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者按]在“鸡娃”与“躺平”争议不断的教育场域,一位培养出“自带学习动力”孩子的母亲显得格外特别。她允许孩子写作业时听音乐,考试成绩不理想也能平常心对待,却在儿子高三生日收到“拼尽全力不辜负期望”的暖心告白。带着对这种独特教育方式的好奇,我们专访了这位自称“家庭主妇”的教育实践家——王红梅。让我们一起探寻她教育智慧背后的奥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教育观:让学习回归生命本能的成长哲学</p> <p class="ql-block">(一)“放手”的教育理念</p><p class="ql-block">采访者佳莹:在作业和学习管理上,您似乎有非常独特的做法,比如允许孩子写作业时听音乐、甚至不写作业或抄答案,这样的“放手”背后的教育理念是什么?</p><p class="ql-block">王红梅:我始终相信,学习本质上是孩子自己的事。就像农民种地不能代替种子生长,父母也不该成为作业的“监工”。我允许他在写作业时听音乐,是因为发现音乐能帮助他集中注意力;允许偶尔不写作业,是想让他体会自主选择的后果——比如第二天被老师提醒时,他自己就会意识到责任。考得好时我会说“你是学霸”,考不好就告诉他“考试是为了发现问题,找到不会的题就赢了”。教育最大的误区是让学习和痛苦挂钩,我更希望他想起学习时,联想到的是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探索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二)父母的角色认知</p><p class="ql-block">采访者佳莹:这种“不管学习”的方式常被质疑“家长该管什么”,您如何理解父母在教育中的角色?</p><p class="ql-block">王红梅:我常说“孩子和孩子的竞争,本质是妈妈和妈妈的竞争”。这里的竞争不是拼资源,而是拼父母的成长力。比如我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升认知,把“优点常表扬,缺点留心间”作为育人原则,自己先做到情绪稳定,孩子才能从我的状态中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就像《道德经》讲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父母的言传身教比说教更有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亲子观:把孩子当作“住家十八年的客人”</p> <p class="ql-block">(一)“客人”比喻的亲子关系</p><p class="ql-block">采访者佳莹:您提到“孩子是住在家里十八年的客人”,这种比喻很特别,如何理解其中的亲子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红梅:这句话的核心是“珍惜与边界”。客人来了我们会用心陪伴,却不会过度干涉他的选择。我记得儿子幼儿园时,我故意选“花样多、学习少”的学校,让他放学后和同学分享零食,就是想让他在玩耍中建立社交能力。小学时他被小朋友撞骨折,我也没有计较,也不让人家赔钱,自己掏钱去医院。后来他骨折两个月没写作业,数学还考了100分,说明孩子有自我修复的能力。父母真正该管的,是给孩子一个有爱的环境,让他知道“任何选择我都陪伴”,而不是用成绩绑架亲情。现在他上大学,我每天发6.6元红包写“我的优秀儿”,后来他不收了我就停了——亲子关系的最高境界,是懂得适时退场。</p> <p class="ql-block">(二)“放手”与“引导”的平衡</p><p class="ql-block">采访者佳莹:作为母亲,您如何平衡“放手”与“引导”?</p><p class="ql-block">王红梅:关键在“把教育藏在生活里”。比如他初中上课说话被留堂,我没指责反而说“这是你选择的成长体验”;高中三天没写作业上了“光荣榜”,我调侃“哟,咱家出名人了”。这种轻松的态度让他明白,父母不会因为犯错而否定他。三八节、生日他都会送我礼物,高三时还写贺卡说“后悔没认真过我的生日”,这说明当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自然会产生责任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女性观:母亲是家庭的“文化土壤”</p> <p class="ql-block">(一)女性角色的思考</p><p class="ql-block">采访者佳莹:您提到“娶媳妇叫娶新娘,女人是一所学校”,这句话背后有怎样的女性角色思考?</p><p class="ql-block">王红梅:这源于我对婚姻和母亲角色的观察。很多女性结婚时觉得选了“学霸”,后来却抱怨对方“变学渣”,其实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在持续成长。我作为家庭主妇,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在道德经传习社的学习让我明白,女性的成长不仅是个人修行,更是家庭的“风水”。比如我儿子用获得的二等奖学金给他父亲买按摩器、给我弟弟买刮胡刀,儿子看在眼里,自然学会了感恩。当母亲把自己活成榜样,孩子无需说教就会追随。</p><p class="ql-block">四、实践录: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反内卷”教育实验</p> <p class="ql-block">(一)“逆向选择”的教育逻辑</p><p class="ql-block">采访者佳莹:您在不同教育阶段都有“逆向选择”,比如小学选“上课少”的学校,高中对考试成绩不理想持宽容态度,这些选择的逻辑是什么?</p><p class="ql-block">王红梅:我始终遵循“适合比优秀更重要”。幼儿园选“花样多”的学校,是因为童年就该在游戏中发展感知力;小学减少课时,是为了留出阅读和玩耍的时间,事实证明他骨折后没刷题也能保持成绩,说明地基打牢了不怕短期冲击。高中时我告诉他“考哪哪好”,这种“兜底式”的支持让他没有焦虑,反而主动规划。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有韧性,父母的过度干预往往是在破坏他们的内在节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零花钱管理的金钱观培养</p><p class="ql-block">采访者佳莹:零花钱管理上“要100给200”的做法,似乎在培养孩子的金钱观?</p><p class="ql-block">王红梅:这其实是在传递“信任比控制更有力量”。我多给零花钱,是让他学会自主支配,大一每天发红包写鼓励语,是想让他每天收到妈妈的爱。后来他不收红包,说明他已经建立了安全感,不再需要物质激励。金钱观的核心不是数额,而是让孩子在被信任中学会负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实践</p><p class="ql-block">采访者佳莹:在教育过程中,您还特别强调了哪些方面?</p><p class="ql-block">王红梅:我特别认同“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句话。平时我特别注重孩子的阅读,坚持让他读经典,从小到大至少要读够三千万字。阅读经典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文化底蕴。此外,我还鼓励他做家务、做义工,甚至卖过报纸。这些看似“无用”的经历,其实对孩子成长极为重要,它们让孩子学会独立,懂得生活的不易,培养了责任感和同理心。</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 此次与王红梅老师的深度对话,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在采访结束时,王红梅老师翻开儿子高三的贺卡念给我们听,上面写着:“您给了我几乎没压力的童年,现在我想为自己拼一次。”这寥寥数语,却精准地诠释了她教育哲学的核心——通过父母自身的成长和适时的放手,让孩子在充满爱与自由的环境中,激发出自我驱动的力量。在多数家长为分数焦虑不已时,王红梅老师凭借“优点常表扬,缺点留心间”的智慧,坚守着教育最本真的模样,让孩子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导者,而父母则做好孩子成长初期的引路人。她这种“放养不放手,宽松有边界”的教育实践,为当代家庭教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比起时刻紧盯分数的“监工”式家长,孩子更需要一位能与他们共同成长的“人生同伴”。希望王红梅老师的教育故事,能为更多在教育道路上迷茫的家长点亮一盏明灯,引发大家对教育本质的深入思考。</p> <p class="ql-block">访谈对象简介</p><p class="ql-block"> 王红梅老师,一位身份看似普通却有着非凡教育智慧的家庭主妇。她积极投身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播,将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巧妙地融入家庭教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她打破常规,大胆实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她以爱为基石,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家庭这个小小的教育场域中,创造出了令人瞩目的教育成果,成为众多家长学习和借鉴的榜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