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因为我感觉在我的卧室里睡觉胃总是不舒服,在儿子的卧室睡觉就没事。今年3月2号下大雪的那一天,我爱人请了一位风水先生到我家看看。风水先生看到我们卧室的洗手间里放了两张人物画像及我和爱人的结婚照不合适,家里还有毛主席像、孔子像以及其它一些画像,觉得家里不适合放很多人物画像,建议把一些画像放到地下室。因为他经常去寺庙,说替我们把孔子像送到寺庙里。我们未经深入思考,就让他把孔子像带走了。</p><p class="ql-block">自从他带走这场孔子像后,我的心中就一直处于矛盾状态,想要回来,又感觉已经让他带走了,张不开口。这张孔子像是在我孩子上初中时,我听人说家里放孔子像有利于孩子学习好,我迅速请了一张孔子像,放在了家中的书架上。</p><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10年过去了,孩子顺利的考取了高中、大学、研究生,我从来没想过孩子学习是否与孔子像有关。但当把这张孔子像送出去以后,我有了很大的不舍。前天晚上终于下定决心,问清那个风水先生把那张孔子像放到金山的灵官殿里了,昨天立即去找,结果没找到,已经被其他有缘人请走了。我的心有点失落,爬了趟山算做了一点弥补。</p><p class="ql-block">这一张画像怎么如此牵动我的心呢?因为在这张像上投入了我的期待和需要。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学业有成、事业有成,我也不例外。我自己管教能力有限,寄希望于圣人的力量,能带动孩子的学习。当孩子学习的需要逐渐得到满足时,我又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忘记了自己当初曾经的发心,就被别人的话语带走了。</p><p class="ql-block">这张画被带走以后,我才发现我还有需要寄托在这张孔子像上,我需要孔子像护佑我的孩子及未来的子孙们继续努力学习,学有所成,让孔圣人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扎根在我们心中。他把这张相带走,好像把我的希望也带走了一些,让我的心空了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当风水先生说家里不适合放很多画像时,我安全的需要被激活,便不假思索的让他带走了。安全的需要被满足后,我发现发展的需要失去了一部分,因此让我产生后悔的感觉。</p><p class="ql-block">有人说,这张孔子像被其他人请走,又去给其他人带来了心灵的支持,也是在支持帮助其他人。这样让我心中有了一丝温暖,毕竟这张孔子像仍然在发挥作用,在引导着人们崇尚学习的好风气。</p><p class="ql-block">人的需要存在于人的潜意识状态,经常多个不同的需要同时存在。当我们为达成某个需要,而忽略了其它需要时,心理就会感觉不平衡,产生情绪。所以我们要不断问自己,我的需要是什么,哪些是最重要的,如何经营这些需要的共同满足,或者经营重要需要的满足。当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了,我们便处于快乐满足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克富:需要·欲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在咨询中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目的论者,也就是说,我受理论指导的所有言谈举止都是为实现咨询目标这个目的服务的。正是基于此,我把才把启发分为启和发、把引导分为引和导、把支持分为支和持、把鼓励分为鼓和励的,我还会把陪伴、亲近、疼痛、伤害分为生理层面的陪、近、疼、伤和心理层面的伴、亲、痛、害,而把挫折和创伤、鼓励和表扬、正确和有效、简单和容易分开也是我经常做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具体而言,是分还是不分,在什么时候或在什么场景下分,那不但得看是否有利于实现咨询目标,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一般情况下我不会将需要和欲望分开。我经常说,“人生在世,情欲二字。”此处我讲的“欲”,既指欲望,也指需要;此处的“情”也没必要分开到底是指情绪还是情感,我会笼统地讲:“情”是“欲”的外在表达或外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讲到“动机过程”时,尽管我会按照教科书上说,“动机过程就是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然后又产生新的需要的循环过程”,而且会让学员牢记动机过程的示意图,即: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目标→需要满足、紧张解除→新的需要→心理紧张……,但为了说清楚这个循环,我会用“欲壑难填”这个成语,此时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将需要和欲望分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在咨询当中,我常常是把欲望和需要严格区分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被精神科医生诊断为“社恐”的初中生休学在家,他每天坚持自学并坚持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但看手机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上学的时候,他的手机记录的每天用手机时间都在8个小时以上。为了减少看手机的时间,父母建议他交出手机,他却以学习和写作业时需要查阅资料为由拒绝。父母也承认,他的确有这种需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我便跟孩子和家长说:手机对孩子而言,已经需要而是欲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回馈给我的眼神让我知道,他们无法分开需要和欲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便说,需要是可以满足的,需要一旦满足就不再需要,比如我们吃喝拉撒的需要,一旦吃饱喝足、大小便结束之后就不再有需要,如果仍有需要就一定是病态的;而欲望则不同,欲望是不能满足的,这就是所谓的欲壑难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跟孩子说:“当你看完一个短视频后,如果能做到不看下一个了,这说明你看短视频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你看完一个短视频后,仍控制不住继续看,那就不是需要而是被激活的欲望了。需要不会失控,因此不会成瘾;成瘾是失控了的欲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像很多来访者一样,当时孩子和家长都是第一次听说需要和欲望有着本质的不同。父亲还说赞美我说,我让他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我知道,这种感觉没有多大作用:感觉不一定变成行动,更不可能成为行为模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认为,所有心理问题都是因为自己的需要不明确从而让欲望失控导致的问题。我不接受反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