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贾三强老师在讲桌上,深色西装与木质墙面的搭配,让整个环境显得格外庄重。桌上的笔记本电脑和一盆紫色花卉,为这严肃的氛围增添了一丝现代与生机。此刻,他正准备给我们深入探讨一部经典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主讲人简介</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位文学爱好者,我有幸参加省图请到西北大学文学院的贾三强教授的授课,听他为我们解析《三国演义》的多元主题。贾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敏锐的洞察力,带领我们走进这部经典作品的深处。</p> <p class="ql-block"> 在宁静的山水画背景下,贾教授的声音缓缓响起,他开始解析《三国演义》的多元主题。山、水、船、鸟和夕阳构成的画面,仿佛将我们带入了那个充满智慧与谋略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右上:何滿子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作家 和编辑。</p><p class="ql-block">右下:欧阳建(约269年-300年)是西晋 文学家哲学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主题说估计约十种。</p> <p class="ql-block"> 贾教授支持复合主题或多元主题观念来理解作品。</p> <p class="ql-block"> 分析一部叙事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通常需要从情节的总体走势和人物形象入手。在《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无疑是作品主题思想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深刻影响着作品的主题走向。</p> <p class="ql-block"> 经过老师的讲授,我知道了《三国演义》有三大主题。<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第一主题</span>是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循环观中,体现出向往天下归一的理念。<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第二主题</span>是拥刘反曹的倾向与作品的悲剧色彩。<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第三主题</span>则是儒家的正统思想。</p> <p class="ql-block"> 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循环中,体现出向往天下归一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 第一主题贯穿全书,分为四大版块。从黄巾军起义到三国鼎立,再到蜀汉的兴衰,每一个版块都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对天下归一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在第三十四回到第五十回,三分鼎立的局面初现。各路豪杰逐鹿天下,赤壁之战成为这一阶段的高潮。曹操失去主力,无力南侵,孙权、刘备均无实力北伐,历史的车轮开始转向新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五十一回至一百十五回,刘蜀一方成为作品描写的重点。逼走刘璋,刘备成为蜀地之主,经营北伐大业。吴蜀彝陵之战,蜀国大败。然而,诸葛亮惨淡经营,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的北伐战争,虽未能成功,但诸葛亮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主题是拥刘反曹的倾向与作品的悲剧色彩。这由定稿作家的正统观决定。不同时代的作家,有不同的正统观。从陈寿的《三国志》到朱熹的《通鉴纲目》,正统观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蜀汉一方成为作品描写的重点,从桃园结义到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占一百四回,其余五十六年仅占十六回。这种安排,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蜀汉的倾心拥戴。</p> <p class="ql-block">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提到,不同的正统观决定了作品的不同面貌。《三国演义》尊刘反曹,不仅因为朱子的崇高地位,也因为民间故事的影响,更因为作者本身的正统观和仁义观。</p> <p class="ql-block"> 诸葛亮的悲剧性,可以用恩格斯关于悲剧的经典定义来解释:“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冲突”。他出山之前已预知自己的命运,但仍为刘备设计稳居西蜀,东联孙吴,北拒曹操的方针。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令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一生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出山至关公水淹七军,刘蜀事业蒸蒸日上;第二阶段是渐透危象,苦力支撑;第三阶段是六出祁山而未果,终至星陨五丈原。他的命运悲剧“长使英雄泪满襟”。</p> <p class="ql-block"> 贾三强教授的学术领域广泛,他对中国古典文献学和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有着深入的研究。他的著作和论文,为我们理解《三国演义》提供了宝贵的视角。</p> <p class="ql-block"> 体现了儒家的:君臣父子,尊卑有序…正统观念</p> <p class="ql-block"> 第三主题是儒家的正统思想。作品中君臣父子,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以及浓厚的仁义思想,都体现了儒家的正统思想。曹操许田射猎时的行为,与关公的反应形成了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 刘备之所以被作者作为最应据有天的人物描写,正是因为他在仁义方面的突出表现。他才不足以统军,武不足以胜敌,但他的仁义却赢得了民心。曹操大兵压境时,他坚持不弃百姓,所到之处,民莫不箪食壶浆,夹道相迎。</p> <p class="ql-block"> 桃园三结义是刘蜀集团内部团结的基石。关公义绝的故事最为人称道。然而,“义”也对刘蜀事业造成毁灭性破坏。关公被东吴杀后,刘备不顾诸葛亮相劝,亲率大军讨伐,最终惨败于彝陵之战,自己也身死白帝城,终使统一大业成为泡影。</p> <p class="ql-block"> 作者的“义”观有矛盾。他认为诸葛亮的“大义”是正确的,但又满怀同情地写到刘备“手足之情”的义。这种矛盾,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们对“义”有了更深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25.4.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