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年来,明水作为泉水圣地,不仅泉水灵秀,而且围绕泉水有许多美俗雅集,人们在百脉泉畔多举办一些诗词吟唱及游艺的民俗活动。主要有“曲水流觞”、“碧筒饮”,以及“掷币求彩”等。 <font color="#ed2308"><b>一、曲水泛诗痕:百脉泉畔的千年文宴<br></b></font><br> 古代文人雅士常于泉水边举办诗会,乐在泉边烹茶品茗,泉水泡的茶被认为是上佳饮品。如在北宋,著名隐士田诰在百脉泉边创建书院,文人汇聚在泉畔吟诗作画,以泉水激发灵感,描绘泉水的灵动与清澈。<br> 北宋元祐年间,苏轼策马东行,“行到龙山马足轻”,这位文豪或许留恋这一方山水,青石板上马蹄声碎入百脉泉的涟漪。好友相聚,诗酒唱酬,自然少不了“曲水流觞”和“碧筒饮”之风雅盛宴。清嘉庆《章丘县志》载:"苏子瞻尝游明水,与乡绅宴饮泉上。"虽原文散佚,却为后世文人种下诗意的种子。遂后,苏轼等人把这些习俗传到南方,成为人们消夏方式的不二之选,极富诗情画意。 苏东坡像 元代赵孟复绘苏轼像 故宫博物院展出的苏轼真迹 明朝嘉靖年间,李开先在《闲居集》记载:"每值上巳,邑中名士辄聚泉北林檎园,置酒盏于荷叶,任其流转。"这种融合自然野趣的流觞形式,恰如《水经注》所述"荷盏浮波"的魏晋遗风。<br> 明清时期,尤其在百脉泉边及漪漪园、漪清园、南园等私家园林,文人雅士多举办以泉水为主题的曲水流觞活动。“与诸知心,呼卢、浮白、弹琴、对弈于其中,或踏蜡屐而步,或扫石榻而眠,或聚落英而坐,或听啼鸟而歌,平居不衫亦不履,客至不迎亦不送,所谓成趣会心者多年于兹矣。”<br> 曲水流觞是旧时上巳节的一种饮宴风俗,人们坐在蜿蜒的泉水边,酒杯顺流而下,杯停人即饮酒赋诗,展现出闲情雅致。这种传统历史非常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流波'。”“曲水流觞” 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欢庆和娱乐,二是祈福免灾。 李开先像 李开先《闲居集》书影 清道光《章丘县志》记载的“漪漪亭”南园、北园 清朝乾隆嘉庆间著名诗人王应植,字嘉树,号宜轩,热爱章丘山水,有《宜轩杂詠》诗集传世,其中有《游明水遇雨赋呈四律》:<div> <br> <font color="#ff8a00"><b>“霞觞好借水流觞,百脉泉头引兴长。日耀几枝榴火艳,风吹十里稻花香。”</b></font></div><div><br> 这里的“流觞”,亦即曲水流觞。众人围坐在百脉泉头弯曲的水渠边,将酒杯置于泉头,任其顺着曲折的水流缓缓漂浮,酒杯漂到谁跟前,谁就取杯饮酒,直到尽兴为止。后来文人则将此俗发展成名士雅集——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还得赋诗一首,其乐趣略同今人的“击鼓传花”或“丢手绢”。</div> 《绣水诗抄》记载的“曲水流觞”诗 <font color="#ed2308"><b>二、碧筒承玉露:荷叶深处的魏晋风度</b></font><br> 碧筒饮的起源可追溯至三国曹魏。《酉阳杂俎》则记载:"魏正始间,名士郑悫取荷茎通窍,贮酒吸饮,谓之'碧筒杯'。"这种风雅在章丘得到独特发展。清朝乾隆嘉庆间诗人王应植的《游明水遇雨赋呈四律》,以及道光年间县令张朴的《百脉泉竹深荷净图》诗,都佐证了清代仍存此俗。考古发现的明代青玉荷茎吸杯(现藏章丘博物馆),其形制与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碧玉荷叶杯"记载如出一辙。 清朝乾隆嘉庆间著名诗人王应植在《游明水遇雨》长诗里这样描述“碧筒饮”: 清朝乾隆嘉庆间诗人王应植在《游明水遇雨赋呈四律》中记载的“曲水流觞”和“碧筒饮” <font color="#ff8a00"><b>山光掩映添诗格,<br> 荷柄扶疏作酒筹。<br> 试向梵宫高处望,<br> 眼前直欲小齐州。</b></font> 诗人先述说远处的山光景色,酝酿诗意;再近写“荷柄扶疏作酒筹”。扶疏,形容荷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酒筹,又称酒算或酒枚,是古代筵席上饮酒时使用的筹子,它不仅是计数之工具,更是增添宴会气氛、促进宾客间沉浸互动的一种游戏。<br> 清朝道光年间,县令张朴曾写有《百脉泉竹深荷净图》诗,其中有:<font color="#ff8a00"><b>“采莲握碧筒,把钓羡银鲫。有时戏儿童,金钱向水掷。”</b></font>诗人“握碧筒”“钓银鲫”,雅兴甚浓,对“碧筒饮”的记载更为详细。 <font color="#ed2308"><b>三、争从摸金钱:民间游艺的诗意投射</b></font><br><br> 除了“曲水流觞”“碧筒饮”之美俗,旧时还有泉池“掷币求彩”之俗。<br> 清康熙间,章丘诗人韩尚夏有《珠泉》一诗,写到百脉泉畔的“掷币求彩”风俗。诗曰: 清康熙年间,章丘诗人韩尚夏在《珠泉》中记载的“掷币求彩”风俗 <font color="#ff8a00"><b>层层烟柳护名泉,<br> 绕砌莓苔浸碧天。<br> 海底鱼龙通气息,<br> 空中云鸟看回旋。<br> 一泓清沁尘无染,<br> 万颗珠玑影自圆。<br> 更喜儿童能戏水,<br> 争从渊底摸金钱。</b></font> “珠泉”,指百脉泉,也叫珍珠泉。百脉泉底的金钱可以说多是游客掷进去的。“掷币求彩”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在水池中抛下钱币后观其是否浮起,浮起即吉兆。宋代《太平广记》记载,并州有妒女泉,祭拜者“投钱及羊骨,皎然皆见。”后来掷币求彩又演变成一种游戏。 韩尚夏的《珠泉》诗,以"争从渊底摸金钱"勾勒出童趣盎然的场景。这种"掷币求彩"实为古俗流变,《周礼·天官》"泉府"郑玄注:"投钱于水,观其沉浮以卜吉凶。"但在章丘却演绎出新意。清《绣江风物志》载:"端午日,邑人掷制钱于漱玉池,童子泅水争拾,得者兆丰年。"<br> 清乾隆嘉庆间章丘诗人王应植的《刘乐山雨亭陪客游明水》也有相似的记载:<font color="#ff8a00"><b>“半亩方塘佛殿前,牟尼珠串落重渊。游人不识空花幻,转笑儿童只摸钱。</b></font>” 考古发现也佐证了这一传统:2003年百脉泉清淤时,出土历代钱币千余枚,最早可见汉五铢,晚至光绪通宝。这些带着绿锈的铜钱,在阳光照耀下显现出刻意錾刻的吉语,如"泉涌财丰""珠联璧合",印证了民俗向艺术的升华。这种将世俗祈愿转化为诗意游戏的智慧,正是章丘地域文化最动人的特质之一。<br> 如今,明水古城古色古香,泉水汩汩喷涌,潺潺溪流清澈碧绿,湖面烟波缥缈;俊男靓女伫立廊桥,仿佛穿越于盛唐、富宋间,诗情画意,“诗意生活”的意境展现在人们面前,俨然清明上河图之景致。如此灵动的泉水、氤氲烟云之仙境,是明水这座“诗意泉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也使来此的学子、文人雅士思如泉涌、文采更飞扬;清照诗词文脉,更得以源远流长,传承久远。 <font color="#ff8a00"><b>百脉流觞:上述这些民间传统可谓章丘“雅俗三叠奏”,亦犹如三股清泉:曲水流觞承载着文人墨客之哲思,碧筒饮凝结着天人合一之智慧,掷币求彩跃动着庶民生活之欢愉。这些在百脉泉水中交融的文化记忆,既是对《礼记》"礼从宜,事从俗"的古训诠释,更是中华文明"雅俗共济"的生动注脚。当苏轼的墨痕、郑悫的荷杯、韩尚夏的铜钱在历史长河中泛起涟漪,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千年艺韵的传承,更是一个民族将日常生活诗化的永恒追求。</b></font> <b>(文/图:翟伯成)</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