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怎样使用“数字人民币”?

上海养老护理服务中心

<p class="ql-block">在苏州观前街的早餐铺前,76岁的王阿姨用数字人民币APP“碰一碰”完成支付,这是她第三次独立完成数字支付。这个场景折射出中国数字货币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2.6亿老年人正在经历的数字化转型。作为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既要保持技术先进性,更需要解决“银发群体”的应用痛点,这既是技术命题,更是社会治理的必答题。</p><p class="ql-block">一、理解数字人民币的本质优势</p><p class="ql-block">• 法偿性M0货币:数字人民币(e-CNY)不是简单的支付工具升级,而是具有法偿性的M0货币。</p><p class="ql-block">• 双离线支付:其“双离线支付”特性在断网环境下仍能完成交易,特别适合网络覆盖不足的农村地区。</p><p class="ql-block">• 可控匿名机制:与第三方支付不同,数字人民币账户不强制绑定银行卡,通过“软钱包”分级设计,小额支付可匿名操作,这种“可控匿名”机制在便利性与安全性间找到平衡点。</p><p class="ql-block">二、适老化改造的关键突破</p><p class="ql-block">• 老年模式:最新版数字人民币APP已推出“老年模式”,字体放大至标准版的1.5倍,操作流程精简30%。</p><p class="ql-block">• 助老服务:工商银行数据显示,其线下网点配置的“助老服务专员”已帮助超百万老年人开通数字钱包。</p><p class="ql-block">• 硬件钱包创新:可视芯片卡、指纹识别U盾等设备,让不擅长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可通过传统POS机操作习惯完成数字支付。</p><p class="ql-block">三、分步操作指引</p><p class="ql-block">1. 账户开通</p><p class="ql-block"> • 携带身份证至银行网点,工作人员协助下载APP并开通一类钱包(单笔交易限额5万元)。</p><p class="ql-block">2. 充值方式</p><p class="ql-block"> • 支持银行卡转账、现金兑换(试点银行ATM已开通数币存取功能)。</p><p class="ql-block">3. 支付场景</p><p class="ql-block"> • 线下商户:调出付款码或开启NFC“碰一碰”。</p><p class="ql-block"> • 线上购物:在支持商户选择“数字人民币”支付选项。</p><p class="ql-block"> • 转账功能:输入对方手机号或钱包编号实时到账。</p><p class="ql-block">4. 安全管理</p><p class="ql-block"> • 设置日累计消费限额(建议2000元内),开启指纹/人脸双重验证。</p><p class="ql-block">四、风险防控要点</p><p class="ql-block">• 重点防范风险:伪基站短信诈骗、虚假充电桩盗刷、恶意二维码替换。</p><p class="ql-block">• 五查设置:建议子女协助完成“五查”设置——查登录设备管理、查账户安全险投保、查自动续费项目、查商户白名单、查交易明细提醒。</p><p class="ql-block">• 智能风控体系:央行建立的“数字人民币反欺诈智能风控体系”,已能实时拦截99.6%的异常交易。</p><p class="ql-block">五、代际协作的数字包容</p><p class="ql-block">• 家庭指导:北京师范大学调研显示,72%老年人通过子女指导掌握数字支付。这种“反向社会化”过程正在重塑家庭知识传递模式。</p><p class="ql-block">• 社区计划:社区银行推出的“数字导师”计划,通过孙辈志愿者与老人结对教学,将数字货币知识与防诈技巧融入日常交流。</p><p class="ql-block">• 闭环应用:上海静安区试点“数币养老生态圈”,整合水电费缴纳、医疗挂号、老年助餐等23项高频服务,形成闭环应用场景。</p><p class="ql-block">六、数据见证进步</p><p class="ql-block">在数字人民币推广第三批试点城市中,60岁以上用户占比已从4.3%提升至17.8%。这个数据背后,是技术适老化改造的持续深入,更是社会各方构建数字包容生态的努力。当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真正融合,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优雅地跨越数字鸿沟,在货币数字化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从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