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光山油坊(天赐)窑:千年不曾熄灭的窑火

云中龙

<div> 摄 影:蛇眼视觉</div><div> 文 字:河南省文化旅游手机报</div><div><br></div><div> 在河南光山县有一古窑,它不同于皇家官窑的精美,但它承载的是本地的生活气息。火盆、米罐子、油灯,这些都是古窑的产物,见证了无数风俗与习惯。</div> 陶器制作是一个濒临消失的行业,因其生产的陶器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似乎消失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仍有一些制陶人不甘心自己喜爱的行业就此消失,顽强地在生存的边缘坚守着。同众多濒临消亡的非遗项目一样,他们的坚守让我们依稀能够看到这些行业的往日辉煌。 光山天赐城龙窑始于元朝、盛于明朝,曾位于县城东仅4公里的天子山(天赐城)主峰下,山高树茂、潢河环绕、环境清幽;天赐城是光山窑文化主要发祥之地,也是豫南窑文化主要发祥地,在千年延续烧制陶瓷的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风格。天赐城龙窑历经千年沧桑,颓坍于战乱岁月。现古窑移到了斛山乡油坊村,只有程氏兄弟俩在坚难的维持着,生产的产品也越来越单一,用途也是越来越少。 程伯正与程伯胜兄弟俩是方圆几十公里仅存的制窑师傅,他们挖土、和泥、炼坯、制作、炼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不足一千平方米的天地里,把对往日的怀恋,对职业的崇敬,对生活的执着揉和到泥里,把一坯泥土嬗变成一件件精美的器物。由于他们都是手工制作,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极具个性,也都是唯一的。 生活对他们苛刻,却也对他们眷顾。兄长程伯正是一位聋哑人,似有一些听力,但口里只能咦咦呀呀发出简单的音节。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但身板十分硬朗,即使是在高温四十多度的窑里出窑,也能坚持三十多分钟。相比较,兄长比弟弟程伯胜身体更好。弟弟六十多岁,是窑场的掌柜,生产需要他谋划,对外需要他联络。 程氏兄弟守护的是一口很小的窑,因为在顶上有三个烟囱所以叫囱子窑。该窑一次只能烧制三百只陶盆、陶罐等陶器。其中以陶盆居多,而且是一种比较简陋的陶盆。这种盆的作用也比较单一,就是在老人故去时在棺材前焚烧纸钱的盆。在出殡时都要将烧过纸钱的盆摔碎,也就是说每故去一位老人,都要摔一只这样的盆。这也是程氏老窑能够生存下来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他们烧不出来好的陶器,而是烧出来了也没有人买。 天赐城是光山窑文化主要发祥之地,也是豫南窑文化主要发祥地,在千年延续烧制陶瓷的进程中,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风格,又形成了独特的行业习俗。 作为光山县为数不多的还在生产陶制品的窑场,保护和传承是必须要做到的。希望光山油坊(天赐)窑就像这时代的列车,驶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