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苏州吴江区是嘉兴的近邻,与嘉兴的秀洲区和嘉善县等相连。这几年,我利用周末时间,经常到那里走走,今天我就跟大家说说吴江古镇的人文故事。吴江区地处太湖流域,是扬子古陆的一部分,这里河湖水系发达,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据有资料介绍,吴江之地古属吴,秦王政(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置会稽郡,始设吴县、由拳县(三国吴改称嘉兴),因此吴江与嘉兴有着许多不解之缘。吴江的古镇很多,我已去过黎里、震泽、盛泽、同里和平望五大古镇,这里的人文底蕴和美丽的风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春天到了,温暖了江南,那种生命的暖意一直深深渗入心底,把那些禁锢的心绪涤荡得焕然一新。这几年,每逢春季,我都要到黎里古镇去走一走,它地处江南汾湖边上,与嘉兴的秀洲区和嘉善县相连。走进千年古镇黎里,走进美丽的汾湖,风吹细丝轻拂面,牵手相悦卵石间;亭台青石阶上坐,闲对春晖弄管弦,好生惬意。有一种韵味,叫水乡;有一种历史,叫古镇;有一种味道,叫黎里。没有乌镇的华贵,也没有西塘的喧闹,有的只是它独有的质朴和安静,这就是我眼里的江南水乡。黎里,名黎川、梨花里,又名禊湖。它与嘉兴有千年的渊源。嘉兴市的嘉善县有个汾湖,汾湖的岸边有个汾南乡,它和黎里相联。春秋时期,黎里在长水(今浙江嘉兴)境内,吴越槜李交战后,黎里御儿滉为吴越分界之一。唐时黎里属嘉兴范隅乡,为村。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江建县,黎里始属吴江县。北宋时,黎里已形成东、西两个村落。明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黎里居民千百家,为吴江大镇。清宣统二年(1910年),吴江县设9镇,黎里为镇。</p> <p class="ql-block"> 黎里镇位于吴江市东南部,距市区19.5千米。东邻芦墟,南与浙江嘉兴隔水相望,西接平望,北连金家坝。黎里河流为太湖水系一部分,镇区来水源自浙江天目山,由西向东,经平望莺脰湖、雪湖,到黎里与平望交界的杨家荡、牛斗湖,从望平桥进入市河黎川,流经全镇各条水道。境内河道纵横,湖荡密布,河道、湖荡与溇浜池潭构成稠密的水道网络。黎里镇湖荡众多,储水量大。湖荡大多在境内,张鸭荡,三白荡;还有与浙江交界的塔浪荡、陆家荡。水乡最大的特色是桥,黎里古镇镇区至今还保存着12座古桥,8座是原汁原味的明清古桥。在这8座古桥中以青龙桥、迎祥桥、道南桥为最有名。这里名人故居也很多,最有名的要属柳亚子故居。柳亚子(1887一1958),原名慰高,字安如,后改名人权,字亚卢,再更名弃疾,字亚子。柳亚子出身于书香门第,少从母亲学唐诗,并受父亲影响,赞成变法维新,致力于:《新民丛报》的宣传。黎里古镇自古以来就出现过了非常多的名人,按照黎里古镇出名人的总数,我们完全可以称这块地方为人文荟萃的福泽之地。一个状元26个进士,61个举人,还有43个贡生,所以这个地方的文化发展程度是非常高的。至今,这个古镇也遗留下来很多名人故居以及文化景点。来到了这里,游客们可以去观赏端周公傅祠,端本园,锡器博物馆等等,各种各样古色古香的景点,都值得游客掏钱进入观赏。</p> <p class="ql-block"> 震泽,一个拥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名镇,它是我国著名的蚕丝之乡。古称“吴头越尾”,是吴江的“西大门”,它位于丝绸之乡盛泽的西南,与嘉兴秀洲区的新塍古镇相邻。这里古色古香,景点精致,是一个非常适合度假的江南小镇。这里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文昌阁、建于宋咸淳年间的慈云寺塔、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师俭堂和王锡阐纪念馆,还有以蚕桑为主题的太湖雪蚕桑文化园、中国太湖农家菜文化展览馆和江苏省农机具博物馆。这里没有密集的商铺,只有小镇悠闲生活的人们,一派江南水乡特有的安静与淡然。</p> <p class="ql-block"> 震泽古镇里最具特色的古建筑,要数师俭堂了,这座亦商亦官的私家宅第,建于清同治年间,将经商、从政、家居及园林于一身,壕气万丈,被誉为江南的“大宅门”。这里庭院深深,一共六进。门头、木窗、房檐上,都精雕细刻着神话传说、戏曲故事、吉祥图案等,惟妙惟肖。特别是门楼上的砖雕,都是用质地细腻的水墨青砖,大多采用浮雕。最令人惊奇的是,师俭堂内还藏着一座江南最小的园林,虽小但布局精巧,每一寸空间都被挖空心思利用地很好,比如,古代园林讲求“山水文化”,园内假山垒落,地上文石铺成水波状。由于面积狭长,回廊是贴着墙壁修建的,高低起伏;就连亭子都倚墙而筑。这里是古镇至今保存完好的宝塔街。宝塔街两侧多系两层明清建筑,粉墙黛瓦,朴实无华。背水商居壁立岸边,倒映水中,流动的水花和屹立的房舍,在粼粼波光中动静相谐。登禹迹桥或慈云塔俯瞰宝塔街,如诗似画,韵味无穷。宝塔街旧名东大街,在镇东浴字圩,位于荻塘河之北。街与河并行,东起禹迹桥,西至斜桥,全长368米。街面不宽,中段尤窄,它是一条呈“L”形的古街道,由宝塔街、南横街两条街道组成,总长908米。</p> <p class="ql-block"> 据有关资料介绍,震泽有古八景,它们分别是:慈云夕照、飞阁风帆、虹桥晚眺、张墩怀古、复古桃源、范蠡钓台、康庄别墅、普济钟声。深厚的文化底蕴,绝佳的生态环境,赋予这片土地绝色八景。古镇还建有王锡阐纪念馆,镇区还保存有王锡阐墓及祠。据清乾隆《震泽县志》记载:“处士王锡阐在十都镇西圩。”即王锡阐墓及祠位于今震泽中学校园东侧。墓修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即王锡阐逝世后第二年。顾炎武赠诗有“白云满江天,高士今何处”之句,故墓碑题刻为“高士王晓庵先生之墓”。古镇有二个入口处和停车场,交通十分方便。在古镇宝塔街入口处有个仁昌顺,这里有临河的茶座,茶水很有特色,是当地的四碗茶,其中有两道特别值得介绍一下。一道是风枵茶,也叫待帝茶,据说曾经招待过永乐皇帝。把糯米制成的薄片撕碎放入碗里,加入白糖,再倒入茶水,就成了待帝茶;一道是熏豆茶,据说具有明目功效,特别适合清明时节喝。</p> <p class="ql-block"> 古镇盛泽是我太爷爷工作过的地方,当年他在那里开酱园。盛泽是与我们秀洲区王江泾相连,一桥连二地,跨过之一座京杭大运河桥便进入了盛泽镇地界。盛泽镇是中国重要的丝绸纺织品生产基地和产品集散地,历史上以“日出万匹、衣被天下”闻名于世,有“绸都”的美称。春秋时期,盛泽为吴越两国交界处。吴越相争,该地时而为吴地,时而为越境。据民国《嘉兴新志》载: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吴越交战之槜李,即在今嘉兴县南部,为吴之南境。盛泽地处嘉北,当属吴地。周元王三年(前473年)亦即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吴为越所灭,此地属越境。此后,归属屡有变更,唐中期后盛泽为嘉兴之澄源乡地。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镠割吴县南地松陵,嘉兴北境之绮川、平望、震泽、澄源、范隅、久咏六乡,置吴江县,盛泽始属吴江县。</p> <p class="ql-block"> 盛泽镇镇区地势低平,河港交叉,四周湖荡密布,水道纵横如网。20世纪50年代后,先后填平了市河、小庙港、北浜等11条河浜,改成道路,镇区地貌有所改变。上世纪50年代末,盛泽有北大街、南大街、花园街、新街、山塘街、沈新街、致远街、华阳街、银行街、西新街、太平街、葡萄街、后街、荔枝街、酱园街、怀远路、戏馆路等17条街和路。如今,这里的不少老街已消失,但仍完整的保存了几条比较有特色的街弄,这一点难能可贵。这里有个蚕花里历史风貌街区,它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蚕祠为核心景点,通过三纵三横动脉疏通,串联老镇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浓厚的生活气息,继承和发扬江南丝绸文化,让人括目相看。蚕花里历史风貌街区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先蚕祠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景点,建于1840年,由盛泽丝业商人共同建造,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先蚕祠不仅是祭祀蚕神的祠庙,也是盛泽丝业公所和农会的办事处所在地,曾因每年一度的“小满戏”而闻名江南。蚕花里历史风貌街区通过更新保护后,打造了门、祠、巷、市、味、坊蚕花六景,带游客穿越盛泽古今,找寻先蚕乡情,研习百工所长,耳闻流芳古韵,细品蚕花百味。此外,街区内还有丝绸陈列馆、华佳丝绸创意文化产业园和宋锦文化园等景点,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丝绸文化和各时代的织机模型,以及从蚕茧到丝绸服装的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 先蚕祠又名蚕花殿或蚕王殿,位于盛泽镇五龙路口,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先蚕祠,以前是祭祀蚕丝业祖师的公祠,占地面积约27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先蚕祠坐北朝南,分为东西两路,主体部分在东路,为两进院落,由南至北依次为山门、天井、戏台、庭院和蚕皇殿。西路为附属用房,供丝业商人议事、办公用。先蚕祠门楼砖雕上有嫘祖养蚕图,下有后稷稼穑图,东有尧帝访舜图,西有舜传大禹图,代表了较高的技术水平。先蚕祠是中国现存少有的祭祀蚕神嫘祖的祠庙,见证着盛泽辉煌的丝绸历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2013年3月5日,先蚕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蚕祠的门楼面阔三间,飞檐斗拱,气势轩昂,正中三座拱门,小青瓦压脊飞翘,外墙配以清水砖贴面,显得素朴庄重。旁侧是八字形清水砖壁。三座拱门正中竖匾为祠名,两侧上方分别书写“织云”和“绣锦”是为当年盛泽丝绸业繁荣的写照。门楼单檐歇山顶,主脊上的“螭吻”,一对相向咬定脊端,另一对昂首雄视云天。</p> <p class="ql-block"> 盛泽还有一座古寺历史久远,它就是圆明禅寺,又名白马寺,现已易地重建。它初建于北宋乾德年间(963-968年),是盛泽地区最负盛名的佛教寺院之一。该寺院在明朝永乐年间获得“圆明禅寺”的称号,并在红梨湖的西南侧重建,成为盛泽的重要文化地标。圆明禅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多次在明清两代进行修缮和扩建,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氛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时期,佛教繁荣,寺院众多,然而这些寺院最终都消失在了历史的烟雨之中。圆明寺虽声名远扬,但也难以逃脱历史的宿命。2018 年,经江苏省民宗委批准,开始筹备设立圆明禅寺,并按照分期推进的程序进行修缮。整体工程竣工后,圆明寺成为了盛泽古镇的文化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 同里古镇以“川”字形的15条小河把古镇区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其连成一体,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古镇主要景点有,明清街、耕乐堂、崇本堂、陈去病故居等。如果要去这里游玩,没有二、三天的行程安排是走不光所有景点的。古镇取名同里也是很有故事的,同里古镇前身是肖甸湖森林公园,是镶嵌在现在同里镇域内的一个“生态之肾”。据有关资料介绍,根据清嘉庆年间的《同里志》记载,同里“唐初名铜里,宋改为同里,旧名富土,因其名太侈,乃拆田加土为同里”。同里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种、生息繁衍。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吴地最富庶的地方,故原名”富土“。元明时”易市为村“。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弟张士德据吴江,分兵谭道济守屯市东关,控扼守秀州、松江二要冲。明嘉靖年间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后居民稍增,自成市井。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屯村属吴江县久咏乡。清乾隆年间行政区域重新调整,镇域向东南扩张。民国元年,同里设市公所。</p> <p class="ql-block"> 明清街为古镇商业街之一,1996年建,长160余米,为明清建筑风格,较完整保留了江南特有的上街、下街两街道平行的格局,入口“清明遗风”四字由费孝通题书。这里是古镇的耕乐堂,它位于古镇的西柳圩,陆家埭中段,朝东面河,系明代处士朱祥所建,由时任南京国子监学正、里人莫旦撰文作记。朱祥,字廷瑞,号耕乐,因此堂名取其号。它占地面积约4200平方米,始建于明朝。耕乐堂原系朱祥宅第,占地约4200平方米,现存三进四十一间房,它为前宅后园布局,宅院由两路三进组成。耕乐堂是江苏省苏州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有关资料介绍,耕乐堂宅院的两路三进,南路为第一进门厅,第二进堂楼,三明两暗合院形制,面阔五间,进深九界,南北带厢楼,硬山顶。第三进绣楼,南北带厢楼,硬山顶。北路前半部分主要建筑有门厅、正厅、桂花厅等,原为潘氏旧宅。后半部分墨香阁与耕乐堂花园相融。南北路中间为备弄,弄内青砖侧铺地面呈步步高形式;二、三进之间的库门为竹丝板门;弄内每间均设灯龛,密度之大,为江南传统民居中少见。宅园以池中心,南有鸳鸯厅、燕翼楼及峭壁黄石假山,北部有古松轩、环秀阁与墨香阁,池西为假山,布局紧凑、质朴。池边植有白皮松,为明代原物。耕乐堂留存有清代建筑、明代遗迹,还有珍贵的古树名木,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 同里古镇还以古桥为著称,最出名的是“同里三桥”,它是指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太平桥和长庆桥为梁式,小巧玲珑;吉利桥为拱形桥。桥之南北两侧都有桥联;长庆桥俗名谢家桥,旧称福建桥。同里的桥与当地民风习俗有着紧密的联系,如“走桥”。“走桥”是为避灾求福,每逢婚嫁喜庆,同里人便会“走三桥”。在欢快的鼓乐鞭炮声中,喜气洋洋绕行三桥,口中长长念一声:“太平吉利长庆!”讨个好口彩。这时沿街居民纷纷出户观望,并上街道喜祝贺;凡逢老人66岁生日,午餐后必定也去“走三桥”,以图吉利。“走三桥”的习俗形成何年难以查考,但“三桥”在同里人的心中,象征着吉祥和幸福。同里走三桥习俗约略滥觞于清乾隆中期,形成的精确年代已难以查考。它起源于婚嫁习俗。每逢婚嫁、生日庆贺、婴儿满月等喜庆吉利之事,伴随着欢快的鼓乐声和鞭炮声,伴随着四处抛洒的喜糖,到处是眉开眼笑的人们。作为地方婚俗的一种仪式,走三桥习俗在文化人类学、民俗、心理学及社会学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作为同里全民性的社会风俗,走三桥习俗在传承区域文化、凝聚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促进多重沟通、融洽社会关系、优化民众生存状态及社会氛围等,意义深远。</p> <p class="ql-block"> 平望镇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据有关资料介绍,它地处太湖之滨,东临黎里镇,西连梅堰,南靠盛泽镇,北接八坼。自吴至唐,平望为嘉兴县属地,后来才归属江苏省。平望镇位于吴江腹地,自古以来水陆交通便利,扼江浙之要冲。其名字“平望”源自“天光水色,一望皆平”的景象,寓意着这里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平望古镇的主要景点包括安德桥、万佛塔、小九华寺、司前街和京杭大集等。安德桥是平望古镇的标志性建筑,走在桥上仿佛穿越时空;万佛塔内供奉着众多佛像,是祈福的好去处;小九华寺香火鼎盛,是感受古镇宁静的好地方;司前街和京杭大集则能感受到古朴的市井风情。今天我们一家人主要去了小九华寺和九华古街。小九华寺位于该镇小九华路1号,原名东岳庙。它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莺脰湖畔,四周环水,只有一座伟岸挺拔的安德桥相连。过去在小九华寺对面还有一座美丽的暮虹桥做伴。红墙碧波、晨鼓暮钟、橹声梵音不绝于耳,不失为一块佛教宝地。</p> <p class="ql-block"> 小九华寺面对莺湖,莺湖是杭嘉一带的名湖,它与嘉兴南湖、杭州西湖齐名。曾引来不少文人雅士吟诗作画,如白居易、李白、杨万里、陆龟蒙都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小红吹箫工唱歌”,就是在这一带留下的名句。《水浒传》、《醒世恒言》等名著都有此湖的记述。小九华寺信众数千人,遍及江浙沪,还有少数海外信徒。小九华寺的佛事以农历七月的地藏法会为最盛,历时1月,七月三十夜通宵达旦。平时佛诞及讲经说法活动亦常常香客盈门。据有关资料介绍,小九华寺相传是纪念地藏菩萨诞辰而建的。相传,农历七月三十是地藏王生日,乡镇上的民众都虔诚地在自己的房前屋后、街道路口、院子天井中烧香顶膜礼拜。俗话说“七月三十日插地上香。”这天小九华寺更是香火鼎盛,周边地区烧香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据老人们说,七月三十日烧香的船把平望镇上的河埠都停满了。那天镇上的生意也特红火,不少商店的老板早有准备就等这一天。七月三十日插地上香的习俗也一直流传至今。 地藏王据传是韩国人,名叫金乔觉,是韩国的一位王子。他一生信仰佛教,也是佛门中一个很孝顺的弟子,修行专注,誓要成佛,一生功德无量。金乔觉圆寂后,被封为地藏菩萨。他的佛门精神不仅仅是劝人为善,好有好报,更重要的是不断完善自我,追求完美无缺。这种精神境界也是我们后人值得提倡的。</p> <p class="ql-block"> 在小九华寺内,有一个泉井十分有名。据传是地藏王菩萨不断在这里显示圣迹,锡井涌泉,频频灵验。它位于大雄宝殿后的“地藏泉井”,为寺内一宝。井口为六边形,井深10余米。明万历年间,小九华寺大规模扩建,并兴建地藏阁。地藏王菩萨在空中显灵,用杖杵地,突涌泉水,其水甘甜,被后人称为“地藏泉井”。在井的东边,有一棵树高丈余,茎如碗口,枝叶茂盛的桂花树,这就是当年太虚大师到小九华寺出家时亲手栽下的。这棵树,自太虚大师栽植后,一直默默生长,数年后,花开芬芳。每逢八月,信众和游客来到小九华寺院,就会闻到满院的桂花香。为纪念太虚大师在此出家植树,现寺院已将此树围栏,以供观赏。</p> <p class="ql-block"> 古镇还保留了几条老街,位于老城隍庙遗址附近。在老城隍庙遗址左前侧有一古桥,名安德桥,1986年7月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由花岗石构成,拱形单孔,南北走向,全长49.8米,宽4.5米,矢高9.3米,跨度11. 5米。该桥亦名平望桥,西通頔塘,东连古运河,农舟商船,日夜不绝。桥初建于唐朝大历年间(766—779),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明成化十九年(1483)、清康熙、乾隆年间数度重建,现存之桥为同治十一年(1872)由当时的水利工程总局重建。安德桥跨度大,桥孔高,气势雄伟,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有“望极与天平”之句,南宋诗人杨万里也曾作有“乱港交穿市,高桥过得桅”之句。这里的南前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这里曾是漕运贸易的重要节点。街道两旁聚集了众多商会会馆,吸引了南北巨贾在此汇聚,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区。南前街不仅见证了平望的沧桑变迁,还保留了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反映了古镇的繁荣景象。在平望,还有一个茑腹湖十分有名,这里湖水波平,一片空明莺腹碧。它位于小九华寺的正门边上,相传莺腹湖是吴越春秋时范蠡所游的五湖之一,自古以来莺湖就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驻足观赏,颜真卿、苏舜钦、范成大、杨万里等文豪都有描写莺湖的诗词,就连清朝两位皇帝康熙、乾隆巡游至此也诗情大发,对平望莺腰湖美景颇多溢美之词。</p> <p class="ql-block"> 街中段南侧有群乐旅社旧址。群乐旅社建于民国15年(1926),为吴梅先所建,先后有他和唐海金、叶洪昌经营,有床位50张。20世纪70年代,旅社关闭后改为公房,由房管所管理,现住有居民五户。该旅社为三层楼房,结构成“回”字形,中间筑有玻璃穹顶,藉以增加室内采光,底层磨石子彩色水门汀地面,嵌有龙形图案(毁于“文革”时期)。吴梅先是平望的一位商人,当时他所建的旅社周围酒肆茶坊、庙会集市环绕,为当时的中共地下党活动提供便利,在平望人民看来,将这处旧址悉心保护好,便是对历史最好的尊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