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塔区高撑小学举行2025年春季青年教师比武比赛

高撑梦想

语文组 <p class="ql-block">  语文组朱茜老师带领一年级孩子畅游《动物儿歌》,在趣味模仿中玩转识字;高榕镧老师借《亡羊补牢》架起寓言与生活的桥梁;易敏老师化身“科学导师”,引导三年级学生用语文观察《小虾》奥秘;蔡云霞与周颖老师同课异构《军神》,分别以深情品读和高阶思辨诠释革命精神。周岑岑老师带领学生感悟“母爱”的伟大并教会孩子们观察事物的方法。“跟随段思嘉老师走进《海上日出》,在文字与光影的交织中,感受自然的壮美与生命的跃动,唤醒学生对美的感知与探索的渴望。”课堂中既有琅琅书声与思维碰撞,亦有跨学科融合与育人情怀,彰显了我校教师深耕课堂的智慧与创新。</p> <p class="ql-block">**朱茜老师(一年级《动物儿歌》)** </p><p class="ql-block"> 朱茜老师的《动物儿歌》课堂充满童趣与活力,充分契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她以生动的情境导入,通过模仿动物叫声、动作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兴趣,课堂氛围轻松活跃。教学中,朱老师注重识字方法的渗透,如结合形声字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蜻蜓、蚂蚁"等字的构字特点,并巧妙利用图文对照、拍手诵读等方式强化记忆,体现了"玩中学"的理念。同时,她通过创编儿歌环节激发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用生活经验描述小动物,既巩固了语言积累,又培养了表达能力。建议可适当增加小组合作任务,进一步提升低段学生的协作意识。总体而言,本课紧扣课标要求,将识字、朗读与语言运用有机结合,展现了扎实的低段教学功底。</p> <p class="ql-block">**高榕镧老师(二年级《亡羊补牢》)** </p><p class="ql-block"> 高榕镧老师执教的《亡羊补牢》以寓言教学为核心,设计层次清晰。她通过角色扮演、动画演示等方式还原故事情境,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亡""牢"等关键字义,化解了古文改编文本的难点。教学中注重思维引导,以"养羊人两次态度的变化"为主线,通过对比讨论启发学生领悟"及时改正"的道理,并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小剧场",让学生代入角色提出建议,有效实现了寓言育人价值的转化。课堂中高老师语言亲切,善于用追问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如"如果邻居第三次劝告,养羊人会怎么做?"等问题设计巧妙。若能在朗读指导中加强语气变化的示范,将更利于学生体会人物情感变化。本课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法的有机融合。</p> <p class="ql-block">**易敏老师(三年级《小虾》)** </p><p class="ql-block"> 易敏老师的《小虾》一课展现了科学观察类文本的教学特色。她以"小科学家"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圈画关键词句、填写观察记录表等方式梳理小虾的外形、活动特点,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与归纳总结的能力。课堂中实物观察环节设计尤为亮眼,学生通过放大镜观察活虾并对比文本描述,既激发了探究兴趣,又强化了"细致观察、准确表达"的语文要素。易老师还巧妙搭建语言支架,如用"有的...有的..."句式仿写小虾活动场景,将阅读与表达紧密结合。建议可增加跨学科链接,如融入科学课的生物特征知识,进一步凸显单元主题。整堂课目标明确,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体现了"用语文做事"的教学理念。</p> <p class="ql-block">**蔡云霞老师《军神》** </p><p class="ql-block"> 蔡云霞老师在《军神》教学中展现了高段文本的深度解读能力。她以"为何称刘伯承为军神"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沃克医生视角层层剖析人物细节。通过批注式阅读,学生聚焦"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在交流中逐步构建起对刘伯承钢铁意志的理解。蔡老师特别注重情感渲染,播放战地手术视频片段、补充长征背景资料,使学生沉浸于历史情境中。分角色朗读环节设计精妙,学生通过语气轻重、停顿长短的处理,深刻体悟人物内心波澜。若能引导学生更多关注文本留白(如刘伯承的心理活动),将进一步提升高阶思维能力。本课实现了革命文化题材与语言训练的深度融合,思政教育与语文素养并重。</p> <p class="ql-block">**周颖老师《军神》** </p><p class="ql-block"> 周颖老师执教的《军神》彰显了高阶思维培养的追求。她采用"文学圈"研讨模式,学生分组从叙事视角、对比手法、象征意义等维度进行深度研读,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绘制"沃克医生情感曲线图",学生直观把握文本叙事张力;结合《丰碑》《草地夜行》等群文阅读,引导学生发现革命文学中"身体书写"的共性表达策略。周老师尤其擅长思辨性问题的设计,如"当代社会是否需要军神精神",促使学生联系现实进行批判性思考。课堂尾声的"致敬军神"跨媒介创作(微诗、手绘、音频),实现了审美创造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目标。建议可适当精简环节,留足学生沉淀时间。本课立足大单元视角,展现了革命文化题材教学的创新可能。</p> <p class="ql-block">**周岑岑老师《母鸡》**</p><p class="ql-block"> 周岑岑老师执教的《母鸡》一课,以老舍先生细腻的笔触为切入点,聚焦“情感变化”与“语言表达”双线并进,教学设计独具匠心。课堂伊始,周老师通过“动物印象卡”活动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比“母鸡”与“公鸡”的形象差异,自然引出作者对母鸡态度的转折。教学中,她紧扣“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带领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圈画“嘎嘎乱叫”与“挺着脖儿警戒”等细节,在文本细读中感悟母鸡“负责、慈爱、勇敢”的形象特质。</p> <p class="ql-block">**段思嘉老师执教《海上日出》** </p><p class="ql-block"> 段思嘉老师执教《海上日出》一课,课程以多媒体展示海上日出的图片或视频为导入,迅速将学生带入情境,结合“你见过的日出是怎样的?”等开放性问题,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共鸣,为后续文本分析奠定基础。例如,通过对比内陆与海上日出的差异,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颜色、光、形状”的动态变化,凸显巴金笔下的独特意境。教学中注重朗读的层次性:从初读感知生字词,到细读勾画关键语句(如“一纵一纵”“冲破云霞”),再到配乐诵读升华情感。通过“换词法”分析“跳出”与“冲出”的用词精妙,结合手势模仿太阳升起的动态,帮助学生体会拟人化描写的生动性,感悟作者对光明的向往。</p> 数学组 <p class="ql-block">  数学组李婕老师《认识比例尺》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邓明珠老师《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蒋高辉老师《认识分米和毫米》让学生在操作中建立量感;李桂香老师《自选标准分类》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火花;刘芳芳老师《分数的意义》深入浅出解析数学本质;李文婷老师《图形的旋转》展现数学之美。</p> <p class="ql-block">**李婕老师《认识比例尺》** </p><p class="ql-block"> 李婕老师的《认识比例尺》一课,教学设计层次清晰,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她通过地图、建筑图纸等实际案例引入比例尺的概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课堂上,李老师鼓励学生动手测量、计算比例尺,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不同情境需要不同的比例尺”,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此外,她巧妙利用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化理解,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建议可以增加一些数字化工具(如电子地图缩放)的演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总体而言,本节课目标明确,逻辑严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p> <p class="ql-block">**邓明珠老师《解决问题的策略》** </p><p class="ql-block"> 邓明珠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以“策略意识”为核心,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画图、列表、逆向思考”等多种解题方法。她先以生活化问题(如分糖果、行程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再逐步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策略的适用场景,培养他们的优化选择能力。课堂上,邓老师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鼓励他们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并对比哪种策略更高效。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推理和策略运用能力。若能结合一些跨学科问题(如科学实验数据整理),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策略迁移能力。本节课体现了“授人以渔”的教学智慧,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蒋高辉老师《认识分米和毫米》** </p><p class="ql-block"> 蒋高辉老师的《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注重直观体验与操作实践,让学生在“量一量、比一比”中建立清晰的长度观念。他通过让学生测量书本、铅笔、课桌等常见物品,引导他们感知分米和毫米的实际大小,并对比厘米、米等已有知识,构建系统的长度单位体系。蒋老师语言生动,善于用比喻(如“1毫米像指甲厚度”)帮助学生记忆抽象概念,课堂氛围轻松活跃。此外,他设计了“估测+实测”的挑战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量感和估算能力。建议可以增加一些生活中的精密测量案例(如手表零件、昆虫尺寸),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本节课操作性强,学生参与度高,是一节扎实有效的计量概念课。</p> <p class="ql-block">**李桂香老师《自选标准分类》** </p><p class="ql-block"> 李桂香老师的《自选标准分类》一课,以培养学生的数据整理能力为目标,通过丰富的实物(如纽扣、树叶、玩具等)让学生体验分类的多样性。她先示范按颜色、形状等单一标准分类,再鼓励学生自主制定分类标准(如材质、用途),并讨论不同分类方式的合理性。这种开放式的任务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又锻炼了他们的逻辑表达能力。课堂中,李老师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分类依据(如“我按大小分,因为……”),体现了数学与语言的融合。若能结合简单的统计表或象形图整理分类结果,将更自然地衔接后续统计知识。本节课充满趣味性和思维张力,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p> <p class="ql-block">**刘芳芳老师《分数的意义》** </p><p class="ql-block"> 刘芳芳老师的《分数的意义》一课,从“平均分”这一核心概念入手,通过分披萨、折纸等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产生和本质。她巧妙利用几何直观(如圆形、长方形等分)和数轴表示,让学生多角度感知分数的大小关系。课堂中,刘老师设计了“创造分数”的活动,鼓励学生用不同方式表示1/2、1/4等,深化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此外,她通过“为什么同一个物体可以有不同的分数表示?”等提问,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培养了数学抽象能力。建议可增加一些分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食谱、时间分配),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节课概念解析透彻,学生参与积极,为分数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李文婷老师《图形的旋转》** </p><p class="ql-block"> 李文婷老师的《图形的旋转》一课,通过动态演示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旋转的空间观念。她利用钟表指针、风车等生活实例引入概念,再借助几何画板动态展示旋转过程,让学生清晰观察“旋转中心、方向、角度”三要素。课堂上,学生通过旋转方格纸上的图形、描述旋转路径等活动,既巩固了知识,又发展了空间想象力。李老师还设计了“创意旋转画”的拓展任务,让学生在艺术中感受数学的美感。若能结合编程工具让学生自主设计旋转动画,将更有效提升信息素养与数学思维的融合。本节课生动有趣,兼顾知识性与创造性,充分体现了“数学可视化”的教学理念。</p> <p class="ql-block">  以赛促研,以研提质。此次比武既是教学技艺的切磋,更是教育初心的交汇,为构建素养导向的高效课堂注入新活力!本次比赛最终语文组周颖老师和段思嘉老师,数学组刘芳芳老师代表我校参加区级比赛。</p><p class="ql-block">编辑:谢颖 颜运</p><p class="ql-block">初审:蒋琳</p><p class="ql-block">终审:李英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