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古城墙修复游记

灿烂的红

<p class="ql-block"> 临汾古城墙修复游记</p><p class="ql-block"> 杨 宏</p><p class="ql-block"> 早就听说,临汾古城墙西北角修复完工了。今天,我终于得空儿一游。</p><p class="ql-block"> 来到古城墙下,远看苍松林立,碧草如茵,衬托得古城墙愈加高大。观光电梯与城墙顶部相连,给游人提供了许多方便。西北角的角楼,高耸在城墙上,给整个古城公园增添了一些古朴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然而,最让我感动的是设计师的匠心独运:修旧留旧,新旧共生。</p><p class="ql-block"> 最具妙思的是在新城墙根下摆放的几个旧城墙断壁。它们静静地卧在草丛中,高低不等,大小不一。在新城墙的映衬下,如同几位世纪老人坐在那里,静静地诉说着悠久的故事;更像是一个个解说员,在讲述着古人的勤劳和智慧。</p><p class="ql-block"> 在阳光的照耀下,古老的城砖泛着青色的光,没有一点杂质,更无一丝粗糙感。填塞在青砖之间的石灰,几百年了,还是那么白,白得刺眼。那一条条白线好像要割断历史的伤痛,更像要连接未来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与普通的农用青砖相比,这城砖显得特别大,特别宽,特别厚。我用手轻轻抚摸着,感受岁月流逝沉淀下的厚重。</p><p class="ql-block"> 出身农村的我,知道一些烧砖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在没有机械的年代,干活儿全部是人力。先要攒出土堆,土必须认真筛选,必须干干净净,不能有石块、杂草等杂质,否则影响砖的硬度,然后放水,和泥,和好后,为了让泥更有粘性,还要反复踩踏,反复翻搅,觉得差不多了,才倒进预先支好的砖模中,过几天定型了,再拿出来,一块块垒起,晒干,最后装窖烧制。如此繁复的工序,常把人累得腰酸背痛。以致于大人们训斥小孩时常说,不好好学习让你去砖瓦窖背砖去。</p> <p class="ql-block">  这种大号的城砖更难制坯,更难烧制,更何况质量还是如此之高。真心为古人吃苦耐劳的精神点赞。</p> <p class="ql-block"> 更具匠心的是把古城墙根基前的夯土层,给游人展现在眼前,没有简单地一封了事。</p><p class="ql-block"> 我看着那厚厚的土层,仿佛听到了它正在讲述,讲述着历史长河中的故事,讲述着它的沧桑变化。</p><p class="ql-block"> 黄土层中一颗颗石灰粒,清晰可见,我凝视着它们,它们好象音符一样跳入我的眼中,古人夯土时的号子声飘荡起来,飞出我的眼睛,飞向空中。先辈们弯腰、举起、砸下,弯腰、举起、砸下…… 问号一样的身影在我眼前起伏晃动。</p> <p class="ql-block">  设计师最大胆的手笔,是用新城墙把一大段旧城墙包裹在里面,新旧犬牙交错,无缝衔接。</p><p class="ql-block"> 旧城墙斑斑驳驳,灰土色,泛着古老的味道;新城墙整整齐齐,青褐色,飘着现代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新旧对比异常鲜明,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好像这段城墙是从遥远的古代缓缓走来,来到这个令人鼓舞的新时代。</p> <p class="ql-block">  更有趣的是旧城墙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洞被特意保留下来。游人在这个洞口就可以看到旧城墙的厚度,里面的实况。青砖砌成的部分实实在在,一米多厚,石灰缝真真切切。整个墙体没有乱填一点儿杂物。这质量真是杠杠的!</p><p class="ql-block"> 昔日的“卧牛城”名震华夏,解放临汾的战役更是验证了它的坚固。只可惜,因为历史的原因,卧牛古城难以再现。今天的修复,也许能给平阳人们带来一些慰籍吧。</p><p class="ql-block">最后,以一首七律聊表感怀。</p><p class="ql-block"> 临汾古城墙修复寄怀</p><p class="ql-block">匠心独运古城头,新旧交融意未休。</p><p class="ql-block">断壁留痕存史笔,飞檐续脉见神谋。</p><p class="ql-block">三分旧迹参差立,一派新容次第收。</p><p class="ql-block">最是残砖藏巧思,沧桑阅尽更风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