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之行

王润明

<p class="ql-block"><b>  4月12日我们一行四人从郑州坐绿皮火车抵达洛阳入住粤海酒店。来洛阳一是看景点,二是会聚朋友。杨庆乐是我们在大杨树宜里农场时期的好朋友,他们离开农场回到故乡洛阳,他的女儿在农场时期也是我的学生,妹妹红丽和他女儿还是发小和同学,洛阳之行是很有意义的一次旅行。杨韦杨蕾姐妹俩一直陪同我们游览了牡丹园和龙门石窟。</b></p><p class="ql-block"><b> 洛阳市,简称“洛”,古称成周、神都、洛邑、洛京,是河南省辖地级市、世界文化名城,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河南省副中心城市、著名旅游城市。</b></p><p class="ql-block"><b> 洛阳居天下之中,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西周“何尊”的青铜器上。其铭文将洛阳平原称为“中国”,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城市。世界四大圣城之一,道学发源于此、儒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洛阳市有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五大都城遗址,龙门石窟、中国大运河、丝绸之路等3项6处世界文化遗产。</b></p><p class="ql-block"><b>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占地面积31.7平方千米,为人文景观。现存2345座佛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b></p><p class="ql-block"><b> 龙门石窟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前开凿。公元493年至528年间,塑造了适合中原地区汉民族审美和文化的“秀骨清像”的佛像,修建了古阳洞等。唐朝时期历经四帝建造佛像,包括潜溪寺、宾阳南洞等。宋代龙门石窟为保护卢舍那雕像,加盖了9间木构屋檐式建筑。清代,乾隆帝游幸龙门,在龙门香山寺留下御碑亭。2001年由加拿大国家美术馆收藏的看经寺内的罗汉像,送还龙门石窟研究院永久保存。</b></p><p class="ql-block"><b> 龙门石窟景区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b></p><p class="ql-block"><b> 龙门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等方面的资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龙门石窟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龙门石窟是石窟寺艺术中国化的完成之地和集大成者,不仅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记忆,还承载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b></p><p class="ql-block"><b> 洛阳牡丹,毛茛科、芍药属植物,河南省洛阳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b></p><p class="ql-block"><b>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是中国牡丹花都。其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北宋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写到:“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自此有了“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b></p><p class="ql-block"><b> 《群芳谱》“唐宋时,洛阳之花天下冠,故牡丹竟名洛阳花。”都是直接用“洛阳花”指称牡丹。</b></p><p class="ql-block"><b> 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富丽堂皇,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是华夏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洛阳牡丹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奇绝,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种花型、1400多个品种。花开时节,洛阳城花海人潮,竞睹牡丹倩姿芳容。</b></p><p class="ql-block"><b> 牡丹栽培源于河洛,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炎帝的氏族生存在的河洛地区,这里的邙山、嵩山都有野生牡丹生长。2唐代诗人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和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正是东都洛阳牡丹品赏习俗的生动写照。</b></p> <p class="ql-block">洛阳见到宜里农场时期的好朋友!</p>