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3月22日 潮汕天气睛 气温16℃一28℃</p> <p class="ql-block"> 潮汕文化•海滨邹鲁见闻</p><p class="ql-block">3月22日,进入潮汕地区的第三天,我们老人旅游团欣赏了继承古揭阳文化遗产的揭阳楼、中西合璧的礐石风景区和潮人文化之都的英歌舞。有趣的人生,一半是家常里短,一半是山川湖海,此情此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总能带给我们无尽的宁静与美好一一“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看点和热议持续不断。</p><p class="ql-block">早上8时半,我们乘坐大巴客车从金平区366购物城停车场出发,车程51.9公里一路向西途经国道G206普通公路,1小时20分抵达揭阳市的揭东区与榕江区交汇处。揭阳楼,是揭阳市的象征,2010年底建成,有望成为具有历史象征意义的城市地标。揭阳楼始建于唐朝中期,原址位于潮州府笔架山韩文公祠。如今,揭阳市政府为了传承历史,特地斥巨资复建了这座仿汉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span>城楼建筑,高达39.3米,宽130米,紧邻风光旖旎的榕江。揭阳楼的楼名,由国学大师饶宗颐题写,城楼总层数五层,其中城台二层,楼阁三层(含暗层一层)。揭阳楼广场主轴东西向伸展,东为盛鼎广场,西为揭阳楼。主楼前广场上置一个重达58吨的青铜方鼎,高9.99米,号称是世界上最重最大的青铜鼎。其基本特征为四足方形,两耳对称立于短边口沿上,形制庄重,纹饰精美,饰有兽面纹、乳钉纹和铭文等,体现出古揭阳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青铜方鼎,是商周时期青铜礼器的重要代表,<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铜鼎的祭祀功能,</span>主要用于祭祀和礼仪的活动。最初用于烹煮和盛放肉类,后演变为祭祀礼器,更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自大禹铸九鼎以来,鼎逐渐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尤其在商周时期,鼎的形制与规模反映了统治者的权威。其纹饰和铭文反映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和历史背景,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盛鼎广场,以“水上莲花”为主题,主楼的四周以小河环绕,寓古揭阳护城河的“岭南水乡”之意。</p> <p class="ql-block">整个揭阳楼广场,面积逾30万平方米,向东过莲花桥则是一个更大的广场,视野开阔,<span style="font-size:18px;">近观</span>远眺满目皆是景。揭阳楼广场上,九根高9.8米,直径1.6米的柱子,被称为“文化列柱”,弧形环立。这些柱子,主要作为揭阳楼的装饰元素,以增添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据地接导游说,“这些柱子并没有具体代表的特定意义。”我想仿古建筑肯定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要么是“清宴九州”的象征物?要么就是商周时期纣王所创的“炮烙”?九州,是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的地域区划概念,自战国以来成为中国的代称。九州最早见于《尚书•禹贡》,相传为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清晏九州,其名寓意为九州大地河清海晏,天下升平,江山永固。</p><p class="ql-block">炮烙,也称中国古代酷刑,炮烙即堆碳架烧铜柱,令人行走其上,以致落火被焚身亡。据《史记·殷本纪》曰:“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炊炭其下,使罪人步其上”。《列女传》释日:“膏铜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辄堕炭中,妲己笑,名曰炮烙之刑”。</p><p class="ql-block">广场四周有八个浮雕壁照,上刻有古揭阳的历史和文化名人。广场地面上铺有大理石,上刻有古揭阳历史沿革和大事记。据以揭阳楼广场地面大理石上所镌刻的铭记:古揭阳和现揭阳虽然名称相似,但在行政建制、地域范围和历史沿革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区别,并非完全相同的概念。</p> <p class="ql-block">古揭阳,作为粤东古邑,已有2200年的历史,是广东省最古老的县份之一。古揭阳的始置可以追溯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岭南设立了南海郡,古揭阳为南海郡的一部分。西汉时期,设揭阳县。直到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揭阳县被撤销,改建为义安郡(即潮州府的前身);其辖地之域扩展到今粤东四市(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和汕尾市)、梅州市部分和漳州南部。隋朝时期,义安郡改建为潮州府,这是潮州府得名的开始,其中包括揭阳县。唐宋朝至清朝,揭阳县一直是潮州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多次分合和调整。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揭阳县建制,设立省属地级<span style="font-size:18px;">市</span>揭阳市,辖域范围相对古揭阳较小,包括榕城区、揭东区、揭西县、普宁市和惠来县。</p><p class="ql-block">现揭阳,作为粤东四市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尽管地域和建制不同,在行政和经济上已独立发展。可在文化上</span>继承了古揭阳(即潮汕文化)的遗产,譬如:潮汕功夫茶、潮汕菜、潮剧、潮汕美食、潮汕信俗和建筑风格等,成为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古揭阳和现揭阳在历史、地域和行政方面存在差异,但现揭阳在文化上延续了古揭阳的遗产,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揭阳是潮汕文化的发祥地,奠定了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基础。揭阳学宫,是揭阳古城的历史文化地标,这一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具有鲜明的潮汕古建筑风格,享有“粤东古建筑明珠”之美誉,为广东省三大学宫之一。揭阳学宫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历经明清时期多次修缮和重建,如今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揭阳学宫不仅是祭祀孔子的圣地,也是培养优秀学子和华侨巨商的摇篮。此外,揭阳的民俗活动如“营老爷”,源于潮汕地区的土地崇拜与感恩文化,每年正月举行的盛大巡游活动吸引了大量民众参与,成为潮汕地区重要的文化盛事。</span></p> <p class="ql-block">近代侨批,是潮汕地区又一历史文化特色。侨批,在闽南方言中有“信”的含义,是专门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为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span style="font-size:18px;">潮汕方言属于闽南方言的一个分支,是闽南语系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近代潮汕籍侨胞为生活所逼或为逃避战乱,远渡重洋,到东南亚及其他国家谋生。由于当时东南亚等国金融邮讯机构尚未建立或极不完善,海外侨胞捎回家乡的款项和信息,由专门往来国内外的“水客”和侨批馆递送。于是就有了大量的侨批文物。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认为:潮汕侨批是研究海内外潮人经济政治史的一项世界性课题。<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3年,中国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侨批主要分布在广东潮汕、江门五邑、梅州及福建厦漳泉和福州等地,构成侨批档案的约17万份侨批中,来自广东三大侨乡的达到16万件,包括潮汕侨批10万余件、五邑侨批4万余件、梅州侨批1万多件,福建侨批约1万件。</span></p> <p class="ql-block">海外侨胞如:泰国首富华裔谢国民先生,出生于泰国,祖籍中国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县,现任泰国正大集团资深董事长、中国侨商联合会会长。1939年,谢国民出生在泰国一个华侨家庭,年幼时被父亲谢易初送回中国读书,曾多次在揭阳学宫求学,19岁回到泰国,先后在家族企业和其他公司任职。1964年谢国民开始接手正大的业务。1979年谢国民领导正大集团来到中国,在深圳投资建设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进入大陆的外商投资企业,取得0001号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谢国民作为正大集团(卜蜂集团)第二代掌门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多次问鼎泰国首富,并带领集团成为横跨农牧、零售、电信等领域的跨国巨头。2022年其家族以323亿美元身家登顶泰国富豪榜,近年财富虽有波动,但始终稳居前列。据时效性报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5年</span>谢国民最新荣誉,被评为2024年度“泰国模范老人”的称号,“泰国首富”的称号,未出现争议性表述。</p> <p class="ql-block">11、50分,我们返回了汕头市,在金平区中旅茶楼餐厅吃午饭。饭后要乘坐轮渡去游览礐石风景名胜区,地接导游说:“礐石风景名胜区,位于汕头市濠江区的礐石海南岸,与汕头老市区(金平区)隔海相望,南与达濠古城接连,原为海岛,面积12平方公里,后因西南面由桥梁连省道而成为一个半岛。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体验潮汕海上风光,今天特意安排大家乘坐游轮去浏览韩江、榕江、练江三江汇合出海处。”海上交通:客渡位于广场渡口和西堤码头,车渡位于西堤汕头渡口。客渡从汕头市区到礐石景区每15分钟一渡,航程8分钟,交通比较便捷。12.45分,我们来到广场客渡口登上游轮。这是一艘可容纳数百人的双层客运游轮,还有一个<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供游人拍照留念点,与</span>咖啡饮料小卖部。游轮四周敞开,视野开阔,大海、桥梁、陆地和岛屿上的现代建筑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出客渡游轮,岛陆两岸山明水秀,林木葱郁。沿岛上小径前行“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峰回路转处,便是礐石桃花涧,桃花林中“桃之夭夭,约约其华”。每当阳春三月,桃花盛开,粉的妩媚灵动,红的娇艳通人,繁花似锦,蜂蝶起舞,形成一幅“桃源只在镇潞中,影落清渡十里红”的画卷,风光真美。桃花涧,位于礐石龙泉山,山上苍松翠绿,流泉淙淙,奇石错落有致。岩下龙泉、狮泉、象泉,潔涧曲折,泉水清洌。甘甜,用之烹茶则香远溢,泗足则湿润如玉。涧底三泉会注,婉约回旋,形成桃花涧。</p><p class="ql-block">礐石风景名胜区,是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为潮汕地区首批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汕头八景之首,以“海、山、石、洞”构成要素为景观而著称,具有“雄、奇、秀、幽”特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礐石风景区内规划“塔山、啸石、焰峰、香炉山、笔架山和苏安等六个景区,适合登山与地质景观游览。好在礐石塔山景区有缆车,方便年老体弱者的乘坐和观光。这里缆车很特别,乘坐这种双人座敞开式的索道缆车,人体感官挺受刺激,仿佛是带着梦想在天空中飞翔。山风乍起,缆车晃悠,绿浪起伏。俯视涧底湖泊倒影相互渗透,镶嵌、重叠。阳光斜照,波光粼粼,峡谷千变万化的锦绣,令人如痴如醉。</p> <p class="ql-block">塔山景区,位于礐石风景名胜区的中间,是一处集山水景观于一体的地方,也是极具历史文化底蕴之地。在这里,你能看到美丽的山川河流——海湾环抱着亚热带植物特色的滨海自然风景名胜区;也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古朴的民居与殖民地洋楼并存,晚清期间市井商贩与洋人传教士同时穿梭于这片街区。过索道缆车,眼前是风景绮丽、丘峦簇拥、怪石奇峭的塔山景色。听说塔山顶上的飘然亭,能看到最美的海天一色?登上飘然亭,潮汕著名的韩江、榕江、练江三江汇合出海处,与两岸风光尽收眼底?带着这份好奇,我们踏上探索之路开始登山。海拔120米的鸡冠峰,是整个塔山景区最佳观景点。我作为一个七旬有五的古稀老人且患有膝盖小月板创伤等疾病,每一步石阶都挑战着体力的极限。过了“流丹”摩崖石刻,前面是“垂虹洞”的十九道湾。洞内幽暗,苔藓点缀着岩壁,空气中弥漫着湿漉漉,视力只有0.02二级盲的我,凭光感如同瞎子一样扶洞壁摸索着慢慢前行。“小心脚下路滑!”同行的旅友提醒我,并提议<span style="font-size:18px;">道</span>:“要么放弃登顶观光?”病痛的折磨,使我学会放手执念,人生无需执着于“必须”,顺其自然方为理智——我终于放弃了登上飘然亭的机会,企盼一睹韩江、榕江、练江三江汇合出海处的秀丽风光,化为一个梦幻泡影。</p> <p class="ql-block">下午3时,我们老人旅游团一行32人驱车离开了礐石风景名胜区•塔山景区,前往“潮人文化之都”去欣赏潮剧英歌舞和参观“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潮人文化之都,位于汕头市濠江区,面朝汕头的内海湾,背靠礐石风景区的笔架山,于2022年春正式开馆。潮人文化之都作为潮汕文化的象征,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潮汕文化的机会,也为潮人后裔提供了寻根问祖的平台,是潮汕地区重要的文化地标。潮汕地区的民俗和节庆,是密切相关但存在本质区别的两个概念。潮汕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潮州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节庆,属于民俗的子集,特定日期或事件相关的庆祝活动,每逢节假日,潮汕地区有丰富精彩的民俗活动。如英歌舞、元宵节营老爷、端午节赛龙舟等传承性的民间习俗活动,体现了潮人浓厚的文化颁围。</p><p class="ql-block">英歌舞源于《水浒传》梁山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故事情节,结合舞蹈、南拳套路和戏曲元素,展现出梁山好汉的英勇无畏。这种舞蹈和音乐伴奏在潮汕地区广受欢迎,形成潮汕文化的象征,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p> <p class="ql-block">下午3.28分,一名身着戏装的古代女将英姿飒爽地上台报幕,英歌舞由汕头市英歌舞剧团演出,在一阵喜庆的锣鼓喧天中正式开始。在英歌舞的表演中,舞者扮演的角色多为《水浒传》中的英雄豪杰。在节奏感强烈的锣鼓声中,黑脸李達、红脸关胜、白发武松、赤发鲁智深四名男领舞者,与三名女领舞者青衣顾大嫂、白衣孙二娘、粉红扈三娘闪亮登场,阵容强大的演员紧跟其后。乐队指挥小丑时迁,手舞长蛇、口吹螺号,指挥着乐队与舞蹈的律动相一致,具有舞步矫健、刚劲、威猛、对称、方正的风格。</p><p class="ql-block">螺号声,在演出时能清晰地调动气氛,增强表演效果。乐队伴奏与舞蹈律动紧密结合,鼓点节奏根据动作、队形和表演气氛调节。舞者每换一动作,吆喝一声,舞乐强劲有力,与舞蹈刚健的律动、威武的风格融为一体。这些紧密的结合使得英歌舞不仅是一种舞蹈表演,更是一种综合艺术体验。演员们的舞蹈动作和队形变化,通过舞蹈语言,再现了粱山好汉的英勇无畏,歌颂了扬正压邪团结战斗的精神,彰显出一种雄壮豪迈的气势。</p><p class="ql-block">英歌舞乐器伴奏的构成,包括大鼓、月锣、苏锣、大小钹、钦仔等。这些乐器在表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大鼓和锣的使用,使得音乐与舞蹈的融合更加完美。你看!他们的表演结构:前棚(木棒对接)音乐与舞步刚劲有力,中棚(杂耍戏剧)动作协调激昂,后棚(武术压轴)转身跳跃干脆利落多漂亮。潮汕英歌舞,被誉为“中华战舞”,展现出潮汕人民的英雄气概。</p> <p class="ql-block">英歌舞结束后,接下来我们走出演艺厅,上楼去参观《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当我们抵达博览中心五楼“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时,业已是下午16时30分,离闭馆时间只有半个小时(展厅开放时间是9时至17时)。遗憾的是,我们未能欣赏到由128名著名画家共同创作的镇馆之宝——大型国画长卷《潮汕胜景图》。然而,却有幸见到潮州暑茶制作技艺(中医养生)、广德泰药酒酿造技艺(配制酒传统酿造)、陶瓷微书制作技艺(三国志)、潮式糕饼制作技艺、潮州菜烹饪技艺、潮州木雕技艺、金漆画技艺和潮汕传统建筑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尤以陶瓷微书制作技艺,篆刻水平如此强大和深邃,<span style="font-size:18px;">令人惊叹!</span>而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观赏博览中心建筑之全貌,其艺术创作,实为人生之快事,甚感欣慰。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位于汕头市濠江区南滨路南,是一座综合性的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总投资8.5亿,地上5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46.2米。设计元素以其“潮都重器”为主题,聚集了潮汕文化精髓,建筑风格取材自极具潮汕韵味的山海特色、红头船、潮汕民居。“风起沙汕,潮送玉舟”、“花开四海,叶落归根”、“玉堂金殿、南滨新厝”、“鲲鹏展翅,遨游万里”四组诗词,是《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建筑设计者一个重要的设计意象,它代表了潮汕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这个意象通过抽象而现代的建筑设计语言,演绎和传递了对潮汕文化的思考和理解,形成了丰富的文化想象空间。</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五楼<span style="font-size:18px;">步行</span>到一楼大厅,每一楼层都能看到它——博览中心大堂内摆放了一艘巨型红头船,为《潮人文化之都》增添了文化重器。红头船,是从潮汕地区开始起航驶向世界的,是潮汕人的一个重要的象征。潮汕历代原称潮州,故潮汕红头船也称潮州红头船。红头船曾经是中国同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纽带,也是各地华侨同祖国联系的纽带。昔日潮汕人乘坐红头船远渡重洋,到海外谋生,在陌生的国度繁衍生息,艰苦创业。红头船承载着满满思乡情,成为华侨同祖国联系的亲情纽带。它围绕“时光隧道”,整个大厅宏伟壮观形成了一种自然伸展、错落有致波浪形平台,东侧为静态的主题性博览空间,西侧为动态的公共艺术展览空间。二楼是潮汕文物展示馆,含潮汕民俗与节庆展厅;三楼为书画美术馆,分为公共展厅和个人展厅;四楼是潮汕华侨文化博物馆;五楼为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p><p class="ql-block">再来品赏和关注《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建筑的外立面造型:整幢建筑一面似延绵的山脊、另一面如同出海巨轮的船头,象征性地突出潮汕地区的红头船和起航,体现了博览中心建筑的内在美和艺术价值。正厅高阶之下南面设有万余平方米的英歌广场,在广场最南端的正中央(南大门进口),筑有一座英歌舞镀金雕塑,基座上《潮人文化之都》六个字由原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题写。英歌舞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潮汕民众智慧的结晶,也是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p> <p class="ql-block">《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正厅的北面,是面向内海湾的滨海广场和观海平台,设有主雕塑《潮汕赋》。《潮汕赋》代表了对潮汕地区历史文化、海滨山水和风土人情的赞美和颂扬。《潮汕赋》是一首书写广东潮汕历史文化、人文山水作品的赋文。它详细描述了潮汕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赋文开篇即描绘了潮汕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地理位置,强调了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随后,赋文详细叙述了潮汕地区自秦汉以来的历史变迁,包括秦置海郡、隋设三邑、韩儒刺潮等重要历史事件。赋文还提到了潮汕地区的文化特色,如英歌凤舞、茶艺潮绣、雕刻陶瓷等传统艺术形式,以及潮汕人民崇文重教的传统。最后,赋文总结了潮汕地区人杰地灵、历千载风雨的辉煌历史。《潮汕赋》不仅是对潮汕地区历史文化的赞美,更是对潮汕人民勤劳智慧和坚韧不拔精神的颂扬。赋文通过生动的文言语句和丰富的历史题材,展现了潮汕地区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潮汕赋》作者<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span>介绍:陈少慈,男,潮汕人,深圳泰龙斋主人,中国著名古书画鉴赏家,诗人,辞赋家,书法家。作者师承我国著名书画大家鸣天,长于诗书画鉴赏,书法和辞赋撰写。曾以《潮汕赋》名声大振,得到了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的肯定和褒奖,《大公报》主要版面刊登其文,并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一书,在业界广为流传。作者乐于寻古觅迹,遍游三山五岳,拜访各大名家,其艺术底蕴博彩众长,自成一家,纳化之处,皆以赋辞行迹,抒发情恰,赞美祖国人杰地灵,山河秀美。</p> <p class="ql-block">潮汕文化系列•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文字创作:曾敖林</p><p class="ql-block">原创时间:2025年4月2日</p><p class="ql-block">校勘定稿:曾敖林</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曾敖林手机自拍</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曾敖林</p><p class="ql-block">制作时间:2025年4月1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