彩,是岁月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许久未曾谋面,如今,4月13日,2025井冈山杜鹃花节,竟在“井冈好味”特色集市,又见糖画。</p><p class="ql-block"> 晚上,我散步在熙熙攘攘的杜鹃花节茨坪星街的美食街上。忽然,一阵熟悉的香甜气息扑鼻而来,我的心为之一颤,脚步不由自主地循着那香气而去。在街角的一隅,一位老者穿着唐人长衫正全神贯注地绘制着糖画。我屏息凝视,目光停在铁勺口。那铁勺缓慢地倾斜,里面的“琥珀”也缓慢流向勺口,最后触碰在锃亮的案板上。但见唐人“抖腕凝神一笔间”,那“琥珀”便在案板上勾勒出一笔流金。再眨眼,那流金仿佛自己生出了手脚,在“画板”上延绵不断地舒展。恍然间,一只活灵活现的糖喜鹊映入眼帘。我看着它慢慢凝固成一片闪亮的金,不禁有些迫不及待。</p><p class="ql-block"> 制作糖画的勺子必须轻巧,且带有长柄,这样有利于艺人的微妙掌控。小勺内的糖不要放太多,基本就是一勺糖汁一幅画。将勺子靠近制作板,拉开细丝又不使断落地翻转,继续下一笔的勾勒……转、腾、挪、点、绕,金褐色闪光的“琥珀”在熟练的古典技艺中变换着角度舞蹈,直令人看得出神。随着糖汁丝丝缕缕地落到案板上,糖画很快就会显露出栩栩如生的形象。这一步骤的要点就是迅捷,必须一气呵成才能保证成品效果,不然糖汁变稠后就不好控制糖线了。经验丰富的艺人胸有成竹,也就几秒到十几秒的时间,一幅糖画就做好了。把一根细竹棍压在糖画上,待糖汁冷却凝固后,就可以轻松地拿起细竹棍,糖画也就固定到了细竹棍之上。</p> <p class="ql-block">  “半两饴糖柳市西,匠人巧手和成鸡。昂冠锦羽形神备,且祭饥肠莫使啼。”诗中生动描述了糖画的制作过程,展示了糖画逼真的形象,表现了匠人高超的技艺。糖画题材和糖人类似,多是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及各种人物为主,同样的可观可食,同样能引起对过去时光的追忆。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老者熟练地制作糖画,思绪不禁飘回到了童年。那时,每逢大型活动,总会有糖画艺人的身影。我们一群孩子总是围在他们的摊位前,眼巴巴地看着,期待着能得到自己心仪的糖画。</p><p class="ql-block"> 糖画的另一大魅力还在于其售卖形式,即转糖饼,顾客付钱后,先在转盘上转动竹箭,转盘上绘有各种图样,箭头停在哪个图样,糖画艺人便做什么图样,增加了娱乐性。如今,糖人与糖画均被收入非物质遗产行列,这是对它们的工艺、内涵的认可,也是对它们最高的褒奖。糖人与糖画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宝贵的财富,它们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历史的文明和文化辉煌。岁月流转,世事变迁,许多曾经熟悉的事物都已渐渐远去。然而,这糖画却依然坚守在岁月的角落里,传承着那份甜蜜与温暖。</p><p class="ql-block"> 品尝糖画,更是一次味蕾的盛宴。外层酥脆,内里软糯,甜而不腻,恰到好处。在舌尖上舞动的甜蜜,仿佛能够融化所有的烦恼与疲惫,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与放松。又见糖画,它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份对往昔岁月的深深眷恋。它宛如一首悠扬的老歌,轻轻吟唱着那些美好的回忆。糖画的那份美好,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郑志强,客家人,大学专科毕业,退休小学高级教师,吉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江西工人报》《摇篮报》《井冈山报》《吉安晚报》《经典美文》《速读》《文学井冈》《三湾枫》《遂川文学》《井冈教育》《摇篮》杂志等多家媒体发表,《井冈山的客家山歌》《井冈山的客家蓑衣情》《湘洲古村梦》发表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并有作品获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