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驸马都尉王恭主持建造,初为福州各城门楼的样楼,是当时福州最高的建筑物,后因可远眺闽江入海口,成为海船进出福州港的重要标志,改名“镇海楼”。</p> <p class="ql-block">福州镇海楼位于福州屏山之巅,是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沿着“和中道”登182级台阶可至镇海楼前,有按北斗七星方位排列的七星缸。</p> <p class="ql-block">防火预警:明清时期,福州城多为木质结构房屋,易发生火灾。七星缸中的每口缸对应福州的一个城门,平日里缸内蓄积雨水,一旦缸里的水见底,就预示着缸所对应的城门附近可能要发生火灾,以此提醒百姓注意防火。</p><p class="ql-block"> ● 水利调节:相传戚继光率军驻守福州时,用特制陶缸装满海水,摆成北斗七星阵。涨潮时海水从外围涌入缸中储存,退潮时又通过暗渠排出,既防涝又灌溉,还能借星象变化预测潮汐。</p><p class="ql-block"> ● 风水象征:按风水学说,北斗七星主掌人间兵戈与文运。镇海楼将七星缸置于楼前,形成“楼星镇海”的格局,斗柄指东象征文运昌隆,斗勺指南暗合闽江入海口。七个陶缸的釉色还暗合五行,对应木金水火土,连摆放角度都与二十八星宿精确对应,被认为能带来吉祥和好运。</p> <p class="ql-block">几百年来,镇海楼多次遭雷击、火灾或台风而损毁,历经至少13次大小损毁,6次大的重建。1970年被拆掉,2006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决定重建,2008年初竣工,2009年1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重建的镇海楼占地4200平方米,总高31.3米,宽43.5米,为重檐歇山顶,分为两层。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台基采用城墙砖,首层及台基地面采用金砖,樽使用汉白玉,屋面使用陶制筒瓦和板瓦,露明梁柱外饰木质材料,木构件均采用实木制作,表面涂抹天然植物漆。</p> <p class="ql-block">楼内一层为“福州古厝展示馆”,二层为观景台。基座之下还有地宫,一层建成福州名城展示馆,二层为珍宝馆,因安全原因暂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海防意义:在古代,镇海楼是福州海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瞭望敌情、防范倭寇等作用,是守护福州城的重要防线。</p> <p class="ql-block">航标作用:作为海船进出福州港的重要标志,每当五虎门潮水上涨,大船进出江口均以镇海楼为“准望”,即使夜幕初降或雾气笼罩,航海者也可参照镇海楼方位找到进港方向。</p> <p class="ql-block">福州古厝展示馆</p> <p class="ql-block">文化象征:明清以来,镇海楼被视为“太平盛世”的象征,同时也是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承载着福州人民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楼内现设有福州历史文化名城展示馆,展示福州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收藏有冶山遗址汉代瓦当、怀安窑青瓷博山炉等珍贵文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