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品《眼神》老师的点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眼神》这篇随笔以其独特的选材、深刻的洞察和精妙的写作手法,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高阅读量实至名归,也彰显了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与独特的创作思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选材:挑战难题,突破自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选取 “眼神” 这一题材,极具挑战性。眼神作为人类情感与内心世界极为微妙的外在呈现,向来难以用文字精准捕捉与描绘。作者凭借着多年出国经历所积累的丰富素材,怀揣着对该题材长达四、五年的执着思索,最终突破自我,完成创作。这种对难题的挑战精神,正是写作中难能可贵的品质。正如作者回忆早年创作诗歌《炸冰》的失败经历,面对宏大题材因自身储备不足而放弃,成为终身憾事。此次面对《眼神》,作者汲取教训,迎难而上,体现出 “做难事必有所得” 的信念。这种经历赋予文章一层特殊意义,鼓励写作者在面对优质独特题材时,要有勇气与决心去驾驭,即便艰难,也可能实现写作水平的飞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观察:敏锐捕捉,独特发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敏锐的观察力是本文一大亮点。作者在旅途中对不同场景下人们的眼神细致入微地观察,于平凡中挖掘出非凡意义。在南非 “桌山”,作者从中国海军官兵的眼神里捕捉到喜悦、纯洁、坚定与自信,同时联想起在美国洛杉矶遇到的美国大兵那空洞、茫然且无力的眼神。通过这两种眼神的鲜明对比,深刻揭示出两支军队精气神的差异,进而延伸到对两国军队战斗力的思考,展现出中国军人信仰之光铸就的强大力量。这种敏锐观察与独特联想,源于作者对生活细致的体察和深刻的思考,能够从人们熟视无睹之处发掘出独特价值,为文章注入深度与力量,启发写作者培养敏锐观察力,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构:蓄势铺垫,厚积薄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章在结构上巧妙运用蓄势手法。开篇阐述 “眼神” 属性后,作者娓娓道来在德国、法国、巴西、阿根廷、埃及等世界各地遇到的人们的眼神:华侨真诚慰问的眼神、德国年轻人充满斗志的眼神、巴黎地铁黑人善意的眼神、巴西老人亲切的眼神、阿根廷赌场荷官冷峻的眼神、贫困地区人们空洞无助的眼神、以色列人警惕的眼神以及巴西教堂姑娘纯净圣洁的眼神等。这些看似零碎的片段,实则是作者精心蓄水,为后文做足铺垫。直至引出丹麦电视台记者关注中国人眼神并得出中国必将发展的结论时,蓄势达到高潮,情感与观点如开闸洪水倾泻而出,顺畅自然又极具冲击力,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长久铺垫的匠心独运,领悟蓄势在文章创作中营造张力与增强感染力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立意:着眼大事,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秉持写大事、有 “家国情怀” 的创作理念,使文章立意高远。若仅罗列各地人们的眼神,文章易流于琐碎浅薄。但作者巧妙将视角上升到国家层面,通过丹麦记者从对中国有偏见到因观察中国人的眼神而改变态度,认识到中国的希望与前途这一情节,揭示出改革开放使中国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一宏大主题。这种以小见大、从个人见闻折射国家发展的写法,赋予文章厚重感与时代价值,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国家崛起的脉搏,激励写作者跳出个人小天地,关注时代大事,为作品注入更深远的社会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尾:别出心裁,余韵悠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章结尾堪称绝妙。前文皆以作者自身视角观察世界各国人们的眼神,结尾笔锋一转,切换到外国记者观察中国人眼神的视角。丹麦记者从最初的偏见、不屑,到一周后因中国人的眼神而转变态度,对中国充满尊重与敬佩。这种视角转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有力升华主题。而 “中国崛起的故事,只写了一个序章” 这一结尾,简洁有力,如撞钟般余音袅袅,留给读者广阔的思考空间,令人回味思索中国未来的发展,彰显出结尾在文章中收束有力、深化主题、引发共鸣的重要性,为写作者在构思结尾时提供了精彩范例,启发要重视结尾的设计,追求简洁深刻、意味深长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眼神》从选材、观察、结构、立意到结尾,每个方面都展现出独特魅力与写作智慧。它不仅是一篇优秀的随笔,更是一本生动的写作教材,为写作者在题材选择、观察生活、谋篇布局、提升立意以及打造精彩结尾等方面提供了诸多宝贵的创作启示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