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自远方聚其乐融融乎

发哥

<p class="ql-block">4月1 1日,原广东省教育厅周顺彬老师、华南师范大学张哲江、曾荣青老师,从广州驾车来到横琴一中见面。他们都是我的老师、广东地理教育界的大咖,三人加起来220多岁。其中张教授是来自民国的,年龄最大。我们是处了30多年的老朋友。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生一大快乐,</p> <p class="ql-block">中山市教育局的官山明老师,珠海市教育局的刘宏光老师,以及谢小庭校长、陈淑芳校长,也冒着大雨赶过来见面。</p> <p class="ql-block">令我特别开心的是:周顺彬老师还带来两本《趣味军事地理》。这个礼物非常珍贵!记得是1998年,我根据自主开设的军事地理选修课的教案,编辑出版的第一本著作。那个年代的人很单纯,我去广州找到广东地图出版社,向素不相识的编辑部主任介绍自己的作品。对方对我这个来自佛山的年轻老师很热情,表示审读稿件以后答复我。一个月后我接到了出版社的同意出版的电话,令我兴奋了很长一段时间。</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的人思想单纯,稿件能否出版、关键还是看书稿的质量。可能是题材比较新颖,带有一点科普性质,出版社很快就立项了,没有让作者交什么书号费。当年书的定价才13元。对比现在的书价,是不是显得太便宜了!反过来说,是不是物价上涨得太厉害了!我的一位老乡是部队师职转业干部,还主动帮忙,找到了军事家兼书法家、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刘鹤翘中将为书的出版题字。深切怀念我的恩人,时任广东省教育厅地理教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特级教师何化万先生。他亲自为书拙著写序,是我的幸运。他德高望重,扶持提携年轻人,是地理人的楷模。</p> <p class="ql-block">回过头来看,书的内容并不是显得那么专业。因为我不是军校毕业的,只是平时对军事感兴趣,注意收集了这方面公开发表或者出版的材料,围绕着地理要素对军事的影响,做了一些梳理和编辑工作。当年的佛山一中在教学改革方面走在比较前列,学校除了有专业的地理教室、地理园以外,也鼓励老师们开设一些校本选修课,供学生自主选择。1995年,广东省高考取消了地理,让我有时间和精力做一些感兴趣的事。《军事地理》选修课就是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这在当年国内中学见可能是独此一家。当然,更多的是男生感兴趣,在佛山一中也是一件新鲜事物。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男生们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高科技武器特别感兴趣,比如美国的“罗斯福号”航空母舰、F16战斗机、隐形轰炸机、战略核潜艇,法国的“阵风”战斗机、德国的“豹式”坦克、英国的“挑战者”坦克、前苏联的AK突击步枪和远程轰炸机……</p> <p class="ql-block">有了三年的积累,形成了十几万字的教案,还有百余幅在透明塑膜上手绘的军事地图,以及翻拍的一百多张“135”《现代兵器》幻灯片。1998年,不但出版了《趣味军事地理》,我申报的“高中军事地理选修课实验”荣获广东省教育创新成果一等奖,相关论文发表在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会刊《地理教学》上。可惜,因为搬家这些材料都找不到了。《军事地理》选修课受到部分学生的欢迎,也有少数学生因此选择了报考军事院校。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感兴趣的事就不会觉得累,人的潜能就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p> <p class="ql-block">1999年,广东省高考又恢复了地理科目。我的精力又回归到高三地理教学上,因为比较勤奋,下功夫钻研教学,教学业绩与科研成果还比较突出,分别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这些荣誉虽然高,但不是唯一的。意外的是:2003年,广东省教育厅和广东省文化促进会,在十年评比产生的100名“南粤优秀地理教师”中(还涉及到历史、音乐、美术、体育等科目,俗称“小五科”,每科在百名优秀基础上评出1名杰出),产生了一位“南粤杰出地理教师”。当年的评委周老师后来告诉我:评比推荐有些苦脑。大家的水平、能力、业绩、影响力都非常出色!大多数是华南师大地理系的校友,在广东中学地理界已经很有影响力!幸亏你没有打电话!你是江西师大毕业的。这件事说明我们广东不排外哈。这项殊荣意外落在我的头上,可以说是国内外唯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记得当时颁奖的是叶选平省长,50,000块奖金在当时是个很大的数目。一次得这么多现金奖励,非常激动。住在宾馆,放在枕头下睡觉,翻来覆去睡不着。</p> <p class="ql-block">次日,我陪三位教授,我们来到横琴艺术中心,参观“三星堆”文物展。他们三位多次去四川广汉参观过三星堆博物馆,特别对三星堆文物感兴趣,讲起来头头是道,果然是这方面的专家。比如说这个商代的青铜立人像,周老师他们在分析:人像手握的是神杖还是权杖?是代表阿拉伯文化还是印度文化?立人光着脚丫子是主人还是仆人?我在这方面没多大兴趣,所以外行只有听的份。</p> <p class="ql-block">这个青铜面具非常有意思,眼睛突出,鼻子特别大,耳朵也特别大,与传统的中国人形象区别很大。《山海经》有记载一些奇异的怪兽,也有“能视于百步之外”的传说;但明代的小说《封神演义》才有“千里眼、顺风耳”的传说。几位老师围绕的这个青铜具有不同的观点,认为有可能是外来文化的影响,比如中东的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巴比伦文化。</p> <p class="ql-block">还有这个铜的太阳神器,他们三个人的观点也不一样。它的造形似乎与西方的太阳神崇拜的艺术造型更接近,所以有外来文化进入的推断。假如是外来文化的影响,那么后来为什么又突然消失了?三星堆的文化与殷商的文化有过交集吗?三星堆有很多不解之谜,等待考古学家们去发掘研究。</p> <p class="ql-block">展览馆参观的人很多,平时预约都很难。这次成行,幸好有领导帮忙,作为“要人接待”走的是VIP通道。除了市民以外,更多参观者是学生,或者旅行团队。比如说这个团队,可能就是以学生为主的旅行团。他们正在看的可能是祭祀的神坛、有一些神鸟的元素。</p> <p class="ql-block">有聚就有散,但情感的连接不会因为距离的因素而减弱。天空快要下雨了,空气中的水分比较多,在太阳的照射下形成了“日晕”气象。古代的人虽然不懂得怎么去解释这些自然现象,但是也隐隐感觉到了太阳对地球、对生物、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以及不可抗拒性,所以很自然的产生了对太阳的崇拜以及图腾,后来就演变成了文化,影响到人类的价值判断。以此推论: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同时也在改造自然,但人类永远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应该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才是人类生存的发展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观表明,中华传文化要比西方文化更先进。假如三星堆是外来文化的产物,也可以理解为中西文化的交融,是有助于人类进步的文化、文明现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